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皮影戏的诗句有:
(1).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2).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
(3).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4).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5).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
(6).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7).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1.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表演形式:
皮影戏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3.历史起源:
皮影戏皮影戏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4]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一一《醉花间·独立阶前星又月》冯延巳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一一《代赠·楼上黄昏欲望休》李商隐
绕砌□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一一《鹊踏枝·秋入蛮蕉风半裂》冯延巳
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一一《无题·误语成疑意已伤》钱惟演
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 一一《别意·志士叹水逝》谭嗣同
殷懃为解丁香结,放出枝间自在春。一一《出定力院作》王安石
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一一《小园春思》陆游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一一《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一从恨满丁香结,几度春深豆蔻梢。一一《鹧鸪天·寄情》李吕
东风吹尽去年愁,解放丁香结。一一《好事近·花底一声莺》刘翰
倡条冶叶俱无恙,相伴丁香结暮愁。一一《闲居·弦管春深绕画楼》方行
柔条不学丁香结,矮树仍参茉莉栽。一一《瑞鹧鸪·东风冷落旧梅台》程垓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一一《丁香·江上悠悠人不问》陆龟蒙
暂到高唐晓又还,丁香结梦水潺潺。一一《经旧游·暂到高唐晓又还》张泌
供参考。
如下,望采纳:
末秋到家【作者:潘图】
归来无所利,骨肉亦不喜。黄犬却有情,当门卧摇尾。
岁除思归【作者:周弼】
野屋定堆落叶,山径应铺石芜。一别径秋不到,隔篱黄犬谁呼。
寄四侄旊二首【作者:王安石】
一日东冈上几回,百重云水隔苏台。遥知别后诗无数,黄犬归时总寄来。
绿阴【作者:苏泂】
绿树阴中石枕头,功成不愿割鸿沟。君看上蔡牵黄犬,悔杀人间万户侯。
诗句: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插田歌【作者:刘禹锡】
黄犬引迎骑马客,青衣扶下钓鱼舟。-池畔逐凉【作者:白居易】
青驹自走磨,黄犬长候门。-田园乐【作者:贺铸】
花阴下等待无人问,则听得黄犬吠柴门。-【双调】大德歌·四【作者:关汉卿】
茅屋濒溪只数椽,护篱黄犬枕莎眠。-溪居夜月【作者:何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