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作者:张乔
勒兵辽水边,风急卷旌旃。 绝塞寒无树,平沙势尽天。 雪晴回探骑,月落控鸣弦。 永定山河誓,南归改汉年。
《角》作者:齐己
闻说征人说,呜呜何处边。 孤城沙塞地,残月雪霜天。 会转胡风急,吹长碛雁连。 应伤汉车骑,名未勒燕然。
《送浑将军出塞》作者: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看射柳枝》作者:李涉
玉弝朱弦敕赐弓,新加二斗得秋风。 万人齐看翻金勒,百步穿杨逐箭空。
《塞上》 作者:张乔 勒兵辽水边,风急卷旌旃。
绝塞寒无树,平沙势尽天。 雪晴回探骑,月落控鸣弦。
永定山河誓,南归改汉年。 《角》 作者:齐己 闻说征人说,呜呜何处边。
孤城沙塞地,残月雪霜天。 会转胡风急,吹长碛雁连。
应伤汉车骑,名未勒燕然。 《送浑将军出塞》 作者: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看射柳枝》 作者:李涉 玉弝朱弦敕赐弓,新加二斗得秋风。
万人齐看翻金勒,百步穿杨逐箭空。
您问的是《敕勒bai歌》吧。
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du,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zhi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dao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版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权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原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释义: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这里的天幕像毡帐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鉴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敕勒歌 (南北朝时期民歌)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②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④见――同“现”,呈现。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