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江湖小生,惯于追逐沧桑霓虹
你亦素琴清优,拨弄繁华于掌中
生命之轻,邂逅半生情缘如此厚重
朋友 我只听说过 《观沧海》不知道 你是不是找的这个观沧海曹操【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安徽省毫(bó)县)人。
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
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
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解题】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
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
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现存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
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
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
【注评】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东临碣石:东上碣石山。
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
碣石:古代山名,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
〇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
水:指海水。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
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竦:同“耸”,高起,高耸。峙:直立。
〇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指山岛(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树木。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这里是说林密。
丰:茂密,茂盛。○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秋风声。
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的意思。
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〇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
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太阳和月亮。之:结构助词,可不译。
行:运行。若:像,好像。
出其中:从大海中出来。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即天河,银河。
灿烂:光彩耀眼。里:义同“中”,里面。
○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是虚拟之景,想象之词。
沈德潜评论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其实正是诗人气概和襟怀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至:极点。
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歌:动词,歌唱。
以:连词,同“而”,连接“歌”和“咏志”两个动词。咏:用诗歌来抒发。
志:心愿,胸怀。〇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
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译文】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简析】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东胡族的一支),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五月率师北伐。
在八月的决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敌军。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
《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
古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名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 刘过《书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 韩愈《劝学诗》) 名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涯苦作舟。
朋友 我只听说过 《观沧海》不知道 你是不是找的这个 观沧海 曹操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安徽省毫(bó)县)人。
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
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
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解题】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
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
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现存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
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
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
【注评】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东临碣石:东上碣石山。
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
碣石:古代山名,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
〇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
水:指海水。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
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竦:同“耸”,高起,高耸。峙:直立。
〇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指山岛(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树木。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这里是说林密。
丰:茂密,茂盛。○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秋风声。
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的意思。
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〇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
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太阳和月亮。之:结构助词,可不译。
行:运行。若:像,好像。
出其中:从大海中出来。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即天河,银河。
灿烂:光彩耀眼。里:义同“中”,里面。
○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是虚拟之景,想象之词。
沈德潜评论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其实正是诗人气概和襟怀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至:极点。
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歌:动词,歌唱。
以:连词,同“而”,连接“歌”和“咏志”两个动词。咏:用诗歌来抒发。
志:心愿,胸怀。〇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
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译文】 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简析】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东胡族的一支),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五月率师北伐。
在八月的决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敌军。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
《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
1、《柏学士茅屋》唐代: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释义: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2、《读山海经·其一》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释义: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3、《读书》唐代: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释义:
家中的财产是些什么,就是那满满一屋的书籍。
在环境优美安静的书斋缓缓打开书卷,徜徉书海与圣贤心灵对话。
德才兼备的人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但自古以来他们却是互相赞许欣赏的。
4、《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宋代: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释义:
我这个迂腐的儒生,可叹一生碌碌无奇,却只爱前人留下来的著作,从不将我欺骗。
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
高大的梧桐策策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读书兴致正浓,忽听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
5、《观书》明代: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释义:
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
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关于读书有益的古诗 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2.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3. 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
——杨循吉《题书橱》 4.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欧阳修《咏零陵》 5.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寄黄几复》 6.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7.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欧阳修《画地学书》 8.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杜荀鹤《书斋即事》 9.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王安石《寄吴冲卿》 10. 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彭兆荪《读书》 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2.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13.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符读书城南》 14.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15. 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
——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 16.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读山海经》 17. 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
——裴说《句》 18. 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 19.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黄庭坚《送王郎》 20.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21. 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
——刘克庄《赠玉隆刘道士》 22.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读书》 23.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观书》 24. 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刘岩《杂诗》 25.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法式善《读书》 26. 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姚合《别贾岛》 27.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杨继盛《言志诗》 28.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29. 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潘际云《厂桥》 30.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杜荀鹤《闲居书事》 31.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薛令之《草堂吟》 32.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宋应星《怜思诗》 33. 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34. 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
——王维《偶然作六首》 35. 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许浑《寄殷尧藩》 36.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谢逸《送董元达》 37. 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38.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于鹄《题邻居》 39.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40.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清明》 41. 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42. 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
——刘希夷《蜀城怀古》 43.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44.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5. 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岑参《送薛弁归河东》 46. 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
——岑参《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47. 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汪莹《示儿》 48. 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
——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49. 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50. 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
——苏轼《送任极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 51.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52.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53.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翁森《四时读书乐》 54.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