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在古代相当于今天的“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
在现代是元旦的意思,即公历新年。元日——名词解释:元是“初”“始”(第一个)的意思,日指“日子”,元日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元日,是古代的说法,也就是“元旦”,相当于今天的“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名为“元旦”。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沈千古事,谁与问东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明·王世贞)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日两潮(宋·陆游)甘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五代·牛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宋·张先)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清·袁枚)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民国·王国维)从来系日乏长绳(唐·李商隐)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南北朝·谢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唐·罗陷)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唐·贾至)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杨朴妻)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唐·刘禹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魏·曹操)百岁开怀能几日,一知己不多人(清·何阑庭)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明·顾炎武)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唐·杜甫)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唐·韦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范仲淹)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元·施耐庵)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宋·苏轼)。
1.体裁简单的特点概括:周朝:四言、杂言居多,语言质朴,内容生活化 秦汉三国:出现五言、七言,辞藻华丽,语言含蓄 魏晋南北朝:田园诗出现,语言质朴,杂言诗辞藻华丽 隋唐:诗歌基本发展完全,出现绝句、律诗 宋:诗歌进一步发展,宋词高度繁荣 元明清:以贴近生活为主,更在意人间疾苦2.详细些以各代名篇举例:诗经: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内容上分为《风》(周代各地的歌谣)、《雅》(周人的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颂》(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个部分。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 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楚辞:由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刘向乃编辑成集。
主要作者: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等,共17篇。影响: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影响着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汉赋: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内容上侧重“体物写志”。
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分为五类: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叙述旅行经历;抒发不遇之情;杂谈禽兽草木。
结构上分为三部分: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三个时期:一时期: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代表者:贾谊、淮南小山、枚乘。
二时期: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代表着:司马相如、扬雄、班固。三时期: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代表者:张衡、赵壹、蔡邕。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类别:古体诗:五言、七言。
近体诗:绝句、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分无言和七言)。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
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前代的五、七言古诗。派别: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浪漫诗派(李白);现实诗派(杜甫)。
四个时期:初唐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边塞战争;李白杜甫)、中唐时期、晚唐时期(中晚唐代表:韩愈、柳宗元、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宋词:宋词是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派别: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含义: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四种类别:按长短规模分、按音乐性质分、按拍节分、词牌来源划分。元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含义: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地位: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类别:元杂剧、元散曲。
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拜月亭》)、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明清小说: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明代小说类别: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公案。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清代:主要内容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代表作:《红楼梦》、《聊斋志异》。
3.粗略总结下:朝代史的诗歌研究史告诉我们,诗起于先秦,经诗经为始,楚辞为继,以两汉的五言诗的滥觞,发扬于南北朝时期各文体的完备,最终迎来以唐为代表的诗歌发展高峰,宋元明清都是完备后的细节中,不断分流合并中拓展出来的诗的内容体裁手法等,最终经民国学者诗的风行而影响至今。如果从朝代史去研究会发展唐代是一座最高峰,后世的宋元明清都是在其影响之下,或继其风,或另辟跃径,总之都与唐分离不开,所以就有“唐以后无诗”,“宋以后诗尽”的说法。
这一说法正如我们时下所批评的“宋是最高峰,明清无甚发展”的观点,因为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唐诗,你不学诗歌接触不到真正好的明清诗人的集子,所以只能人云亦云,就此不知也被掩盖了宋以后,对明清发展高度的认识。
古诗是古代诗,没有对仗等严格的要求。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
《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
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问题中的“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因为“诗”与“诗词”是小概念与大概念的关系,严格来讲并无可比性,在此先附上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以作区分。为了叙述方便,还是先探讨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不是“新诗”,不是所谓“散文诗”。近体诗又称为今体诗,是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的律诗或绝句的通称。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有如下四个特点:
1、每首诗限定8句,五律共40字,七律共56字。
2、一般押平声韵。
3、有严格的平仄格式;平仄格式有“粘、对”的规则可循,有“孤平”的避忌;
4、讲究对仗和对仗的位置。对仗分为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比平仄的讲究宽松些。
也有超过8句的律诗,那叫做“长律”。在长律中,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般用对仗,所以又叫做排律。
绝句字数是律诗字数的一半,一般不讲对仗,也有用对仗的。
其次讨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是区别于近体诗的一种诗体。古体诗有如下的特点:
1、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
2、押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
3、平仄没有任何规定,也不拘“粘”和“对”。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规则,唐宋以后的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是完全自由的。
4、不讲究对仗,即使有的地方用了对仗,也与近体诗明显不同,表现在:①同字可以相对;②同声(平或仄)可以相对,而且那是修辞上的需要,不受格律束缚。
“诗词”是个大概念,包括诗和词,都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发抒情感的文学体裁。上述讨论的都是“诗”。
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的需要而改变,因此又称为长短句。但它区别于“古风”字数不齐的长短句,表现在:①字数一定;②平仄讲究;③用平声韵或仄声韵,甚至在仄韵中有要求用“入声韵”等等的明确规定;④按固定地方用对仗,就像律诗中的对仗要求一样,但有的词牌不用对仗;⑤具词牌即词的格式的名称;⑥具词谱即每一词牌的格式。所以,依照词谱的规定格式写词叫做“填词”。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许多词牌分上下两阕。
讨论了古体诗、近体诗和词的特点之后,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应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
古诗是诗词的一种。古诗的特点是只押韵,不讲究平仄。字数多为五七言,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律诗,词就有很多限制了。
诗和词有什么不同
诗:有韵有辙即可;词:规定格式,规定字数,不可更改。诗词之别,既表现在音律方面,又表现在意境方面。其一、诗刚,词柔;其二,表达的手法有别,诗直,词曲;其三,情意的表露程度有别,诗显,词隐;其四、来由和归属有别,诗如男,阳刚,词似女,怀柔。虽有豪放派词作,毕竟量小。简单而言,诗境阔、词言长,诗要庄重,词要妩媚;诗要隐显、词要隐婉。诗要庄重、其意象必须包容阔大、意境深远。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所以,词要妩媚、要婉约、要细腻。因为它是偏重于个人情感的编织。总归一句话,诗是诗,词是词。
唐诗和宋词有什么不同
一是朝代不同,分别是唐和宋;一是题材不同,分别是诗和词。对于第二点,大致说一下:诗分律诗和古风两类。律诗大约开始出现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有严格的格律,字数和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等,分别是八句每句七字、八句每句五字、四句每句七字、四句每句五字等。古风没有严格的格律,字数和句数也不规定。如白居易的新乐府就属于古风类,名作有我们熟悉的〈卖碳翁〉等。词又叫长短句,句子长短不齐,但并不是自由诗,在每一个词牌下,对于字数、句数、压韵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故作词又叫“填词”,即根据词牌的规定填出词。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 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可使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可引 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以及《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 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画中,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的意思是,那。
一、律诗与绝句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为其格律严密而得名。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故而又分别被命名为五律和七律。诗体分为四联,首颔颈尾,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这就是律诗最基本的结构。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在后详述),各联对句须押韵,首联出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为了后文叙述方便,可以暂且将绝句看作律诗中的首颔两联,一定注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二、平仄
古诗词具有韵律艺术之美,首要的一点在于平声仄声对声调的调协,使之和谐而浑然一体。我们学习创作比较地道的近体律诗和绝句,就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平仄一说源于古音——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通称仄声。其中的平声分为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两声,即一声和二声;上声,去声则分别对应于三声和四声,入声情况复杂,就不赘述了。
七律七绝中,每句第二、四、六字要平仄相间,即“平仄平”或“仄平仄”;而第一、三、五七字平仄比较自由,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通俗口诀,虽然不甚全面,但是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却是必要的。相对于五律五绝,就演变成“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
三、相对与粘连
相对是指各联中,出句与对句平仄要相对,这个相对主要看“二四六分明”,即句中二四六字是否一一相对。例如首句平起不入韵式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其中出句中的第一、三字也可分别为仄声和平声,这就体现了“一三五”的“不论”。
粘连是指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要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同样的,这个粘连也是主要看“二四六分明”,例如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首联对句和颔联出句分别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其中首联对句第一、三字也可分别为仄声和平声,颔联出句第一、三字也可分别为仄声和平声。
四、对仗
前面提到过,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对仗是指词句的对偶,分为工对,宽对,借对等等。
工对,须用同类词性相对,即名对名,动对动,副对副,助对助……,同时词类也必须一致,即天文、地理、花鸟鱼虫等等都要相对。例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宽对,即工对的“简化版”,只要求词性相对就可以了。
借对,指使用多意字,诗中使用此字的一个意思,而用另一个意思构成工对。例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中,“寻常”还有长度之意,借来与“几度”数目相对。还有一种是借音,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其中首字借“沧”为“苍”,与“蓝”相对。
总之,对于我们初学者,如果想创作较为地道的近体诗歌,做到平仄对粘和“宽对”范畴内的对仗就可以了。但是,毕竟时代有所不同,再加上文字只是形式,而形式是要为诗意这一诗歌的灵魂服务的,有时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此,大家作诗,兴尽为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