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以上古诗均出自诗佛王维,诗中那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有关无言的诗句: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白居易
2、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温庭筠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人物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温庭筠(yún)(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1、《琵琶行》——唐代白居易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译文: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2、《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仰视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译文:在小屋窗口,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4、《葬花吟》——清代曹雪芹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译文: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5、《新雷》——清代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译文: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
古诗的无言之美: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全诗: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五代)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仰视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明确提出“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的是我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
他在1924年发表的《无言之美》中说:“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他提出“无言之美”,用以表述“意”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所能出现的最高层次的审美形态与审美境界。在先秦诸子中,孔子、老子、庄子都已有“不言”、“无言”之说,但多是因“言不尽意”而实行的一种策略。
但《庄子·知北游》中有几句话,与“美”联系起来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即是说,世界上有“无言”之“大美”存在。
庄子这一美学观经过魏晋玄学家的演绎,最后被文学家们完整的接收过来。由南朝而唐宋,由于诗人和诗论家,受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之启迪,加之已有禅宗哲学、美学思想的输人发展,更渲染了“无言”之美的魅力,使之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追求。
例如: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唐·皎然《诗式》) 诗者,其文章之效那?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唐·刘禹锡《釜氏武陵集纪》)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苦不堪忧。(唐·司空图(诗品·含蓄》) 诗者,吟泳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过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沦浪诗话》) 人情物态不可言者最多,必尽言之则侄矣。
……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臾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
(明·李东明《麓堂诗话》) 文学本是语言的艺术,诗又是语言艺术的最高样式,为什么其最高的美学境界又在于“无言”呢?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具有辩证意识的美学命题。 任何一首诗,诗人的情意是作品的精神主体,语言文字是物质载体,没有载体,情意就不能输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言”是绝对的。
至于“无言”,至少应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有的“意”不可用“言”尽行表达出来(诗人亦有意识的不尽行表达),只能让读者超越已有的文字去体味、探索而心领神会,文字之外的意蕴就在“无言”中获得。另一方面是诗人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功夫,他的语言最精练,表现能力最强,能用“三分之语”去创造了一个“用意十分”的情深意远的境界,其余“七分”被他省略了,寓“七分”于“无言”之中,这就是语言艺术功夫的高超显示。
“无言”相对于“有言”,进一步说,“不言”有赖于“善言”,老子早有“善言无瑕滴”(《老子·二十七章》)。文学家也有“善言”说,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
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流动矣。”诗人“善言”的表现,那就是善于做到“言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意”,通向“无言之美”的幽径皆在于此。
陆时雍首先还是强调诗人必须精心酌选富于暗示性和启示性的语言,才能做到“欲露还藏”不现形迹;对物象的描写必须运用富有色彩的、动态感和表现力强的语言,才能做到“略加点缀”而一“真象显然”。由此可断:“有言”的表现力越高,成了真正的善言,“无言之美”才能愈高的显现。
“有言”的表现力愈差,“无言之美”就会遭到窒息。“无言”以“有言”为依据而得以超越空间与时间;“有言”凭“无言”的拓展而得以显示自身的魅力和能量。
从鉴赏美学的方向考察,“无言之美”在鉴赏者的审美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心理辩证过程。上文言及王弼的两“忘”之论,“存言者非得象者也”,要得“象”必须否定“言”的存在;“存象者,非得意也”,要得“意”必须忘记或否定“象”的存在。
这两次否定,完全适应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一个人要证明自己有鉴赏力,“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一表象看出什么来,而不是系于这事物的存在。
……人必须完全不对事物的存在有偏爱,而是在这方面纯然淡漠,以便欣赏中能够做个评判者。”(英·鲍桑葵《美学史》第十章)我们在鉴赏实践中所获得的审美经验确亦如此,当你审视一件作品时,如果将审美注意集中于言辞之美,就有可能忽略“象内”“象外”的精旨妙义‘忽略深邃广远的意境之美,就会犯“买犊还珠”的错误。
故而,在审美鉴赏时,必须否定美赖以传导表现的美的符号,才能无牵无挂、不受任何外在之物干扰而获取美的内涵,否定愈彻底,获取的实现愈充分。一个鉴赏者在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中最后获取了“无言之美”,他也随之进人了心灵自由、审美自由的无限愉悦的境界。
唐宋及其以后众多的诗人、诗论家之所以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祟尚“无言之美”,是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了彻底回到诗的“吟咏情性”的本位上的创作意识,较为彻底的排除了任何理念对于诗的有形的干扰,摒弃“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非诗倾向。“不睹文字”是求情性自然的流露,“不落言荃”是否定诗中说理和议论文字。
诚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在一切方面都要把我们带到一个。
古诗的无言之美: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全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五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扩展资料: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