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
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
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
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放言五首 开放分类: 诗词、古诗、白居易 放言五首 唐五代•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之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之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之四 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之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
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放言五首并序①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
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②,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
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③斯句近之矣。
予出佐浔阳④,未届所任⑤,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⑥。 这第一首着重讲要善于辨别真伪,识别两面派。
其中“草萤”、“荷露”二句颇富哲理的思考:萤火虫拖着一条发光的尾巴,似火而实非火;荷叶上浑圆晶莹的露珠,象珠而不是珠。萤火和荷露只是由于其表面上带着火与珠的某些非本质的特征,因而形成某些假象,于是便使一些人迷惑,看不清其真相,误以假为真,混淆黑白。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骗人和受骗都是不会长久的,只要经过实践的经验,真伪即能大白。 注释 ①、据序文可知,这组诗是白居易元和十年在被贬谪去江州(浔阳)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组诗之作。
这是一组哲理的政治抒情诗。在这组诗中,白居易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已见,以表达对当时政治的抨击并告诫世人。
其中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②、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③、李颀:见前关于他的作者介绍。此举其两句诗见于他的《杂兴》诗。
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今山东省境内。《元和郡县志》:“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
汶水合流,亦曰济河。”河:黄河。
白居易《效陶潜体十六首》有云:“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与李颀此诗上句之意相近。
周公:见后本题第三首注。接舆狂:接舆,传说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说“接舆狂”。
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着孔子的车而歌,故称接舆(见《论语.微子》、《庄子. 逍遥游》)。舆(yú)本指车箱,亦泛指车。
④、予:我。出佐浔阳:被贬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马,辅助治事。
浔阳:指江州。隋设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
治。
钟嵘《诗品序》读解 南朝梁钟嵘的《诗品》与刘勰的《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谢赫的《画品》,袁昂、瘐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在这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 可见,《诗品》产生的时期正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批评空前活跃的时期。
钟嵘在《诗品序》中谈到自己品诗的来由时曾说:“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
可见“品”可以追溯到人物品评,因为在对人的品评中常用到自然喻象,所以到魏晋时期,品藻人物就开始由对人物的品评推及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同时,因为齐梁时期的文艺创作也出现“准的无依”“不显优劣”“曾无品第”的局面。
钟嵘写作《诗品》的直接的目的就是“辨彰清浊,掎摭利病”,显优劣、列品第。钟嵘的“品”可作动词和名词两种方式来理解:作为动词它为品尝、品味之意。
它是个体的感觉,与个人的具体经验有关;又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感觉,即是对具体经验去进行品味和回味;它是美感产生的开始;它又意味着分辨或区分,在其中择优取善从美,于是才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有三品九品之分。作为分辨区分的结果,就是名词意义上的“品”了。
钟嵘总体上把五言诗的诗人划分为三品,一品即为一类,各类中再以风格的不同分细类,所以其理论文本的结构就是“三品论诗”。这是《诗品》体例结构的“经”。
把三大类别的诗歌的文学风格总结为“国风”、“楚辞”和“小雅”,“国风”类的诗歌温柔敦厚且富于文采变化,钟嵘又将其分为质朴(古诗一派)与华丽(曹植一派)二派。“楚辞”类则注重抒发个体遭遇和个性情感的抒发,以李陵为代表。
“小雅”类将个人情感上升为哲学思考,忧患意识较突出,此派独阮藉一人。这是《诗品》体例结构的“纬”。
《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接近于纯粹的文学批评。与《文心雕龙》就文章立论不同,《诗品》专就五言诗立论,钟嵘认为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全书分总论(诗品序)及正文两部分。总论讨论诗的本质、五言诗的历史、品诗的标准及方法等,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概念。
正文以“品”为经,以风格类别为 “纬”,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理论构架。它一共品评了从汉至南朝共123位五言诗人(包括《古诗》的无名作者),论其优劣,定其品第。
《诗品序》中一篇重要的诗论。它包含以下重要的诗学观点: 其一、“吟咏性情”说。
钟嵘对诗歌和人的感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提出: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这几句说明诗的产生源于“气”。
“气”首先是自然的物理的气,它作用于外物使外物变化,作用于人使人形成神气,作用于文则形成文气、体气和骨气。创作主体感于外物的变化,内心产生情感的动荡,于是形成了诗。
所以,通过这句可以看出钟嵘的诗歌本质观,即它是表达人的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产物。“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说明诗又可以反作于人的感情。这句话原出于《诗大序》,但《诗大序》中还有“正得失”一句,钟嵘删去不用,因为“正得失”中有政治教化的色彩,可见钟嵘是特别强调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品质的。
正因为钟嵘强调了自然情性的真实可感和自然天成,所以他反对“理过其辞”的玄言诗,反对在诗中用过多的典故。 其二、在钟嵘的物感说中包括现实生活这一层意义。
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应该是自然和社会生活共同使诗人触动并感发。他说: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这一段充分说明了现实生活经历对于诗人的情感冲击会有多么强烈,诗人的创作冲动也是在观于外物和体验人生的之后产生的。
在人生经历上,钟嵘尤其强调了“怨”,这是从孔子“兴观群怨”说发展而来的,但孔子之“怨”因为与“事父” “事君”有关,含有一定政治教化色彩,钟嵘之“怨”,则完全是一种个体的精神痛苦了,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离怨”。钟嵘举了屈原流放、昭君辞汉、征夫戌边、闺妇伤别等等为例,说明这样一种离怨,是非得以放声歌唱才能抒泄出来的。
诗歌因而可以使“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 其三、“即目直寻”与“自然英旨”说。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即目直寻”说和“自然英旨”说。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如下: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____惠能《菩提偈》
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____苏麟《断句》
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1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____罗隐《蜂》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3.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14.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____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6.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____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1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____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1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____李商隐《乐游原 / 登乐游原》
1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____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2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陆游《游山西村》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6.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____杜荀鹤《小松》
2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杜甫《望岳》
2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皮日休《汴河怀古》是指隋朝灭亡与大运河无关,如果炀帝不那么骄奢淫逸的话,建大运河的功绩简直可与圣君禹治水一较高下 . 胡曾《汴水》指隋朝灭亡与大运河有密切关系,炀帝乘龙舟通过大运河几次到发达的地方游山玩水,不顾身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疾苦啊…… 这首诗的表面看作者认为隋朝灭亡在于大运河的开凿。
但实际上大运河的开凿大大有给予中国的南北交通,可以说是一件利在千秋的事。隋朝的灭亡不能仅仅归罪于这条运河。
隋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隋炀帝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好大喜功再加上一些天灾,使得当时的农业社会不堪重负,终于造成了隋朝的灭亡。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有其利则必有其弊。
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帝业兴亡几时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宗元鼎《炀帝冢》作者对隋炀帝的憎恶是十分明显的,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讽刺了隋炀帝生前享尽天下荣华富贵,而死后却落得个身首异处,只有一个孤坟的悲惨处境,也是劳苦大众对其身前做恶太多的无情鞭笞。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