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 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作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背景 宋都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
《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题材 本诗的题材为“送别”,“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
评解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
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
创作《鹤冲天》当年考取进士。谁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入仁宗耳中,于是一句“浅斟低唱去罢”导致柳永成为了北宋第一个专业写词的词人。
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
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作品概括为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男女情爱的苦痛,三是羁旅行役的悲伤。其作品往往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
作品集《乐章集》。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
(刘熙载〈〈艺概〉〉)但全词情调过于缠绵,低沉伤感,有消极影响。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
“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
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
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
寒蝉 蝉俗称知了,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夏秋季节,当你走进树林时,你就会听到:“知了,知了”的悦耳动听的蝉鸣声。蝉的鸣叫声既不是用嘴,也不是用嗓,而是用翅后空腹里的一对似钹般的“乐器”发出的。
蝉鸣,是它的求偶手段,标志著它要举行“婚礼”了。会鸣的都是雄蝉,而雌蝉都是“哑巴”,但雌蝉有专门听雄蝉声音的耳朵(听器)。
蝉生活在树上,它有一个针一样的长嘴(刺吸式口器),能插入树枝吮啄汁液。而且,雌蝉在产卵时还要划开树皮,损伤树木。
而卵孵化出幼虫,落到地面,钻入土中靠吃树的嫩根生活好几年。有一种十七年蝉,顾名思义要活17年之久。
到春暖花开时,蝉的幼虫才爬上树干脱壳而去,渐渐老熟,变为成蝉,爬到树梢上去。夏天,人们常可以看到柳、杨、榆等碧绿的树冠上,出现一蓬蓬蜡黄的枯枝,这就是蝉的所为。
所以说蝉是树木的害虫。但蝉又是著名的观赏昆虫,蝉蜕是有用的中药。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有个人叫杜密,少年时就显示出了特有的才华。他曾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太仆等官职。
他为人稳重质朴,才华出众,为官清正,执法严明,知人善任。杜密辞官回到家乡以后,对政事依然十分关注。
他经常会见郡首、县令,议论天下大事。他常向太守推举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
当时,有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同乡好友,原任蜀郡太守,后来也辞官还乡。刘胜的为人与杜密正好相反,他名哲保身,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对好人坏人一概不闻不问。
有一次,太守王昱对杜密称赞刘胜是个清高的人。杜密却说:“刘胜是一位大夫,像他这样地位很高的人,受到上宾的礼遇,本应为国为民多做些好事,可是他对好人不敢推荐,听到坏人坏事又不吭声,这就像冷天的知了一样,默不作声。
他只图自己平安无事,对国家却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呢?”杜密又说:“我发现贤人就向你推举,发现坏人坏事就向你揭发,使你能够惩罚分明,扬善除恶,这不也是为国家尽一点力嘛!”王昱听了这番话,很是敬佩,以后更加厚待杜密了。
南冠 早在魏晋时期,生逢乱世而不屈流俗的文人们发现了蝉的另一面。曹植视蝉为“贞士”陆士龙交蝉引为“至德之虫”,故蝉这一意象又被文人们赋予高洁之物并以自喻的内涵,唐代尤盛。
如虞世南写《蝉》,诗云:“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非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的形象是高饮露,流响自远。
而咏物诗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为旨归,诗人无非借蝉抒发自己的品质高洁,才华绝伦的慨叹,但也流露出怀才不遇,才无所用的无奈。这种为己鸣屈的心理,唐代诗人喜欢用直接咏蝉的方式来表达。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首著名的《在狱咏蝉》,诗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作者借蝉自喻,将自己遭谗被诬,身陷囹圄之境与蝉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相对应,蝉之困境与己之困厄相互折射,以此凸现虽高洁而无人信,既困厄而无人怜的悲惨遭际。同样,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了一首《蝉》诗,全诗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折桂 在古希腊,人们常以月桂树叶编成冠冕,奉献给英雄或诗人,以表示崇敬。
后来在英国还有“桂冠诗人”的称号,开始是大学授予,到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便成为王室御用诗人的专称。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
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
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 “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
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
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 “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采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
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
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昌乐于赡养老人,于是便投奔他而去。
不想,西伯昌已经死了,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
大宋东京梦华诗词
《大宋·东京梦华》最让人感动的依然是宋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李煜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从《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里的骄奢淫逸,到《虞美人》里的故国之痛。南唐后主李煜深陷囹圄后终于开始悔恨当初。
那年她还笑春风,而今我已阶下囚!而这样深的感慨,只有皇帝变为阶下囚这样的跨度才能感受到。
小心眼的宋太宗鸠杀李煜,殊不知岁月轮回,报应不爽。后来南宋的遗民们都一致认为,宋徽宗一定是李煜转世投胎,来报这国仇家恨的。
《大宋·东京梦华》用《虞美人》作序,真真是恰当不过。大宋风云,就此开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辛弃疾
能文能武是夸人全才的,而能文能武到极致,那是专指辛弃疾的。武到带领50人到万军丛中搞“斩首行动”。而这首《青玉案》即使和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大宋·东京梦华》里,上千盏花灯把辛弃疾笔下的上元灯会盛景重现人间。水中宝马香车,岸边灯海如星。大家闺秀、平民百姓,乃至宫门少女,都在《大宋·东京梦华》一起现身。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李煜那种阶下囚要是敢写诗,赵光义分分钟就能让他“湿”了。而把词从小妾地位扶正的人,就是苏轼。在苏大官人手下,词才第一次“出得厅堂,下得厨房”。
每一个失恋的人都知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苏轼写的。这首《蝶恋花》从郊游少年的视角,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层次感和色彩感。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是高中课本上的必背课文,不用多介绍。需要着重介绍的是《大宋·东京梦华》的编排,把北宋的爱情故事乾坤大挪移到现代,真真是感人肺腑。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少年游》 周邦彦
传说这首词是周邦彦在李师师和宋徽宗床下听床所作。而“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就是宋徽宗本人临走时说的。
如此看来,周邦彦绝对是中国花样作死的祖师爷。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辛弃疾
这首词写得热血沸腾,可惜都是喝多了想象的。辛弃疾一辈子文韬武略,可惜“冯唐易老”,等到皇上想起来这位爷时,他已经68岁了。再然后,还没上任,就死了。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历史上,八十万禁军和百万居民保卫的开封,被十万金军围攻,然后一鼓而下。徽钦二帝被送到黑龙江坐井观天。反正大宋百姓最清楚,啥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为王菲版《水调歌头》的缘故,第一次听《大宋·东京梦华》的《水调歌头》的童声版还有些不适应。不过多听几句后,就渐渐耳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