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东汉.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唐.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李绅.《悯农》)
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李煜.《虞美人》)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
7、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唐.刘禹锡.《望洞庭》)
9、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乐府诗集.长歌行》)
1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导读: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时节来临,就预示着夏天即将离去,秋天就要到来,大暑时节已经和我们告别,再也不用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了。而且古人喜欢通过咏秋抒发感慨,留下了不少以立秋为题材的诗词,那么,关于描写立秋的古诗词有哪些呢?万年历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立秋的古诗词,一起来鉴赏吧!
一、《立秋》
杜甫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二、《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 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三、《立秋》
[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四、《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五、《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 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六、《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七、《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八、《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九、《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十、《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思【唐】白居易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知思。
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道。【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日曲江忆元九徐铉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版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立秋日登乐游权园白居易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谁教计会一时秋?立秋日司空曙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硫。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卷帘凉暗度,迎扇署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登乍露鱼。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立秋日刘言史商风动叶初,萧索一贫居。老性容茶少,羸肌与簟硫。
旧醅难重滤,新菜未胜鉏。才薄无潘兴,便便画偃庐。
立秋【作者】刘翰 【朝代】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立秋,又称7月节,是在每年的8月7号或者7月8号的开始。
立秋这天太阳达到黄经135度,天气开始转凉。1.贴秋膘:由于夏天天热难免会影响人的食欲,所以会瘦下来。
瘦了当然就要补了,人们会选在立秋这一天吃美味佳肴,大家一般都会选择吃肉(炖的、烤的、烧的、煮的、卤的等各种做法的肉)意在象征着“以肉补膘”,这就是所谓的“贴秋膘”。2.咬秋:有些地方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者香瓜,一家人一起啃西瓜,大家认为这样既可以预防秋痱子又可避免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这就是“咬秋”。
3.喝立秋水: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4.秋社: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逢立秋,人们会在这天“煮灶粥”“做灶”来祭祀神仙,表示感谢。
5.吃秋桃子:在有些地区立秋日当天每人都要吃一个桃子,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夜那天扔到火中烧为灰烬,这样象征着来年无灾无难。6.喝秋水:在立秋正刻,每个人都喝一杯凉白开水,意味着秋来身体健康,不闹肚子。
立秋节气的由来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 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在现实中,秋季开始的划分有几种:在二十四节气中以四立中的立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天文学上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把“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在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热月,故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的开始;在日平均气温上,把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在≤22℃~≥10℃时,首日作为秋季开始的日期。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异、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异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天。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华北(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区在9月中旬方感秋风送爽;10月初秋风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岭南炎暑顿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来到达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而当秋天的脚步到达海南省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时,己经快到元旦了。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
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立秋节气的饮食习俗1、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
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
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4、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
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5、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6、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7、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8、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不过,许多网友表示,现在的生活不比从前,平日里已经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养,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别食补。
立秋节气的由来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 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在现实中,秋季开始的划分有几种:在二十四节气中以四立中的立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天文学上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把“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在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热月,故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的开始;在日平均气温上,把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在≤22℃~≥10℃时,首日作为秋季开始的日期。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异、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异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天。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华北(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区在9月中旬方感秋风送爽;10月初秋风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岭南炎暑顿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来到达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而当秋天的脚步到达海南省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时,己经快到元旦了。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
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立秋节气的饮食习俗1、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
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
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4、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
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5、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6、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7、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8、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不过,许多网友表示,现在的生活不比从前,平日里已经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养,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别食补。
一、《立秋》 杜甫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二、《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 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三、《立秋》 [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四、《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五、《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 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译文]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
突然间起风了,秋风习习,吨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睡眠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描写立秋的美好的诗词很少,这个是有些寂寥的诗。不过很美,希望你喜欢。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立秋(autumn begins)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8月7、8或9日。
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
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
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立秋”养生篇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
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
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 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
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
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
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
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
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
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悬秤称人 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不过,许多网友表示,现在的生活不比从前,平日里已经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养,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别食补。 立鳅 无锡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
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
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