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元怀古》
唐代:李山甫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是战争收拾得,
却因歌舞破除休。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
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古城秋。
2. 《舜城怀古》
唐代:项斯
禅禹逊尧聪,巍巍盛此中。四隅咸启圣,万古赖成功。
道德去弥远,山河势不穷。停车一再拜,帝业即今同。
3. 《水调歌头(和德和上南涧韵)》
宋代:辛弃疾
上界足官府,公是地行仙。青毡剑履旧物,玉立侍天颜。莫怪新来白发,恐是当年柱下,道德五千言。南涧旧活计,猿鹤且相安。
歌秦缶,宝康瓠,世皆然。不知清庙钟磬,零落有谁编。堪笑行藏用舍,试问山林钟鼎,底事有亏全。再拜荷公赐,双鹤一千年。
4. 《古松感兴》
唐代:皇甫松
皇天后土力,使我向此生。贵贱不我均,若为天地情。
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家集四百卷,独立天地经。
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
5. 《定鼎门》
唐代:褚载
郏鄏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
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
1. 《献华阴罗丞别》
(唐)储光羲
华山薄游者,玄发当青春。道德同仙吏,尊卑即丈人。
县城俯京路,获见官舍里。淹留琼树枝,谑浪春泉水。
昔余在天目,总角奉游从。寒暑递来往,今复莲花峰。
别情无远近,道别方愁予。孰想古人言,乃知悲风雨。
2. 《列女操》唐.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3.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4. 题剑门
(唐) 李衍
缓辔逾双剑,行行蹑石棱。作千寻壁垒,为万祀依凭。道德虽无取,江山粗可矜。回看城阙路,云叠树层层。
5. 《奉和幸白鹿观应制》
(唐)赵彦昭
云骖驱半景,星跸坐中天。国诞玄宗圣,家寻碧落仙。玉杯鸾荐寿,宝算鹤知年。一睹光华旦,欣承道德篇。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
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
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
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
沉沦:指沉船、溺人。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
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
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
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
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
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
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
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
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
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 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 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 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 蜀 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1.《列女操》唐.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不过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应予批判。
2.《赠孟浩然》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贵品行;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明·高拱《本语》卷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三国魏·阮籍《咏怀》。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列女操》 唐.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墨梅》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涂:同"途"。
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
【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 【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 【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
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讲解】摩:通"磨"。
倜傥(ti 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
【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 【讲解】浊:浑浊,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宁可一生清白贫穷,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讲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意谓为官者要树德,不要积怨。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出处】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讲解】济:(对事情)有益。
意思是: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己。 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度人?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讲解】度(duó):揣度,认识。
如果不相信自己,那么别人谁能相信你?如果不能认识自己,那么怎能认识别人?意谓人既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讲解】兰摧玉折:喻有节操才能的人死亡。萧、艾:古人以为恶草,比喻奸邪小人。
敷、荣:指花叶繁盛。意思是:宁可做兰草美玉被摧残,也不做萧艾之类恶草而繁茂。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出处】宋·陆游《入瞿唐登白帝》 【讲解】丈夫:指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意思是:大丈夫贵在不屈不挠,成功与失败有什么值得顾虑的!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 【讲解】布衣:平民。
宠禄;因恩宠而得到的爵禄。意思是:富贵无常,不足羡慕,不如召平(原为秦东陵侯,后沦为平民)东门种瓜,可以安享天年。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处】《国语·周语》 【讲解】学习美好的东西,就象登山一样不容易;学习不好的行为,就象山崩一样迅速。
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 【讲解】卑:谦恭。
瘁:这里指贫困。意谓谦恭而不失于礼义,贫困而不失廉洁。
也可理解为谦恭而有分寸,贫困而不志短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出处】《礼记·大学》 【讲解】广:开阔,坦率。
胖(pán):安泰舒适。意思是;拥有财富能装饰房屋,具备良好的品德能有益身心,心地坦然就会显得安泰舒适。
勉力勤事以致富,砥才明操以取。 【出处】汉·王充《论衡·命禄篇》 【讲解】奋发努力,勤恳工作,从而达到富有;磨炼才能并使情操光明,从而求得高贵。
意谓富贵要凭实干和德才换取。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处】唐·柳宗元《江雪》 【讲解】通过冒雪"独钓"于寒江的渔翁形象,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始终不屈的精神面貌。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议》 【讲解】知:同"智"。距:同"拒"。
专己:刚愎自用。意谓多看的人知识广博,多听的人聪明;拒绝别人意见的人闭塞,刚愎自用的人孤立无助。
意谓人要多见、多听;接受意见而不自以为是。 以天下之功为功,而不功其功,此之谓大公。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讲解】把天下人的功绩作为功绩,但不把那功绩认作自己的功绩,这就叫做最大的公心。"功其功"的第一个"功",意动用法,把……认作自己的功绩,此句话劝戒不要贪天之功以为已有。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担心地位不高,而担心道德修养不高。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出处】《庄子·田子方》 【讲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08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