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汗青 (hànqīng): 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也用汗青借指史册
你问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是什么意思吗?
在这首诗中汗青就是史册的意思。
2.桑梓:“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桑梓构想于1998年形成,原引于《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典故中。
桑梓指的是房前屋后的桑树和梓树,后被引喻成家乡。
3.须眉
须眉就是胡子和眉毛,都是男子的特征所在。《汉书·张良传》有“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的说法。借指男子,《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裙钗。”后来的人就把男子比作“须眉”了。
4.巾帼 “巾帼不让须眉”中”巾帼”
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魏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
5.布衣 《盐铁论》中说:“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
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
阅读古文甚至近来作品时,都可碰到“布衣”一词。“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
古人为了穿衣,家家种桑植麻。《孟子》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所以“桑麻”一词就专用来指农事,唐朝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就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句子。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孔孟桑梓--邹城,“桑梓”是指故乡的意思,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在孟庙亚圣殿东侧就有这么两棵古老的树,桑树和梓树,据说是孟母当年种下的,孟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见识,善于教子的伟大女性,孟子非常孝顺和尊重母亲,在他周游列国期间,不管身在何地,总会想起故乡的桑树和梓树,想起母亲。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桑梓构想于1998年形成,原引于《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典故中。桑梓指的是房前屋后的桑树和梓树,后被引喻成家乡。
古人为了穿衣,家家种桑植麻。
《孟子》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所以“桑麻”一词就专用来指农事,唐朝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就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句子。
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孔孟桑梓--邹城,“桑梓”是指故乡的意思,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
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在孟庙亚圣殿东侧就有这么两棵古老的树,桑树和梓树,据说是孟母当年种下的,孟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见识,善于教子的伟大女性,孟子非常孝顺和尊重母亲,在他周游列国期间,不管身在何地,总会想起故乡的桑树和梓树,想起母亲。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桑梓构想于1998年形成,原引于《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典故中。
桑梓指的是房前屋后的桑树和梓树,后被引喻成家乡。
春秋: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我国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史书名。
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本之《春秋》以求其断。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
借指妇女。桃李: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鸿雁:一种鸟,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吃植物的种子,也吃鱼和虫。
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冬候鸟。也叫“大雁”。
喻书信。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
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