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有幸聆听了某名老师在福州执教的《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一课后,感触很深。
我把自己心潮涌动的思绪写下与大家共享。 一、情境美 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诗中的伤感景色,时而又让学生角色互换,以作者的身份体验诗人丰富、真挚、浓郁的感情琼浆……情感的创设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既引领学生享受经典的意味,又让学生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如课前导入:同学们喜欢古诗吗?那么课前我们来玩些和古诗有关的游戏吧——看图猜诗(出示图:《赠汪伦》、《赋得古草原送别》等。) 师:大家发现了吗,刚才的古诗都与什么有关?这些都是送别的诗,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的深情化作了一句句感人肺腑的名句,让我们深情读读这些经典的送别诗句(出示:经典送别诗句),而后再揭题: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它就是——《送元二使安西》。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对诗歌的意境产生无尽的联想和无限的期待。 再如课末:出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类比学习比较:从题目上、从诗的内容上、从写法上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诗人借景抒情,不管以何种方式送别,也不论在何时何地送别,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都是发自真心,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正是因为这样,这两首古诗才能流芳千古。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领悟到古诗所特有的写作特色,而且再次渲染离别之情,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二、画面美 诗歌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以其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诗歌中常留下许多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如何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诗中背后的那份浓浓的情呢? 画面一:学生初读完古诗,师质疑:假如此时,你就是大诗人王维,你此刻赶到了渭城,你都看到了什么?这雨后的渭城有什么不同?你深呼吸一下,你仿佛闻到了什么,仿佛听见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谁能描绘一下画面,学生畅所欲言,而后再读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让学生借助诗句想象画面,而后配乐再现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诗歌中所描写的独特意境:一场朝雨刚停,尘土湿润,道路洁净,杨柳青翠,映照出青青的客舍,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可见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 画面二:联想友人出了阳关之后,来到安西,友人将面临什么,将遇到什么?漫天的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无人烟的孤城…… 渭城的春意盎然,充满生机与安西满月凄凉,黄沙满天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已深深定格于学生的脑际,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中的一幅幅场景,自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领会王维与友人离别时复杂的情绪:留恋、牵挂、担忧、祝福…… 三、诵读美 古诗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朗读。
初读阶段老师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不仅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而且一气呵成、字断气不断;而后在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句意境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诗中的情感美、韵味美。 本课堂教学中呈现最精彩的是:“一唱三叹”的朗读。
一叹:“酒是离别的曲”,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满怀激情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是一杯挽留的酒——”,“这也是一杯祝福的酒——”,以层层推进式步步引读,让学生透过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真挚情谊,学生再复读一次,感情随之澎湃升腾;二叹:“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老师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出了阳关,友人元二会遇到了什么,他将面临什么……离别之际,王维对友人的关切、牵挂、不舍、忧伤、担忧……把这种情绪一次又一次送入句子中品读,无疑又对诗句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三叹:课外知识的迁移,万万没有想到6年后的王维死了,当元二再次回到渭城,眼前依然“客舍青青,柳色清新……”但王维却与他永别了,这一别竟成了永别,这首诗竟成了绝别诗,再读这首诗…… 如此的回环复沓的朗读,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一次次渲染离别的愁绪,学生情感达到高潮,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
四、歌声美 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让直观、生动的画面走进课堂,让动人心弦的音乐走进课堂。
这些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穿越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还原历史”。 印象深刻的是在本节课末,设计的“师生唱诗,升华情感”这一环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还被谱成了曲子广为流唱,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也叫《渭城雨》,老师唱给你们听听,请大家闭着眼睛再次感受这种离别深情吧! 忧伤舒缓的音乐伴着老师圆润甜美的嗓音在耳畔响起,这样的结课不仅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而且再。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古诗词试题也是中考和高考中必然会出现的内容。那么我们知道,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境意高远,蕴涵哲理,脍炙人口、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
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上完六年级古诗词复习,我对新课标要求必背的古诗进行了一次测试评估,有以下几种评估题式: (1)把诗句填写完整;(2)把诗句、作者、诗题用线连起来;(3)根据下列节日写出对应的诗句;(4)根据景物写出相对应的诗句;(5)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6)按要求默写古诗。
题目并不难,但范围比较广。评价结果,令我大吃一惊,一些以前学过的诗句大部分学生毫无印象,就连去年每人背出并都会默写、在我心目中已经过关了的诗句写对的同学也寥寥无几。
为什么会这样?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啊!带着一头的雾水,我冷静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1.从我的教学方法看 (1)教学形式套路化:古诗教学中,我往往采用这样的套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认为这样的套路是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教学设计也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
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认为达成了目标。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我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
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我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 (2)教学任务简单化:很多时候,在古诗教学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却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提壶灌之。
将自己所认为的重点一股脑儿塞给了学生,以达到速成的效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3)理解过程轻感悟:古诗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大。于是我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
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总共读了两三遍。
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的是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课后,我虽也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
2.从学生积累效果看 课外积累重数量,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片面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再加上应试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宋词,一星期两三首,首首过关。
结果学生越背越厌,凭借最短的有效记忆,糊弄老师。其实,这些所背的内容没过几天甚至几小时,早就遗忘了。
真可谓是读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导学生背诵的古诗没有进行恰当的归类,全凭我的想当然,使学生的记忆产生误区,出现“问君能有几多愁”对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话。
平时的古诗教学误区重重,因此,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古诗词学习怎会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诗教学有实效性?这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基点激情感。
教师要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品议、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诵读书写促积累。
背诵古诗促进积累,增强记忆,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读课上成背诗课,学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诗的诵读中拉开序幕,学生不只是会背即止,要温故知新,背得熟,记得牢。
长期训练必将形成积累,增强记亿,养成习惯。其次书写古诗勤识字。
用规范的文本,标准的章法指导学生在写字课上抄写、默写会背诵的古诗。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记忆,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就不会出现“春眼不绝晓,处处吻啼鸟”的错误了。
三、以读为主悟诗意。《语文。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快到教师节了,我们要赞美老师一下呵呵!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 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以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
如今,“老师”的称谓已走出教育界范畴,在社会上,如果被人称作“老师”,那将是对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荣耀。 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 “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众的老师称为先生。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 “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
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 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
人们把老师比作“慈母”,主要是对那些有着“童心母爱”的女教师给予的最亲切、最真挚、最感人的尊称。 春蚕——最纯挚的称谓 对“春蚕”最早的记录见于《诗经》,而把“春蚕”进行拟人化的比喻最闻名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对蜡烛的赞美也是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
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说起蜡烛这种品质,人们就联想到敬爱的老师,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这种为“他人照亮道路,让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耀人间”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正是对人民教师的最生动的比喻吗? 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 “孺子”是古时对小孩子的称谓。
“孺子牛”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
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人们之所以把老师称作孺子牛,认为这是当之无愧最贴切的比喻。
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 人们对“春雨”的赞美由来已久,把春雨比作“甘霖”,比作“及时雨”,视“春雨贵如油”。人们把老师比作“春雨”,把学生比作“春苗”,春苗需要春雨去浇灌。
我们的老师就如那绵绵的春雨,用播洒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丰富知识去开启学生的智慧,用优秀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品德,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去熏陶学生的心灵。 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 一个人接一个人踩着肩膀向高处攀登叫作搭人梯,人梯是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岭所创造的集体配合行动,一直流传至今。
现在人们把“人梯”比作是:“那些为别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人们把教师称作“人梯”,正是因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具备了这样优秀的品质和精神。 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采纳。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6 17:30 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 ·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 ·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 ·春蚕—最纯挚的称谓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 ·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 ·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 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采纳~嘿嘿。
赞美老师的句子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4、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5、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6、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8、一日为师,终身为父。9、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0、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11、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亲爱的老师,您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12、老师,人说您在培育祖国的栋梁,不如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13、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14、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
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15、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2。
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3。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6。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7。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乌申斯基8。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9。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卢梭10。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
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我的老师您。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日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桃李满天下”,是老师的荣耀。——值此日丽风清、秋实累累的园丁佳节,祝敬老师康乐如意,青春永葆。
我们从幼苗长成大树,却永远是您的学生;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送给您。
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愿我这小溪的音乐,永远在您深邃的山谷中回响。
参考资料:总结百度里查找的。
比较有名的自然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了。
其他的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仰止弥高,钻之弥坚。
桃礼不言,下自成蹊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
谆谆如父语
殷殷似友亲
轻盈数行字
浓抹一生人
寄望后来者
成功报师尊
酬问师 唐 刘商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远师 唐 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以上是百度来的。
哦,原来是“教室”,首先,古代没有教室一说,叫做“私塾”,有的叫“义学”,有的叫“学堂”。至于描写此类的诗句,抱歉,真不知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不但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如何使古诗教学贴近学生,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吸收和积累,我进行了有关古诗教学的探索。一、赏读古诗,走进诗境诗的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有的古诗比较难懂,即便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诗的意境也很难。
如果只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古诗失去兴趣,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创设多种情境,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使他们易于朗读,乐于背诵。1.音乐伴读: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源。
有时古诗的意境,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音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
比如,在《出塞》、《送别》、等送别诗中,我配上《送别》、《知音》等轻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古诗范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达到了“触景生情”的效果。2.绘画引读: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事半功倍。小学生喜欢画画,尤其喜欢“创作画”,基于这个特点,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诗配画,画填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可以增进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或几幅图画,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
记得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一边吟,一边引导学生在黑板上、依次画出稀疏的竹篱、悠远的小路、如伞的绿树、翩翩起舞的蝴蝶、金黄的菜花,而学生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赏析图画时,不少学生发现在那个捕捉蝴蝶的儿童,身在金色菜花海洋的里,很难找到那只美丽的蝴蝶,从而,更好的理解了“飞入菜花无处寻”。
3.唱读: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教学时,我找到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磁带,磁带中将《春晓》、《鸟鸣涧》等语文优美的古诗词谱上了曲子,我和同学们一起反复的听,认真学唱,大家兴致勃勃,在唱歌的同时,很快就把古诗背诵下来了,而且印象深刻。
4.赛读:小学生求知欲强,喜欢竞争。比赛是一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诗背诵活动之后,为了及时掌握同学们的背诵情况,并巩固学过的古诗,我进行了游戏和比赛。
如:古诗接龙游戏,抽签背诵,看谁背得多等活动,分阶段评出表现突出,背诵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二、嚼字品词,悟诗情字是内容骨,情从感悟出,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写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但是由于不少古诗中,许多诗意不能给出正确的解释,所以古诗中许多谴词造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一定的蒙胧性,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因此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教学的技术和精准化,那样会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破坏了古诗的整体美感。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二点: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
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紧如诗眼,带领学生从读中去悟诗情。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古诗《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含义深刻,很富有哲理性,难以讲清。
有位教师教学时,出示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景图片,于是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从正面看、从远处看、从侧面看、从近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姿态和魅力都一一展现在孩子面前,再通过出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导小朋友反复读古诗,大部分的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三、重视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小朋友对古诗的形式、意境、构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再加以点拨、诱导,触动孩子的写作灵感,让他们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