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函谷关”的古诗词有:1.《晓过函谷关》唐代 李涉因韩为赵两游秦,十月冰霜渡孟津。
纵使鸡鸣遇关吏,不知余也是何人。2.《函谷关歌 送刘评事使关西》唐代 岑参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
树根草蔓遮古道, 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空满地, 月与古时长相似。
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
请君时忆关外客, 行到关西多致书。3.《函谷关》唐代 胡宿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
望气竟能知老子, 弃繻何不识终童。谩持白马先生论,未抵鸣鸡下客功。
符命已归如掌地,一丸曾误隗王东。4.《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唐代 张九龄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
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5.《过函谷关》唐代 宋之问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
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咏史诗·函谷关年代:唐 作者:胡曾 体裁:七绝 类别:怀古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函谷关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函谷关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灵迹才辞周柱下,祥氛已入函关中。
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函谷关何去西牛寻老聃,关楼南望起东山。
垂披发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还。年代:唐作者:岑参作品: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
树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空满地,月与古时长相似。
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
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
咏史诗·函谷关
年代:唐 作者:胡曾 体裁:七绝 类别:怀古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函谷关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函谷关
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灵迹才辞周柱下,
祥氛已入函关中。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
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
函谷关
何去西牛寻老聃,关楼南望起东山。
垂披发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还。
年代:唐
作者:岑参
作品: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树根草蔓遮古道,
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空满地,
月与古时长相似。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请君时忆关外客,
行到关西多致书。
灵宝苹果,色泽鲜艳,清甜爽口,营养丰富,易于储藏,被誉为“中华名果”,尤其是海拔1300米高的寺河山,被誉为“亚洲第一高山果园”,其盛产的苹果,更是色香俱绝、香甜爽口,被作为“国宴”招待外宾。
又是一年春草绿,灵宝花开香万里。苹果花开了!花开满园,香满金城!苹果花独具清香,花开五瓣、形似梅花。
它楚楚动人,花色洁白兼带红晕,犹似少女脸庞般娇羞可爱……苹果花,小小的花。小中见大,凡中见奇。
你是富裕花,你是健康花,你是幸福花。就让我们在“拥抱春天”过程中,相约“灵宝苹果花节”;就让我们在“相约灵宝苹果花节”过程中,见证灵宝经济新繁荣,书写“爱国、爱家、爱灵宝”的新华章。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我的家乡是河南豫西地区的灵宝市。你来过吗?如果没有,我就来给你当一回小向导吧。
我们灵宝有三大宝:苹果、黄金和大枣。我们最喜爱吃的水果要数苹果了,我们吃的苹果原产于灵宝的寺河山,它吃起来香脆可口,就像蜜一样甜,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哦!
我们灵宝的风景名胜很多,有千古雄关、道家之源——函谷关,碧波万顷、风景迷人的鼎湖湾,拥有原始生态林的亚武山,更有景致奇特的娘娘山!娘娘山上保存有原始地质面貌——石瀑布,值得一看!关于娘娘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古时候,天上的太上老君在炼丹时选中了这座山,于是,他把他的拐杖这座山头上。谁知王母娘也看中了这个风水宝地,她把她的绣鞋埋在了神杖的下面。后来,两人为此吵闹不休,都告到了玉皇大帝跟前,玉皇大帝碍于情面,将这座宝山判给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就点化了山脚下的一户人家。那户人家生了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那三个女儿长大之后都不愿嫁人,还说是这座山养育了她们,要嫁给这座山。王母娘娘看她们很诚心,就使她们羽化成仙,并封她们分别为天母娘娘、地母娘酿和人母娘娘,这座山也被人们称作“娘娘山”。
我们灵宝的宝多景好,小吃更是有名:羊肉糊卜、馍加凉粉、南瓜面片儿汤……听着都流口水吧?
来吧,朋友,来这风水宝地,感受一下这里人们的热情吧!
关于“白素贞”的诗句即是关于“白蛇”的诗,如下:
1、《义鹘行》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阴崖有苍鹰,养子黑柏颠。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
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力强不可制,黄口无半存。
其父从西归,翻身入长烟。斯须领健鹘,痛愤寄所宣。
斗上捩孤影,噭哮来九天。修鳞脱远枝,巨颡坼老拳。
高空得蹭蹬,短草辞蜿蜒。折尾能一掉,饱肠皆已穿。
生虽灭众雏,死亦垂千年。物情有报复,快意贵目前。
兹实鸷鸟最,急难心炯然。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贤。
近经潏水湄,此事樵夫传。飘萧觉素发,凛欲冲儒冠。
人生许与分,只在顾盼间。聊为义鹘行,用激壮士肝。
2、《蒋侯神歌》
年代: 唐 作者: 温庭筠
楚神铁马金鸣珂,夜动蛟潭生素波。商风刮水报西帝,
庙前古树蟠白蛇。吴王赤斧斫云阵,画堂列壁丛霜刃。
巫娥传意托悲丝,铎语琅琅理双鬓。湘烟刷翠湘山斜,
东方日出飞神鸦。青云自有黑龙子,潘妃莫结丁香花。
3、《题南岳寺》
年代: 宋 作者: 郭三益
古木阴森梵帝家,帘泉一酌试新芽。
官符星火催春焙,却使山僧怨白蛇。
4、《观棋》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一枰翻覆战枯棋,庆吊相寻喜复悲。
失马翁言良可信,牧猪奴戏未妨为。
白蛇断处真成快,黑帜空时又一奇。
歛付两奁来对酒,泠泠听我诵新诗。
5、《次韵子瞻登望海楼五绝》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山色潮声四面来,城中金碧烂成堆。
不愁门外严扃锁,终日凭栏未拟回。
湖色苍苍日向斜,烟波万状不容滉。
画船人去浮红叶,石径僧归蹑白蛇。
楼观争高不计层,雍雍过雁自相应。
钱王旧业依稀在,岁久无人话废兴。
荷叶初乾稻穗香,惊雷急雨送微凉。
晚晴稍放秋山色,洗却浓妆作淡妆。
白酒倾浆脍斫红,昼游未厌月明中。
楼高只辨听歌鼓,不见游人转似蓬。
6、《野田行》
年代: 唐 作者: 张碧
风昏昼色飞斜雨,冤骨千堆髑髅语。八纮牢落人物悲,
是个田园荒废主。悲嗟自古争天下,几度乾坤复如此。
秦皇矻矻筑长城,汉祖区区白蛇死。野田之骨兮又成尘,
楼阁风烟兮还复新。愿得华山之下长归马,野田无复堆冤者。
7、《元日》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惭愧云台客,飘零雪满毡。
不图朱鸟影,犹见白蛇年。
宫殿荒烟隔,门庭宿草连。
乾坤自春色,回首一潸然。
"岭外音书断,"
我自被流放到五岭之外同家人的音信就已中断
"经冬复历春."
已度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春。
"近乡情更怯,"
越是走近家乡越是感到心虚胆怯
"不敢问来人。"
就是碰上一个从故乡出来的人我也不敢向他们打听家里的情况!
附上鉴赏此诗的点评: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