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告诫/告诉自己的儿子):死去本知道万事都落空,人世间的一切都与我无关了,只是悲伤看不到“九州”(祖国)统一。诗人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
夏日绝句:到如今都在思念项羽,不肯渡江到江东。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人感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绝句》古诗的白话意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全诗原文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西岭指的是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
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
这是明代诗人金銮的小令《沉醉东风》(忧旱)。
全文:
我则见赤焰焰长空喷火,怎能够白茫茫平地生波⑴?望一番云雨来,空几个雷霆过,只落得焦煿煿煮海煎河⑵。料着这露水珠儿有几多,也难与俺相如救渴⑶。
注释:
⑴白茫茫平地生波:干旱的土地出现大片的水。
⑵焦煿煿:火烧干燥的样子。
⑶也难与俺相如救渴:也难给我司马相如解渴。相如,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传说他有消渴病(糖尿病)。
作品简析:
这首小令描写了烈日当空所造成的旱灾。曲子通过对干打雷不下雨的天气的埋怨,表达了盼雨的急切心情,反映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眼看庄稼就要晒死,“望一番云雨来”,却不料“空几个雷霆过”,从希望到失望,深刻地传达了劳动人民心理的痛苦。
小令的最后两句“料着这露水珠儿有几多,也难与俺相如救渴”,一方面说明一般的雨不足以缓解旱情,因为干旱已久,旱情严重;另方面则似乎更进一步由自然现象引申到社会现象,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
(请采纳)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一: 这泰山有何等威仪?从齐地到鲁地青翠连绵,一望无际。
大自然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都赋予了你,山峰接天遮日。但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我胸中也为之荡漾。
极目尽望,有一天我一定要登上这高绝的峰巅,把你脚下的群山尽收眼底。 是杜甫登泰山绘景抒情的华章,全诗气势雄伟壮阔,用词绝妙精当,结句有哲理,抒写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二: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三: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吆喝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刚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逝去了。家中再也没有男人了,只剩下个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还在,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走。
赶紧去河阳服役,还能够做早饭呢!” 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老翁告别。
这首五言古诗篇幅不长,一共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而内容十分丰富。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四:共5首,你要哪首? 五: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 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像蓬草飘出汉塞, 像飞燕飞入胡天。 大沙漠里飞烟直上, 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 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六: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这首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
并且容量丰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七: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 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 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