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驾幸少林寺》
年代: 唐 作者: 武则天
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旗。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
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
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2、《幸少林寺应制》
年代: 唐 作者: 宋之问
绀宇横天室,回銮指帝休。曙阴迎日尽,春气抱岩流。
空乐繁行漏,香烟薄彩斿。玉膏从此泛,仙驭接浮丘。
3、《游少林寺》
年代: 唐 作者: 沈佺期
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4、《游少林寺》
年代: 唐 作者: 戴叔伦
步入招提路,因之访道林。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
双树含秋色,孤峰起夕阴。屟廊行欲遍,回首一长吟。
5、《少林寺诗》
年代: 宋 作者: 李廌
禅老家风古少林,道场遗迹蔽烟岑。
山遮石脚斜阳早,云碍钟声出谷深。
只履度关天杳杳,九年面壁海沉沉。
欲知苗裔能传法,柏树犹明圣主心。
1、许由 中原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的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
据说尧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传位给他,他却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隐居起来。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2、禹 黄帝元孙,颛顼孙,鲧之子。亦称大禹、夏禹。
夏后氏部落领袖。舜时奉命治水,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劳身焦思,治水13年,三过其门而不入。
因治水有功,被四方部落首领推荐,舜选他为继承人。舜死后继帝位,居阳城(今登封告成),后徙阳翟(今禹州市),会诸侯于涂山。
3、颍考叔(?——前712) 春秋时郑国大夫。初为颍谷(在今登封市西)封人(掌管封疆的官吏)。
郑庄公平定其弟共叔段叛乱后,把支持共叔段叛乱的母亲放逐到城颍(今登封颍阳),并发誓“不及黄泉勿相见”,但不久便后悔,又为誓言所束。颍考叔听说后就去见庄公。
郑庄公请他吃饭,颍考叔吃饭时把肉留在一边。郑庄公问他为什么?他说:“小人有母,凡我能吃的食品都让母亲先尝尝,她从未尝过您赐给的美食,所以请允许我带回去孝敬母亲。”
庄公对颍考叔的孝心深有感触。他对颍考叔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而我却没有。”
颍考叔说:“我能问问大王这是为什么吗?”庄公把事情原委对颍考叔说了,并告诉他对自己发过的誓非常后悔。颍考叔说:“这有什么好为难的呢?所谓黄泉,不就是地下么?挖一条地道,先与母亲在地道相见,既不违背誓言,又可重续母子之情,这样做我相信任何人也不会持有异议。”
庄公听从颍考叔的建议,派人挖了一条地道,先恭迎母亲于地道里安坐,自己再上前跪拜,于是母子和好如初。庄公当即作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从地道出来,姜氏也作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和乐之意)!”此后,人们常将“颍考叔食舍肉”作为子女孝敬父母的一个典范。
今天,在登封市石道乡的珍珠泉南边还存有考城庙纪念颍考叔。而在登封颍阳今天还存在有黄城,据说就是当年郑庄公和母亲武姜相见之地的遗迹。
4、鬼谷子 春秋时楚人,姓王名诩。常入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鬼谷,故自号鬼谷先生。颖川阳城人,即唐代的告成(今河南登封县东南)。
今天,在登封告成还有鬼谷洞,据说是当年鬼谷子隐居讲学之地。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杰出军事家,其主要贡献是游说理论,是游说理论的奠基者和传播者。
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为其最杰出的、弟子、〔见《战国策》、《孙庞演义》〕。5、陈胜(?——前208)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字涉,阳城(今登封东南)人。他同吴广率戍卒900人,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后来,起义队伍失利,陈胜被部将庄贾杀害,葬于砀。
6、杜密(?~公元169) 东汉名臣。字周甫。
颍川阳城(河南登封东南)人。曾任代郡太守、太山太守、北海相。
桓帝时任尚书令,迁河南尹,转太仆,因“党锢之祸”被免官。与李膺齐名,时称李杜,为东汉“八俊”之一。
太学生称誉其为“天下良辅杜周甫”。7、程颢(1032~1085),宋代理学家、教育家。
与弟弟程颐世称“二程”。他们使儒学在北宋得到了新的发展,在程朱理学的奠基者。
二程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十余年,使得嵩阳书院闻名全国。二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质疑解惑,循循善诱,悔人不倦。
与弟子讨论问题时,如遇不同见解,更要商量。“程门立雪”的故事更是成为尊敬老师、诚心求学的典范流传至今。
8、郭守敬(1231-1316),公元1276年,主持在登封阳城(现告成)建造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作为我国天文科学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和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有很高的价值。他主持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确定了一个回归年的时间为365日5时49分12秒。
他创造了计算球面三角形的算法和平立定三差法,在世界数学史上开创了先河。中国元朝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
9、耿介 (1622——1693年)登封城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福建巡海道、大名府兵备副使。
康熙三年(1664年)回登封主持嵩阳书院讲学。康熙十三年(1674年)与登封知县叶封大兴土木重修嵩阳书院。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教授太子书法,第二年因病辞归,再度重修嵩阳书院。曾将日常行为规范写成《百思箴》,刻于嵩阳书院,作为规劝师生行为的准则。
10、景日昣(1662——1733年)字冬旸,清朝登封大冶人,入嵩阳书院受学于耿介,1687年中举人,1691年会进士,历任知县、京畿及地方监察御史、鸿胪寺、太仆寺少卿、礼部、户部侍郎加礼部尚书衔。曾三次主持科考。
1725年,景日昣告老归里后,在嵩阳书院后叠石溪旁建逍遥庄著书为乐并讲学于嵩阳书院。著有《说嵩》、《嵩崖尊生》、《嵩阳学》、《学制书》、《嵩台随笔》等。
其中《嵩崖尊生》是我国医学专著,传入日本并享有盛誉。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yī xū 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ǎn)石万壑(hè)雷。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há má)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北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登郑州夕阳楼》
作者:唐·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宿郑州》
唐 王维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虫思机杼鸣,雀喧禾黍熟。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此去欲何言,边穷徇微禄。
《偈颂八十五首——枣出郑州》
作者:宋 释妙伦
一夏九十日,今朝事已周。
寒山逢拾得,把手话来由。
且道个什么,
梨出青州,枣出郑州。
《送友人郑州归觐》
作者:唐 赵嘏
为有趋庭恋,应忘道路赊。
风消荥泽冻,雨静圃田沙。
古陌人来远,遥天雁势斜。
园林新到日,春酒酌梨花。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
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3、《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唐代·李白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4、《九日登长城关楼》明代·王琼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5、《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唐代·刘禹锡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
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描写河南的诗句:
劝我酒(白居易)
劝我酒,我不辞。请君歌,歌莫迟。
歌声长,辞亦切,此辞听者堪愁绝。
洛阳女儿面似花,河南大尹头如雪。
河南王尹初到以诗代书先问之(白居易)
别来王阁老,三岁似须臾。
鬓上斑多少,杯前兴有无。
官从分紧慢,情莫问荣枯。
许入朱门否,篮舆一病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路逢青州王大夫赴镇立马赠别(白居易)
大旆拥金羁,书生得者稀。
何劳问官职,岂不见光辉。
赫赫人争看,翩翩马欲飞。
不期前岁尹,驻节语依依。
[前年春,余为河南尹,王为少尹。]
送河南尹冯学士赴任(白居易)
石渠金谷中间路,轩骑翩翩十日程。
清洛饮冰添苦节,碧嵩看雪助高情。
谩夸河北操旄钺,莫羡江西拥旆旌。
[时新除二镇节度。]
何似府寮京令外,别教三十六峰迎。
早饮醉中除河南尹敕到(白居易)
雪拥衡门水满池,温炉卯后暖寒时。
绿醅新酎尝初醉,黄纸除书到不知。
厚俸自来诚添滥,老身欲起尚迟疑。
应须了却丘中计,女嫁男婚三迳资。
和河南郑尹新岁对雪(白居易)
白雪吟诗铃阁开,故情新兴两裴回。昔经勤苦照书卷,
今助欢娱飘酒杯。楚客难酬郢中曲,吴公兼占洛阳才。
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得时字)(岑参)
驷马映花枝,人人夹路窥。
离心且莫问,春草自应知。
不谓青云客,犹思紫禁时。
别君能几日,看取鬓成丝。
铜街金谷春知否,又有诗人作尹来。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12公里。寺院坐落在丛林茂密的少室山阴,以此得名。
少林寺的历史久远,始建于北魏,后来,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以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由于长时间盘膝而坐,极易疲劳,僧人们就习武锻炼,以解除身体的困倦。因此,传说少林拳是达摩创造的。
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扬名海内。少林寺和尚13人,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僧兵,开杀戒,吃酒肉。庙内有一块《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记述了这一段历史。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成驰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宋代,少林武术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达2000余人。明朝到达鼎盛时期。
在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山脚下,有一处塔林,这是唐以来少林寺历代住持僧的葬地,共250余座。这是中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大都有雕刻和题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内还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山门门额上悬挂的“少林寺”匾额,是清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山门后大甬道和东西小马道旁立有碑碣数十通,称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两通碑刻是留学中国的日本禅僧撰写的。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东封泰山,到达泰山时正值冬季,有雪,故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登封喜雪》,以表达此时的心情: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
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英。 委树寒花开,萦空落絮空。
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
登封何以报,因此谢成功。 这首诗主要写了雪景,从“云密”到“飘英”;从“肤先合”到“尺有盈”,写的景色如画,美妙动人,最后归结到雪是丰年的征兆,同时也是自己封泰山的结果。
到了清朝,到泰山封禅的皇帝较多,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均有封禅诗传世。 康熙曾写有《登岱》一诗,表明了自己对封禅之事的不屑: 岩岩岱岳高无极,攀陟遥登最上头。
路转天门青霭合,峰回日观白云浮。 振衣嶻嶭凌千仞,骋目苍茫辨九州。
欲与臣邻崇实政,金泥玉检不须留。 雍正则写了《岱顶》: 芙蓉万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与齐。
九点青烟看野马,五更红日候天鸡。 云封峭壁松多古,藓积残碑字未迷。
冉冉岭头笙鹤下,仙坛曾此降金泥。 写出了雍正陶醉于封禅之事的内在心态。
乾隆一生曾十次来泰山游历、祭神,所到之处,辄题诗刻石。其中写有《题封禅事》,表明了 他对封禅故事持否定的态度: 登封降禅古来传,总属夸为可鄙旃。
造极至今凡六次,无他祗谢愧心虔。 封禅,这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本身具有“中国特色”,并与泰山息息相关,因而使泰山具有了很浓厚的文化意味。
我们从不同朝代的皇帝写的封禅诗可以看出,他们对封禅本身并不太感兴趣,而真正让他们感兴趣的是统治的合法性与稳定性,恰恰泰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成就其合法性与稳定的神秘载体,所以很多的皇帝竞相来参拜泰山,从而使泰山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其它山无法比拟的地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