1、《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杨广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2、《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4、《十五夜观灯》
唐·王諲
暂得金吾夜,通看火树春。停车傍明月,走马入红尘。
妓杂歌偏胜,场移舞更新。应须尽记取,说向不来人。
5、《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6、《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7、《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唐·李商隐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有关农历七月十五日鬼节的古诗词 七月十五中元节诗词2.《盂兰盆道场即事》(明)王彦泓 两月叁丧哭不干,雁行相对雪衣冠。
红灯照渡同千盏,翠竹扬旙各一竿。几处旧家都梦影,一丛新鬼暂盘桓。
生未必重相认,但悟无生了不难。3.《中元节有感》(清)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魂,塬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4.《长安杂兴效竹枝体》(清)庞垲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5.《中元旧县驿夜歌》(淸)梦麟 长河在南斗在北,丛树无人月深黑。
破栅残扉不满百,夜昏沥酒家家哭。独客闻之黯无色,欲见丘陇那可得。
四年此节在异国,但见他人供酒食。孤儿何曾在亲侧,灵不见我应叹息。
生不能欢祭远适,父母生我亦何益。6.《盂兰盆词十首其二》(淸)郑用锡 十万青蚨撒手哀,曾无富贵到泉台。
舍身瓦器终求蜜,敌国铜山总化灰。甲乙何人操鬼簿,卵胎有劫付轮回。
纸钱今夕新盈贯,莫便揶揄作态来。七月半鬼节有关古诗词7.【浪淘沙令】(民国)汪玢 一片月华开,天宇无涯。
清波似水掩空来。葵扇桃笙初换了,凉到铜街。
金缕踏青鞋,秋爽尤谐。中元旧俗有沉哀。
今夜盂兰盆寂寞,谁吊宫槐。8.《满江红》(民国)宁调 题注:1908作 岁月迁延,倏过了、中元时节。
空悔恨、花开花谢,不曾将折。帝女新添瑶瑟怨,娲皇惭补中天缺。
想今生、孽果又重圆,红羊劫。骥伏枥,心更烈。
虎变鼠,喉为咽。望帝城何在,匈奴未灭。
浪迹东西桃梗断,闲愁千万丁香结。检从来、历史几兴亡,浑难说。
9.《临江仙 中元节灵泉禅院盂兰法会》(当代)周燕婷 修得浮生缘几世,池塘芳草萋萋。寸心何以报春晖?星空凝望处,珠泪暗垂时。
几杵疏钟惊梦觉,诸天花雨纷飞。慈云一片去还归。
连山青不断,岩水碧无涯。10.《中元夜百花洲作》(宋)范仲淹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11.《中元雨中呈子晋》(宋)朱熹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游。12.《中元》(宋)徐集孙 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
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
忽忆叁秋菊,谁锄小迳荒。13.《观寺中盂兰盆会有叹》(宋)宋伯仁 欣欣来认祖先名,梵杵丁东月二更。
满地纸钱香篆冷,更无真哭两叁声。14.【中元日午】(宋)杨万里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过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于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15.【中元日观法事诗】(唐)卢拱 四孟逢秋序,叁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宫。坛滴黄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久慕餐霞客,常悲习蓼虫。
青囊如可授,从此访鸿蒙。
元宵节诗句古诗如下:
1、《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代: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2、《解语花·上元》
宋代: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3、《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____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2、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____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3、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____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4、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____符曾《上元竹枝词》
5、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____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6、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____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7、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____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一):中元节也是鬼节
《中元节有感》——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解析: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描写出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七月十五这天,是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释放大量孤魂野鬼,让其暂享人间祭祀,称之为地官赦罪。而佛教中称为“盂兰节”。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
(二):中元节也是盂兰盆节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解析: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地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三):中元节不仅是中元节
《中元日观法事》——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唐代诗人卢拱的《中元日观法事》,描写出了观中元节中道家做法事的感悟。此诗中诗人虽然明写观法事,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描写一副太虚遨游的景象,让人凭空多了一些人世的感悟,对世事看得更加清平。
正月十五七言绝句诗现代:盏盏花灯遍地红,首轮圆月上元空。人心更比烟火暖,也学孔明借东风。
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从隋朝开始,元宵节就已经有了丰富的习俗活动,并形成十分鲜明的文化性格,此后,节俗活动更加多姿多彩。节日期间,人们踏月走桥,观灯彩,猜灯谜,放烟花,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元宵节成为中国诸多传统节日当中最热闹的一个。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流传下来很多习俗,赏花灯就是其中之一。古人认为灯笼有驱魔降福的作用,而且灯笼的光明能够驱逐黑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元宵节点花灯则寓意平安顺遂,前途光明。
1.绝句(志南)
2.宿甘露寺僧舍(曾公亮)
3.偶题(其一)(朱熹)
4.赠刘景文(苏轼)
5.春晚二首(选一)(王令)
6.浪淘沙(其八)(刘禹锡)
7.至节即事(马臻)
8.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9.兰溪棹歌(戴叔伦)
10.鲁山山形(梅尧臣)
11.望江南(温庭筠)
12.梦江南(皇甫松)
13.咏怀古迹(杜甫)
14.题乌江亭(杜牧)
15.题都城南庄(崔护)
16.蝶恋花(苏轼)
P.S/这是每周一诗。主人有什么疑问可以提问哦,我乐意帮您解答!希望能帮到主人。^-^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唐诗评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1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