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瀹茶》 【元】罗大经
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
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
2. 《茶灶石》【元】蔡廷秀
3. 仙人应爱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
啜罢骖鸾归洞府,空余石灶锁烟霞。
4. 《门茶时节》【明】钱希言
门茶时节卖花忙,只选头多与干长。
花价渐增茶渐减,南风十日满帘香。
5. 《醉中偶成》【宋】乐雷发
醉敲茶臼啸秋烟,苦欠高阳买酒钱。
拟入乱山餐柏叶,石林闲对麝香眠。
6. 《初识茶花》【宋】陈与义
伊轧篮舆不受催,湖南秋色更佳哉。
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
7. 《赏茶》【宋】戴昺
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8. 《寒夜》【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9. 《茶声》【宋】李南金
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裁来。
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
10. 《以诗送宣赐进奉红绡封龙字茶与琏禅师》【宋】丁谓
密缄龙焙火前春,翠字红绡熨眼新。
名品主高谁合得,双林树下上乘人。
1.远师唐代:白居易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2.林琴南敬师清代:佚名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3.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送元暠师诗唐代:柳宗元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5.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拜师收徒依照中国古代拜师礼内容有:(1)弟子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2)行跪拜,双手献茶之礼。
(3)老师回赠礼品。2.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
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
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
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
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3.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
按照拜师礼仪规定,皇太子初入学,拜见老师的程序及要求,与州、县学的拜师礼是一样的。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的老师的尊敬,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人学之后则强调敬师,在行为规范上要求:遇见老师,必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着; 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
1.远师
唐代: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2.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3.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送元暠师诗
唐代:柳宗元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5.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拜师收徒依照中国古代拜师礼内容有:
(1)弟子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2)行跪拜,双手献茶之礼。
(3)老师回赠礼品。
2.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3.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拜师礼仪规定,皇太子初入学,拜见老师的程序及要求,与州、县学的拜师礼是一样的。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的老师的尊敬,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人学之后则强调敬师,在行为规范上要求:遇见老师,必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着; 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
中岩圜老像赞(陆游)我游中岩,拜师於床。
巍巍堂堂,凤举龙骧。公住无为,访我成都。
雄辩纵横,玉色敷腴。别未十日,梁木告摧。
我如飞蓬,万里南来。孰谓穷山,乃瞻仪形。
墙壁说法,况此丹青。万年春(马钰) 不须远远远寻师。
自是神仙自是师。真净真清真至理,至微至妙至真师。
爱憎不尽难求道,人我仍存枉拜师。你意不能随我意,我心怎做你心。
喜雨歌赠姚炼师(王冕) 今年大旱值丙子,赤土不止一万里。米珠薪桂水如汞,天下苍生半游鬼。
南山北山云不生,白田如纸无人耕。吾生政坐沟壑叹,况有狼虎白日行。
大官小官人父母,杀犬屠牛事何苟?南风日日吹太空,旱魃徒勤城南妇。炼师一出役万灵,绿章上扣天帝庭。
乞得秋阴三日雨,洗濯山泽回余青。老农额手喜复叹,点点都是盘中饭。
雨我公田及我私,免得残年坐涂炭。老农所见愚又愚,拜师更乞天雨珠。
雨珠饮彼残暴腹,庶几活我东南隅。我方热恼岩壑底,眨眼忽听雷过耳。
起来发歌登大楼,长江大河都是水。将之泸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员外谪居于此话旧凄(郑谷) 谁解登高问上玄,谪仙何事谪诗仙。
云遮列宿离华省,树荫澄江入野船。黄鸟晚啼愁瘴雨,青梅早落中蛮烟。
不知几首南行曲,留与巴儿万古传。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无。
今日重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殊。乱离未定身俱老,骚雅全休道甚孤。
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1、常与师徒同苦乐——唐白居易 《送陈许高仆射赴镇》2、乐与师徒共——唐李绅 《到宣武三十韵》3、以练舟师徒——唐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练渎(云吴王开以练》4、门是祖师徒——唐齐己 《独院偶作》5、师徒百万哗喧——魏晋曹丕 《董逃行》6、西竺师徒果有魔——宋陈舜俞 《寄姑苏智肱钱塘文捷二上人》7、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