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
释义:昨夜秋风凛冽,吹得绿树凋零,我独上高楼,凭栏望远,虽有大路通达,但心上人远在天涯,望之不见。是表现离情思念的句子。
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释义: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3.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释义:人不如金石般的坚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长寿也有尽期,岂能长久下去(长生不老)。
4.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 《咏怀诗》
释义: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如同尘土就如同朝露,很快地就会消失,而天道呢它是永恒的,天道是永久的
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释义:人生所到之处像什么呢?应该像是飞鸿踏在雪地上。
6.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蔡琰《悲愤诗》
释义:自从流离后成为鄙贱之人,常常害怕丈夫废婚抛弃。想人生能有多少时间,怀着忧伤一年又一年。
7.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陆游《风流子》
释义:事世难料(无人能预料),只能陷身于困境中,忍受着悲痛。
8.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
释义:人在这个世界上寄居,就像尘土很快就会被吹散。为什么不想办法先捷足先登占据要位呢?
世人求富贵,多为奉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奴温己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彼来此已去,外余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青云去地远,白日经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白居易一首《短歌行》描述出了人一生所要经历的所有,白居易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在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已44岁,人到中年,世事阅尽,白居易是个正真的人,不是个阿谀谄媚,趋炎附势的人。这首诗写的很巧妙,写到了世人的追求,以及为了完成自己想要的会怎么去做,所有的事情并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写到了少年时的寒窗苦读为的是什么,拥有怎样的抱负,可是现实又是怎么样的,跟我们之初设想的又有什么不同,之前的所有的努力难道就是为了现在的生活吗? 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儿时别人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科学家、医生、工程师、解放军等等;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时的你,如有人在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好好学习、读一个重点中学或者不语一笑而过。别人会觉得这孩子不爱说话了,事实是这时的我们已经不知该如何回答了。
青年时的你,如有人在问,我想你的答案是,上一个好大学,选一个好专业,找一份好工作;可大学是你当初想上的吗?专业是你喜欢的吗?工作是你想做的吗?有人或许会说,这时的我们选择权和决定权不在我们手中,可是参加工作后的你,在不知不觉中你是不是已经活成当初你最不想成为那种人,朝九晚五,加班,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可这时你已经具备了选择和做决定的权利。
为什么还会这样呢?这时在有人问你你的理想是什么? 你又会说什么呢?按揭一套房,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稳定的收入等等。当初的雄云壮志哪里去了呢?是我们丢失了吗?还是我们在现实面前认怂了呢?或许只是说说给别人听的吧!白居易这首诗说的很真切,古人都已经想明白的事情,今天依旧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为什么几千年来没有什么进步呢?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属于我们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人说我们的文化断层了,哪里有断层,只是我们的时代不同了而已。
其实我们都还是一样的。等到人过半百的时候再回首读这首诗,也许你会感慨的微微一笑看向远方: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彼来此已去,外余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青云去地远,白日经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这就是人生啊!不单单是白居易的一生,同样也是我们的一生。
一、努力奋斗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唐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灰心迷茫期:
《蜂》
罗隐 唐朝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三、愁苦烦闷期:
《声声慢》
李清照 宋朝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机遇转折期
《游山西村》
陆游 宋朝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五、功成名就期:
《示僧》
朱元璋 明朝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六、淡泊名利期:
《终南别业》
王维 唐朝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七、无欲超脱期:
《定风波》
苏轼 宋朝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八、看破生死期:
《拟古·生者为过客》
李白 唐朝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若你在努力奋斗,请坚持;若你在灰心迷茫,请乐观;若你功成名就,请谦虚内敛,若你无欲超脱,请享受为霞满天。
早年 \\--桀骜不驯,当官辞官 南陵别儿童入京 作者: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中年//--被流放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晚年//漂泊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李白 金镜霾六国,亡新乱天经。
焉知高光起,自有羽翼生。 萧曹安山儿屼,耿贾摧欃枪。
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 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
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 弱冠燕赵来,贤彦多逢迎。
鲁连善谈笑,季布折公卿。 遥知礼数绝,常恐不合并。
惕想结宵梦,素心久已冥。 顾惭青云器,谬奉玉樽倾。
山阳五百年,绿竹忽再荣。 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
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 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
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 宰邑艰难时,浮云空古城。
居人若剃草,扫地无纤茎。 惠泽及飞走,农夫尽归耕。
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 雅颂播吴越,还如泰阶平。
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 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
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 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
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
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8.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10.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2.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另一方面,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
1、青年时期:《汉宫春·立春日》。
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时,当时作者刚刚成家。此词可能是作者从金人占领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此词写民间立春日习俗,表达自己对天时人事的感触,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以及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2、青壮年时期:《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这时辛弃疾被叶衡推荐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到南宋已十二年。长期奔忙于各地州府,甚至屡遭诽谤打击,恢复中原的大志一再受阻,壮志未酬却被迫闲居。词人临亭而立,远看巍巍青山,胸中思绪不免激荡,万般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中年时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4、晚年时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扩展资料
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他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