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画面题最关键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给出的诗句,你要做的就是根据其含义写出具体场景,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你可以这么做:
第一,就是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联想与其有关的具体场景。这一点就是说在理解诗词含义基础上去做,也就是刚刚我们所说的关键。联想的时候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和欣赏能力。你要想想既然题目问题是要求我们把具体画面写出来,它就一定会有美丽之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的美丽写出来!
第二,根据诗词语言特点,尽量描写生动形象。给出的诗词,一般都会有着明显的语言特点。你要去观察它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者其他表达技巧。描绘的时候要写出它的表达美在哪里,目的就是让这幅画面生动形象展现在人们面钱。
第三,描绘画面语言精炼,突出重点。我们描写这个场景的时候记得语言运用要通顺,读起来条理清晰,思路跃然于纸上,给人以精炼有重点之感。
@ 提供朋友一些考试的范例来体会字句上的描绘方法。
(一)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景象。(3分) 示例: 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零,大雁南飞, 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
两句描写各占一分,语言完整简洁占一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八上)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3分) 示例一: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示例二: 连绵的群山随着船行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宽阔的平原,浩荡的江水奔流不息,在荒漠辽远的原野上滚滚东流。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示例: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 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将士们就排成整齐的队伍,接收将军的检阅。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看着眼前整齐的军容,肥壮的骏马,内心充满战斗的豪情:值此秋高马肥的时节出征,一定会战无不胜吧。
评分意见:本题4分。3句赏析各占1分,语言表述完整生动1分。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5.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来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评分意见:本题2分。
两个要点各占1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问: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
(3分) 示例:答案:夜阑: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卧听风吹雨:诗人躺在床上,听风吹雨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入梦: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铁马冰河:睡梦中自己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两句赏析各占1分,语言表述完整、优美1分。
2.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 4.示例:“尚”是“还”的意思,第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生活状况,但诗人还想着去戍守边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联系前两句诗理解“尚”的含义占1分,诗人的思想感情占2分。
5.示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自己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两句赏析各占1分,语言表述完整、优美1分。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2.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第一节中的画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问: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3分) 答题思路: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第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深刻的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唐代 杜甫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 4.示例1: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怒号”,“怒号”二字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示例2: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卷”,“卷”有席卷、裹挟之意,突出了风力大而猛烈,极有气势。 示例3: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三重”,狂风卷起层层茅草,“三重”一词突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反衬出秋风的大和猛烈。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词语的含义占1分,表达效果占1分。
5.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 提供朋友一些考试的范例来体会字句上的描绘方法。
(一)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景象。(3分) 示例: 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零,大雁南飞, 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
两句描写各占一分,语言完整简洁占一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八上)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3分) 示例一: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示例二: 连绵的群山随着船行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宽阔的平原,浩荡的江水奔流不息,在荒漠辽远的原野上滚滚东流。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示例: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 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将士们就排成整齐的队伍,接收将军的检阅。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看着眼前整齐的军容,肥壮的骏马,内心充满战斗的豪情:值此秋高马肥的时节出征,一定会战无不胜吧。
评分意见:本题4分。3句赏析各占1分,语言表述完整生动1分。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5.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来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评分意见:本题2分。
两个要点各占1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问: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
(3分) 示例:答案:夜阑: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卧听风吹雨:诗人躺在床上,听风吹雨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入梦: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铁马冰河:睡梦中自己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两句赏析各占1分,语言表述完整、优美1分。
2.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 4.示例:“尚”是“还”的意思,第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生活状况,但诗人还想着去戍守边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联系前两句诗理解“尚”的含义占1分,诗人的思想感情占2分。
5.示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自己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两句赏析各占1分,语言表述完整、优美1分。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2.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第一节中的画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问: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3分) 答题思路: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第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深刻的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唐代 杜甫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 4.示例1: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怒号”,“怒号”二字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示例2: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卷”,“卷”有席卷、裹挟之意,突出了风力大而猛烈,极有气势。 示例3: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三重”,狂风卷起层层茅草,“三重”一词突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反衬出秋风的大和猛烈。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词语的含义占1分,表达效果占1分。
5.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
描绘画面题最关键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给出的诗句,你要做的就是根据其含义写出具体场景,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你可以这么做:
第一,就是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联想与其有关的具体场景。这一点就是说在理解诗词含义基础上去做,也就是刚刚我们所说的关键。联想的时候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和欣赏能力。你要想想既然题目问题是要求我们把具体画面写出来,它就一定会有美丽之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的美丽写出来!
第二,根据诗词语言特点,尽量描写生动形象。给出的诗词,一般都会有着明显的语言特点。你要去观察它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者其他表达技巧。描绘的时候要写出它的表达美在哪里,目的就是让这幅画面生动形象展现在人们面钱。
第三,描绘画面语言精炼,突出重点。我们描写这个场景的时候记得语言运用要通顺,读起来条理清晰,思路跃然于纸上,给人以精炼有重点之感。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绝句》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
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
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
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
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
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
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
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
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此解也似不够妥帖。
着一“泊”字,实有深意。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的应正是此义。
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
他对自己一展抱负的信心,他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心情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和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的,“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