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其中最经典的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也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但是经过语序这么一颠倒,切更加赋予诗句浓烈的怀乡之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古典诗词当中很常见。杜甫曾经运用过,其他的诗人也曾经应用过。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写壮丽山河的经典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采用了倒装的形式。原指的“黄河流入海”,平铺直叙呆板无奇,一改为“黄河入海流”,一下子便有了意境开阔之感。
在刘禹锡的笔下,更是为了追求诗歌的平仄和节奏,有意识地将诗句进行倒装。刘禹锡经典怀古唐诗《石头城》当中,有“白居易《长恨歌》当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就是因音节节奏关系而颠倒的。
我们之前背诵古诗很容易感觉到其中节奏的变化,尤其是七言古诗大多都是223的节奏形式。“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原本表达的是“行官见月色伤心,夜雨闻铃声断肠”,太过于散文化了,根本就不是圆润的诗歌语言。
经过倒装之后,使得这样的诗歌句子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另外在王维的笔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同样也采用了倒装的形式。
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因为渔舟下才会莲动,因为浣女归才会竹喧。但是经过精巧的倒装之后,不但更加符合律诗的音律要求,更赋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意境之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望采纳
古诗中倒装句的种类有很多,宾语前置、或称谓宾倒装,只是其中的一种。
下面的文章列出了多种倒装句类型:
古诗词中“倒装句”的类型
马晓娜 张茂昌
阅读古诗词时,若遇到字面没按正常语序,怎么也读不懂的情况,就应考虑是否为倒装句。为助大家顺畅解读,现说说古诗词中倒装句的类型。
一、主谓倒装。如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②“长夜难明赤县天。”(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例①“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因主语是“女”,谓语是“归”。同理,“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意思是“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例②把主语“赤县天”倒装于句尾。正常语序应为“赤县天长夜难明”。
二、谓宾倒装。如:
①“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②“燕子飞时,绿树人家绕。”(苏轼《蝶恋花》)
例①应是“遥看草色近却无”。谓语“遥看”倒装在宾语“草色”之后。例②“绿树人家绕”,应是“绿树绕人家”,把谓语“绕”倒装在宾语“人家”之后。
三、定语与中心词倒装。如: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
例①中心词是“厦”,“千万间”是“厦”的定语,倒装在句尾,正常语序应是“安得千万间广厦”。例②“残星几点”应为“几点残星”,“几点”是“残星”的定语,倒装在中心词后;“一声”是“长笛”的定语,应放在“长笛”的前面。
四、状语与中心词倒装。如:
①“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②“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①“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状语“月下”,倒装在中心词“敲”之后。例②“气吞万里如虎”应为“如虎气吞万里”,状语“如虎”倒装在中心词“吞”之后。
另外,还有两种出现频率较少的倒装句,这里一并谈谈。
五、主宾倒装。如:“严霜结庭兰”(《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兰”是主语,“结”是谓语,“霜”是宾语。原句主语和宾语语序倒装,正常语序应是“庭兰结严霜”,意为“院子里的兰花结上了厚厚的霜”。
六、补语与中心词倒装。如:“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新城道中》)
正常的语序应是“晴云絮帽披岭上,初日铜钲挂树头。”意为“晴云象絮帽一样披在岭上,初日象铜钲一般挂在树头”。句中作为补语的“岭上”“树头”都倒装在句首。
古诗词中的倒装句虽然比较复杂,但大家不必害怕。只要我们运用语法知识,找出句中的主谓宾、定状补,把颠倒了的语序恢复原位,解读起来就容易多了。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之类的
宾语前置:句读(doù)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