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宋代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意思是: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却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这条江水何时不再这般流动?这份离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息?只是希望你你的心如同我的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相思意。
2.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两汉孙武《别妻书》
意思是: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团聚。
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代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意思是: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意思是: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5.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春秋无名氏《国风·郑风·风雨》
意思是: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1、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辛弃疾(南宋)《鹧鸪天·游鹅湖醉书家壁》
译文: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时光赶着去走娘家。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唐)《长恨歌》
译文: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唐)《春江花月夜》
译文: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4、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唐)《寒食 / 寒食日即事》
译文: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唐)《春望》
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唐)《逢入京使》
译文: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诗很少,勉强有一首可以
羌村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这个也不是写一家人,而是写一个村子。离乱后归家的情景。
还有一首《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人物就写了两个,妇姑相唤,倒也显得家宅安宁。
词的话,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家子和和美美,幸福安康的样子,跃然纸上。
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唐·王建《雨过山村》
潇潇雨中,不见村落,先闻鸡鸣。由鸡鸣而抬头望去,见一两户人家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小溪夹岸皆翠竹,窄窄板桥连着一线山路。山村远离尘嚣,偏远幽静。几声鸡鸣给山村带来了生气,让人感到一种和平、宁静、安逸的生活氛围。
几声鸡鸣,一二人家,竿竿翠竹而非合抱古树,潺潺小溪而非滔滔大河,窄窄板桥而非通衢石桥,一切都是那样小巧玲珑,风格和谐。人家稀少,山路必然窄小;小小溪流,溪上必然是板桥。彼此之间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
王建《雨过山村》鉴赏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得称道。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兴味尤饶。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这里的“闲”,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全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新鲜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可谓“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唐诗别裁》卷八评张王乐府语)了。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这是纳兰辞世,一次聚会,曹寅想起故去的好友,回忆与这位好友共事的事写下的。
这手词里面写了自己与纳兰一同在宫中当值的快乐时光,词的最后有句很出名的句子: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整首诗贴出来你自己看吧:紫雪冥蒙楝花老,蛙鸣厅事多青草;庐江太守访故人,建康并驾能倾倒。两家门第皆列戟,中年领郡稍迟早;文采风流政有余,相逢甚欲抒怀抱。
于时亦有不速客,合坐清严斗炎熇。岂无炙鲤与寒严鷃,不乏蒸梨兼瀹枣;二簋用享古则然,宾酬主醉今诚少。
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交情独剩张公子,晚识施君通纻缟;多闻直谅复奚疑,此乐不殊鱼在藻。
始觉诗书是坦途,未防车毂当行潦。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千里捎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代有两户人家,一家姓李,仗着叔叔是地方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做起生意,生意不错,家产万贯;另一家姓王,祖祖辈辈是富贵人家,舅舅便是当朝宰相张英,享受人间天伦之乐。两家便是邻墙邻居。 有一次李、王两家因为一堵墙争执不休,都想往别人院子里多垒三尺墙,谁也不让步,就这样两家近几年不得安宁。王家的家人飞书京城,让舅舅——当朝宰相张英打招呼“摆平”李家。宰相张英接到外甥的家信过目后,在房间里来回走了几圈,便回信一封派人速交家中外甥。信的内容是一首诗: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突然明白信中之意,悟出其中奥秘,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李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巷”因此而成,李王两家的故事流传至今。启示:退一步海阔天空!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已经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
秦皇当年有知,争一时短长、一世霸业复有何用?所以,小肚鸡肠不如宽宏大量,争强好胜不如谦恭礼让,倒可赚得万古流芳。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