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与画 诗词是讲究意境的,讲究的是意境美。
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诗就与画产生了关系。宋代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的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兰田烟雨图》),这里涉及到诗与画的分界和交互渗透问题。某些山水诗和风景画,都是以自然客体为对象,但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不一致。
就观赏者角度来说,它却有某种相通的地方,那就是某些描绘自然客体的诗篇,在观赏者角度的接受过程中,往往还原为具体形象的画面。这种共通性,亦就是“诗中有画”的基本意思。
诗与画的关系在我宋朝就有这样的故事,宋代的皇帝如徽宗赵佶、高宗赵构都是爱好绘画并且竭力提倡绘画的。宋代建立皇家画院,名曰翰林图画院,设有待诏、祗侯、艺学、学生等职称。
画院大集天下名手数百人,并且开科举,用古诗句作考题,招考画家。画院出的题目是韦应物著名的山水诗《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只取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应考的人,有的画空船靠岸,有的画野鹭伫立在船头,有的画乌鸦停在船篷上,表示船上无人。然而这只是图解式的,缺少含蓄没有诗意。
有一幅着意很妙,小舟自横,一个船夫盘着双腿,坐在船尾,原来无人过渡,他一人笃悠悠,闲情自在,独吹横笛,似闻笛音清亮,很有诗情画意。这幅画便中选为第一名。
还有一个例子,命题作画:“踏花归去马蹄香”。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
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
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
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在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名叫李唐。
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
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群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李唐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
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最佳。
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方法。
因此在诗词教学中,由诗入画的启发非常重要,再由画来解读诗,欣赏诗,感悟诗。 二、内与外 《毛诗序》里说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志”也就是“心”。黄厚江老师也谈到了诗词内与外的关系,我想这个“内”就是诗词的“质”,就是所谓的思想内容,也是诗人的心,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诗来言志。
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考试及第后所作的。这次考试他高中第三名――探花。
唐朝惯例,进士考试揭榜后,皇帝将于曲江池宴请新进士,新进士都要戴花,于是,探访长安城此时何处有花就成了第三名的光荣任务――故名其为探花。诗就是写这一事情的。
十年寒窗,新中进士,苦尽甘来,打马于长安城中探访鲜花,其高兴与荣耀自不消说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句,正生动地表现了这一情景,我们抓住这句诗后,就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我们在诗词教学中,要由内到外,才能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三、深与浅 黄厚江老师又谈到深与浅的问题,在诗词教学中,要做到深入浅出。
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都要积累诗词,积厚而发。苏轼在《送安落第诗》中云:“旧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通过熟读深思来获取对诗词的审美信息。诗词的信息有诗词文本的语词、结构、修辞、空白等。
只有通过这些审美信息,才能品出诗的“言外意”、“弦外音”、“味外旨”。如刘方平的《春雪》:“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这首诗,仅从字面看,诗好象是写洛阳城东雪盛美景。
可为什么城东的雪盛且美呢?原来诗人意在言外,洛阳城东都是豪贵宅第所在,春雪纷飞,这里的人非但不觉其寒,反而观之如花,怎知别处的人此时却处于阴风冰雪之中。由此看来,诗那是赞雪?却是讽人。
即讽刺洛阳城东豪贵在别人挨冻时却以观赏雪花为乐。“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
诗句的意思是说洛城东的人不觉春雪寒,反觉春雪美,暗示住在城东的人都是豪贵。“偏”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诗人同情在春雪中受冻的穷人,但城东豪贵出乎意料地不以春雪为寒,反觉春雪为美,说明城东豪贵毫无同情心,不免使诗人感到意外,这就是“偏”的意思。
“似花处”也不仅是指洛阳城东春雪如花,也暗示住在洛阳城东的人富贵、繁华似花。 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里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对古诗词考查的比重逐年增大,题型在传统的接句式默写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赏析,作为点睛之笔的诗词名句更是考查的重点。
现将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篇名句分类整理、赏析汇编,备战中考,希望能给2010年中考学子有所帮助。 一、抒情类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反离别诗哀伤缠绵的格调,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以对偶句的形式,抒发了作者想要留住时光、留住美好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惜春伤时的情感。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俯视一切的心胸气魄。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常用来形容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雄浑沉郁、苍凉悲壮,抒发了守边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思乡的情怀。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和对人们的美好祝愿。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诗人想摆脱愁思而又无法摆脱的苦闷心情。 8.海日生残夜,江村入旧年。
通过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道理,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用暗喻的手法形象的表现了愁丝之纷繁难解,突出了那种只有内心知道却难以向外人言说的苦恼。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体现了作者抑郁不平的心情。
1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借具体景象,将诗人因朋友离别而产生的无限怅惘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1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伤感的态度,表达出诗人对朋友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1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借用比喻,巧妙的抒发了自己欲归不能的愁闷心情。
二、言志类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情操。
2.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给人以鼓舞。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渴望杀敌立功的心意。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抒发了诗人要统一全国的志向,反映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伟大抱负。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8.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名题旨、揭示中心,表达了作者隐居躬耕、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愿望。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事说理,表达了对当权者糜烂生活的讽刺、批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虑之情。 10.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反古人悲秋之调,借鹤冲天直上,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现了作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1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的表现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哲理类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深刻哲理。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表现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结论的深刻道理。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借写山环水绕的美景,寄寓只要锲而不舍就会产生新希望、出现新境界的生活哲理。 四、绘景类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巧用拟人、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自然、动人的田园风光。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雪后景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奇特壮美的沙漠风光图。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的逼真如画,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长江出峡的浩荡水势,有身临其境之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描写大海雄浑壮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豪迈广阔的胸怀。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通过描绘傍晚山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愉悦心情。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肯定了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指出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出现,激励人们应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1)默写《雁门太守行》
(2)翻译文言文句子,并解释句中加带括号的字。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每日一测”的内容一般在小测的前一天由语文科代表布置复习的范围,默写的诗词是指定的,具体到是哪一首,还点出翻译的句子出自的课文。目的是要求学生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古诗词、文言文,让学生有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和熟读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并默写。小测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小测时间安排在语文课或语文早读课的前5——10分钟内。)
2、小测时间到,由小组长把小测本收起并放在讲台。
(小测后由老师和小组长共同完成批改和补测工作,补测工作一定落实,这体现老师对每日一测的重视。所以挑选的小组长必须是认真肯干,负责心强,有一定威信的同学。)
三、展示二:点古诗词、文言文背诵:
1、内容:语文第九册(上、下)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课文
(不同阶段,背诵范围不同。目的是督促学生课余时间大范围背诵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时间安排在语文早读课约15分钟,每星期两次。)
2、请出4位同学到讲台前背诵古诗词及文言文课文。
(每次按学号顺序派出4位同学到讲台前,要求每位同学必须背诵出3首被指定背诵的诗词或某段文言文,先完成的先回座位。不能完成的下次再来。)
3、仿电台的点歌、播歌形式进行古诗词、文言文背诵。要背诵的内容由讲台下的同学具体指出,并指出由讲台前的哪位同学负责。点背的篇目不可重复。若出现重复或对方不会背诵,则由点背篇目的同学背诵出来。
(针对初中生比较注重个人形象这一心理特点和寓学于乐这一目的而设计这项活动。这项活动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方面达到生生互动的作用;三方面寓学于乐,将苦事变趣事。)
附:“点古诗词、文言文背诵”课堂实录(部分):
师:请轮到被点背诗词的同学上来讲台。
(4位学生甲、乙、丙、丁上)
生1:(举手)我请丙同学背诵《月下独酌》
(丙同学背诵《月下独酌》)
生2:(举手)我也点丙同学,请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丙:对不起,我不会背。
师:按规矩那就由 生2来背诵刚才点的那首诗。
(生2大声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师:你们那么急于解救丙同学回座位吗?(学生笑)应该给一些机会其他同学。点背诗词继续。
生3:(举手)我点甲同学,请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甲同学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4:(举手)我还是点丙同学,请背诵《登楼》
(丙同学背诵《登楼》)
生5:(举手)我也来帮帮丙同学,你可要争气一点啊。请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学生笑)
(丙同学背诵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高兴回到自己座位上。)
……
四、展示三:引用诗词写片段作文
1、出示写片段作文的要求,并发下白纸让学生即堂写作。
内容:请引用《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和其他的诗句写一段话,文中至少有一处是直接引用,不少于150字。
(每次指定的古诗词篇目不同。一般以“每日一测”默写的篇目为片段作文的引用对象。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句子的深刻含义;便于学生做理解性默写古诗词的题型;教会学生将古诗词引用到文章写作中,充实文章内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