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放言五首》其三,全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当年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在有流言说他怀有篡位的阴谋时,也会感到恐惧.而当年王莽辅佐西汉平帝,尚未篡汉时又表现得谦恭敦厚,礼贤下士.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没弄清楚真相的时候就去世了,那么他们真正的为人处世的品格就没人能够知道了.这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方验.不能仅仅经过短时间对人行为的考察,就对他的品德做出评判.而应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一任闲言碎语多,唇枪舍刃又如何?若无愧事凭人问,终有清明供揣摩.燕子楼中花作土,思归台下泪成河.尘泥怎解冰心洁,我自逍遥我自歌.【作者不详】。
白居易的诗,《放言五首》其三,全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当年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在有流言说他怀有篡位的阴谋时,也会感到恐惧。而当年王莽辅佐西汉平帝,尚未篡汉时又表现得谦恭敦厚,礼贤下士。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没弄清楚真相的时候就去世了,那么他们真正的为人处世的品格就没人能够知道了。这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方验。不能仅仅经过短时间对人行为的考察,就对他的品德做出评判。而应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任闲言碎语多,唇枪舍刃又如何?
若无愧事凭人问,终有清明供揣摩。
燕子楼中花作土,思归台下泪成河。
尘泥怎解冰心洁,我自逍遥我自歌。【作者不详】
白居易的诗,《放言五首》其三,全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当年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在有流言说他怀有篡位的阴谋时,也会感到恐惧。而当年王莽辅佐西汉平帝,尚未篡汉时又表现得谦恭敦厚,礼贤下士。
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没弄清楚真相的时候就去世了,那么他们真正的为人处世的品格就没人能够知道了。这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方验。
不能仅仅经过短时间对人行为的考察,就对他的品德做出评判。而应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任闲言碎语多,唇枪舍刃又如何?若无愧事凭人问,终有清明供揣摩。燕子楼中花作土,思归台下泪成河。
尘泥怎解冰心洁,我自逍遥我自歌。【作者不详】。
谣言也有历史?当然有,且两千多年了,可谓源远流长。
谣言包括造谣和传谣,中国古人把造谣简称为“谣”,把传谣简称为“诼(zhuó)”,合在一起叫“谣诼”。《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中国古人如何造谣与传谣?概而言之,也有“四大发明”。 童谣,孩子口中喷火药。
“童谣之言,将有徵於此”,“徵”即征兆,古人认为主吉凶,代表着某种预示。 西汉末,公孙述称帝后废除五铢钱,老百姓因此被盘剥至赤贫,蜀中儿童便四处传唱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黄牛指王莽,白腹即指公孙述,五铢是汉钱。这首童谣是在预言公孙述会像王莽一样被消灭,汉朝江山就要恢复。
果然到了公元36年,公孙述被刘秀消灭,其结局一如王莽,汉政权得以“光复”。 本来童谣是专门为小孩子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让孩子口头传唱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可为何不叫童歌或儿歌,而称童谣呢?明代杨慎的一个注,颇能说明问题,他在《丹铅总录》里说:“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这句话显然是反过来说的,小孩子若“出自胸臆,不由人教”而唱歌,多半只会唱“羊宝宝、兔宝宝,我们一起做游戏”一类的儿歌,又怎能唱出预示世运或人事的童谣来?可见童谣之所以被称为童谣,是因为儿歌这种形式被人利用了。
有心造谣者炮制出形似儿歌的谣言,然后教给孩子广泛传唱,以实现其蛊惑人心的目的。 谶纬,狼披羊皮装指南。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如果把“谶”称为狡猾的狼的话,那么,它披着的儒家经义的外衣,就如同羊皮了。
蒙曼副教授近期在百家讲坛说杨广,就提到当时的一则谶纬,有江湖人士对杨广说,姓李的当坐江山。原话不是这样的,大概意思如此。
这是典型的谣言,但隋炀帝深信不疑,亲手导演出一幕人间惨剧,株连杀害数十人,连嫡亲外甥女也不放过。最终逼反了李渊,让谣言变成了实话。
无独有偶,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这也是典型的谶纬。秦始皇理解反了,派大儿子去灭胡,最终,在小儿子胡亥手上断送了大秦江山。
由于谶的外包装是纬(儒家经义),使得本是空穴来风的谣言,听起来更具迷惑性,由不得听众不信,其“指南”效果十分惊人。 如宋朝时福建闽江(南台江)边上住有一个姓章的大户人家,其儿子叫章得象,好学勤奋,人们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章家有人炮制谶纬----“南台江合出率相”,故作神秘地暗地里跟别人说,以至于很快传谣到了京城。待章得象赴京赶考,礼部主考官个个“被指南”而开绿灯,章得象顺利中科,从此官运亨通,吉星高照,连升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最后荣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做了宰相。
风闻,合法的谣言印刷术。在中国古代,监察御史等言官有“风闻言事”的特权,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也。
这种机制的特点是,无论言官所说是不是真的,言官不用对其言负责,也即造谣与传谣者无罪;而被言者必须“足戒”,若不服,就要自我辟谣,拿出辩驳的有力证据来。这种机制直接产生的后果是,谣言被合法地不断制造和印刷(传谣)。
如南宋庆元二年,监察御史沈继祖“风闻言事”,指控朱熹十宗罪,无一罪有真凭实据,件件皆属“风闻”。而朱熹对这种谣言不屑一顾,无心辟谣,致使理学成一时伪学,朱熹本人亦被赶出朝廷。
随后,沈继祖的好友洪迈,则开始合法地传谣,在其《夷坚志》中,进一步诋毁朱熹包养尼姑为妾,等等。 古代的风闻,说到底也有“无风亦可闻”的特点,不论谣言是否有出处,哪怕是出于言官自己,也没有关系。
在这种情形之下,造谣者和传谣者,其实是同一个人。如果换做今天,无疑就是公然诽谤,有司必将依法究问其罪的。
但在古代,就属于合法。 辟言,艰难的造纸改良。
造谣传谣容易,而辟谣则难于上青天。《诗·小雅·雨无止》中说,“辟言不信”。
什么意思?“辟言”即法度之说,也就是说,当谣言满天飞的时候,严肃的法律出来辟谣,世人依然不会相信。可见一旦谣言四起,辟谣之路是多么的艰辛!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谣言的历史是那么的漫长。
因此,我把辟谣喻为造纸,其改良历程,从竹片、木片到公元105年的蔡伦制造出植物纤维纸,经过了千年之久。 在古代,辟谣还称辟邪,因为谣言如同邪说,是一种不良风气。
我们读红楼梦时会发现,大多数过来人很害怕一些有所喻指的灯谜、诗句等,而年轻人则不怕,甚至还感觉有趣。如贾政因为一句灯谜,会郁郁寡欢老半天,而贾宝玉则意会而喜。
何故?大环境使然也。宋玉在《风赋》里说:“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歪风邪气正是造谣传谣者的大环境“依托”,人们受习惯思维的支配,对谣言总会先入为主,往往深信不疑。
若想有效辟谣,就必须去其所“依托”,净化社会风气,这显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谣言。
(一)心里很难过,我只知道我认识的是个爱笑有礼貌又认真工作的你,谣言太过伤人,请给予逝者最基本的尊重!愿灵魂安息,一路好走
(二)谣言狠于刀,伤人于无形!不对不明悉的事妄加揣度臆测是基本礼貌!逝者已矣,望安息
(三)在夜晚成为不能伤人的荆棘成为没有主角的谣言成为无意义
(四)网络戾气太重,谣言太多,总是伤人。饭爱豆以来也经历过好几次,每次阵仗都很大,看着恶毒的言语,越来越夸张的谣言,总是很难受。他却总是不吭声,默默承受,只是不知何时开始戴各种佛珠纹各种纹身,他的音乐有他的偏执他的表达,压抑的怒吼…我只希望他一切都好…
1、《离骚》先秦:屈原 原文: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2、《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 原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3、《狱箴》唐代:张说 原文: 匹妇含怨,三年亢阳,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译文:这位妇人因为含怨而死,所以天下三年大旱,这位男子结愤而死,在六月天就下起雪来。 4、《秦吉了-哀冤民也》唐代:白居易 原文: 岂不见鸡燕之冤苦。
吾闻凤凰百鸟主, 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 译文:没有看见鸡和燕鸟喊冤,我听说凤凰是百鸟之主,你却不去向凤凰致言,就不要在这噪噪闲言语。
5、《河套冤》清代:尤侗 原文: 将军横尸何足言,宰相骈首宁无冤? 君莫哭,君不见金牌召后风波狱。 译文:将军横尸沙场说了什么,宰相怎么知道没有冤。
你不要哭泣,你不见金牌召后的一场牢狱风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