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忆昔》共有两首,是广德二年(764年)在成都时所作。
诗里写出自己对唐肃宗、玄宗两朝旧事的回忆。第一首写的是“忆昔先皇(唐肃宗)巡朔方”、安史乱后唐朝的混乱情况。
杜甫写诗时为唐代宗统治时期,所以称肃宗为先皇。第二首以充满羡慕之情回叙当年开元盛世全国的经济繁荣和太平景象,希望唐室中兴,使盛世得以重现。
课本中引用的只是《忆昔》第二首开头的六句,下面尚有22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原文: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注释:
同上年。江淹《别赋》:“春水绿波。”
三月桃花浪①,江流复旧痕②。朝来没沙尾③,碧色动柴门④。接缕垂芳饵⑤,连筒灌小园⑥。已添无数鸟⑦,争浴故相喧。
(《英华》作:不知无数鸟,何意更相喧。上四春江水涨,下四春江景事。水深则线短,故钓须接缕。水高则近岸,故车可连筒。鸟浴声喧,得水为乐也。)
①《汉·沟洫志》:来春桃花水盛。注:《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花水。桃花水又见《杜钦传》。赵曰:《韩诗》于“溱与洧,方涣涣兮”注云:“谓三月桃花水下时也。”
②王粲诗:“率彼江流,爰逝靡期。”
③曹毗赋:“飞鹭下乎沙尾。”
④《别赋》:“春草碧色。”
⑤《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
⑥李实曰: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与物同春之意。分明是沂水春风气象。⑦朱超《独栖鸟》诗:“寄语故林无数鸟,会入群里比毛衣。”
写作背景:
《春水》当系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是年成都春汛时,杜甫看见浣花溪溪水猛涨,一夜之间涨了二尺以上,担心酿成洪灾,淹没农田、村庄或草堂,因此写下这首诗,以抒其忧思。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水
百度百科-杜甫
题解
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句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草堂的南北,春水漫漫,只见鸥鸟天天成群而至。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舍”,自称其家为舍,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春水”,指流经草堂的浣花溪。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用蓬草编成的门,因为你的到来,今天才打开。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其对仗颇具匠心,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互文而足。“缘客扫”,为了客人而打扫,古人常以扫径表示欢迎客人。“蓬门”,茅屋的门。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因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较远,交通不便,所以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丰盛。家境贫寒,未酿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你。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它情节,专取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盘飧”,盘中的菜肴。“飧”,本指熟食,这里泛指菜。“兼味”,菜肴一种叫味,两种以上叫兼味。“旧醅”,旧酿的隔年浊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诗人因旧醅待客而有歉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笆,招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评解
这是一首工整而流畅的七律。前两联写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后两联写待客,见村家真率之情。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刘克庄《后村诗话》说:“此篇若戏效元白体者。”杜甫自不可能飞跃时空去戏效他后代的元白体,那么从什么角度什么意义上讲,《客至》“戏效元白体”呢?简而言之,元白体就是指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难怪刘克庄说它是戏效元白体。
《柳边》杜甫 [唐代] 五律只道梅花发,那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汉南应老尽,霸上远愁人.【译文】只是以为梅花开了,哪里知道(天气转暖)柳树也披上一身新装,柳枝长长拖曳到地,每只叶片都显示了春天.紫燕上下翻飞、时时展翼,而黄鹂鸟儿躲在柳树丛中唱歌没有露身.汉水以南的春天肯定 来得早,梅花应该凋谢完了,而霸上啊青青柳树正让远行之人抒发离愁别恨呢.主要表达的是韶华易逝,时光流转,不经意间柳树已经披绿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诗人伤春而怀念南方的亲人。
1、首联“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意思是,三月春汛,桃花浪起,江流恢复旧时的痕迹。桃花浪,即桃花水,春季冰雪消融,雨水渐多,河水上涨,春汛之谓也。此时正值桃花开放,遂名之为桃花水、桃花汛,简称桃汛。此是叙笔。
2、颔联“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写水势之大,一早就见桃花水淹没了沙洲之尾,碧绿的春色惊动了柴门。显然是夸张的笔法,并化静为动。
3、颈联“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缕,是指钓鱼的线,饵,是指钓鱼的饵料,“接缕垂芳饵”是指接上细细的鱼线,挂上香香的鱼饵,在那柔柔的春水边,静静地等着鱼儿上钩。“连筒灌小园”则是写接上竹筒,引水灌园。仍是叙笔。
4、尾联“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则是写境界的,春鸟翔集,争着在水里洗浴追逐,喧闹不已,写鸟是用拟人的手法,但显然又是用来写是人而仅非鸟,以鸟喻人,比喻、象征。这是杜甫诗歌中难得的写欢乐情景的诗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