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村咏怀》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2、《荔枝图序》 唐代: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
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 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
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
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见过不到三天的人。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荔枝图序》 此文作于元和十五年(820)夏,当时白居易在忠州。荔枝出产在广东、福建等省,唐朝时在长江三峡一带也有出产,在北方难以觅到。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这篇序文实是为荔枝图画写的说明,其说明对象是荔枝。
作者运用说明从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核的说明顺序以及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层次明晰、详略得当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 《山村咏怀》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 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怨郎诗》两汉:卓文君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释义:自从我们分别,两个人的心思差别可真大啊。
当时只说三四个月后就相见,谁能想到如今已五六年。没有心情弹七弦古琴,也不想去寄书信。
精致的连环玉断裂了,我在长亭里等你等得望眼欲穿。即使我有一百个心思在想你,有一千个挂念系在你身上,也只是无可奈何地责怪你。
内心有万语千言说都说不完,可你不在身边我百无聊赖,徒劳地倚遍栏杆。在重阳节登高时看到孤零的大雁,在中秋时月亮圆满我们却没有团圆。
七月半的时候我持烛烧香问苍天,六月的三伏天那么热,人们都在摇扇子,可我的心却是寒冷的。五月石榴花开红似火,偏偏遇上一阵阵的冷雨浇打花朵。
四月的枇杷还没有成熟,我就在对着镜子心烦意乱了。春光奔走忙,三月的桃花凋落随水流婉转。
二月的风筝断了线,飘零无依真可怜。唉,我的郎君啊,多想下一世你做妾来我为郎。
注释:1、一朝:一时,一旦。2、相悬:相去悬殊,差别大,也作“相县”。
3、连环:连环成串的玉,比喻连续不断。4、重九:即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初九,故又称重九,有登高的习俗。
5、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八月仲秋即为中秋节,有团圆之俗。仲:排行第二或居中。
6、秉烛:手持灯火来照明。简介:卓文君,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
相传,司马相如在事业上取得少许成就之后,就产生了纳妾之意,寄了一封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信(《两地书》)送给妻子,卓文君倍感伤怀,便回以这封著名的《怨郎诗》。扩展资料:《怨郎诗》,全诗采用数字作诗,通俗明快,直抒胸臆,现在流传甚广。
然而从考据来看,若说是出自汉代,那就漏洞百出,更不可能是卓文君的作品。从形式上来看,《怨郎诗》属于元曲散曲形式,在西汉早期,诗赋以四言五言七言居多,并且辞藻华丽,风格清新,而《怨郎诗》浅显直白,风格不合。
其次,从内容来看,不少词汇的出处都在卓文君之后。比如“百无聊赖”的典故,源自蔡文姬的《悲愤诗》:“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之前并无记载。而蔡文姬是东汉末年人,比卓文君要晚几百年。
诗中“八行书”在汉代更是无稽之谈,“八行书”指的是书信和信笺,源自采用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纸张在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前则在绢帛书写,成为“尺素”,也不可能用红线划出竖行,一直到宋代毕升发明印刷术以后,才出现了印刷体的信笺,“八行书”才成为可能,而且从现有资料来看,“八行书”借代书信大致出现在清末民国期间才有。
另外“风筝”在汉朝并不叫风筝,一直到了宋代才有。风筝发明很早,最早记载《墨子·鲁问篇》:“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那时“鹊”只是雏形。南北朝时期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向外求援,那时叫“纸鸦”。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此时风筝叫“鸢”。
而在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记载,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以上证据表明,“风筝”名字一直到了五代到宋代才有,不可能在卓文君时代就有“风筝”一词。
最后,看《怨郎诗》的风韵,似乎采用元曲形式,然而语言浅显直白,文言和现代口语相结合,颇有民国时期诗歌的特征,因此更有可能是民国时期的好事者杜撰附会的作品,而且在清朝以前未见任何书籍有记载,因此不可能是卓文君的作品。卓文君貌美如花,擅长弄琴,引得才子司马相如 “以琴心挑之”,这是才子风流,卓文君闻琴音而窥之,心悦而私奔,崇尚爱情,也是自由恋爱的一场千古风流韵事,然而,不能因之就附会杜撰,更有好事者为了满足人们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丰满度,非要给卓文君美化几笔,杜撰几首,增添一些文学色彩,似乎可以看成小说传奇,不能当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怨郎诗 (卓文君的数字诗)。
一二三四 像首歌
绿色军营 绿色军营 教会我
唱得山摇 地也动 唱得花开水欢乐
一呀么一呀么一呀么一 一把钢枪交给我
二呀么二呀么二呀么二 二话没说为祖国
三呀么三 三军将士苦为乐 四海为家
嘿!嘿嘿!!
哪里有我 哪里有我 哪里就有一 二 三 四。
一二三 四 一二三四 战士的歌
(间奏)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
这边唱来这边唱来那边和
唱给蓝天和大地 唱给妈妈和祖国
一呀么一呀么一呀么一 一条大路多宽阔
二呀么二呀么二呀么二 二月春风拂面过
三呀么三 三山五岳任我走 四海为家
嘿!嘿嘿!!
哪里有我 哪里有我 哪里就有一 二 三 四。
一二三 四 一二三四 战士的歌
战——士—— 战士的歌
一 二 三 四
歌曲评价编辑
《一二三四歌》为C宫调(原调为bB宫调)、4/4拍、进行曲速度,三段体曲式结构。整个歌曲给人以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染。歌曲的开头是一个号角性的前奏。第一乐段采用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简洁、明朗的旋律,表现了解放军战士坚定、勇敢、自信的坚强性格。第二乐段采用了先密后疏的节奏,旋律类似于说唱兼有的风格,唱起来令人想到战士行军途中说快板书的情景,给人以活泼、乐观、豪迈的印象。第三乐段采用领唱加伴唱的形式,伴唱中还夹带表演。其旋律多为短小精悍、有呼有应的短句,其中穿插着喊口令的声音,使人联想到火热的军营生活,感受到战士们的自豪情绪。
1994年阎维文在央视春晚中演唱《一二三四歌》。
仙剑奇侠传1诗集 人物诗 翩翩潇洒美少年,灵岛求药结仙缘。
千里崎岖不辞苦,仗剑江湖为红颜。 ——李逍遥 仙灵岛上别洞天,池中孤莲伴月眠。
一朝风雨落水面,愿君拾得惜相怜。 ——赵灵儿 刁蛮少女贵千金,比武招亲动芳心。
盼能与君长相依,结伴江湖侠侣行。 ——林月如 如花苗女鬼灵精,喜逢君子初尝情。
落花有意结连理,拌月愿作一颗星。 ——阿奴 春花那堪几度霜 ,秋月谁与共孤光。
痴心若遇真情意, 翩翩彩蝶化红妆。 ——彩依 嫉恶如仇剑如蛟 ,除魔重任一肩挑。
纵横四海荡诸邪, 跨越千山斩群妖。 ——剑圣 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 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
——酒剑仙 林家堡主霸一方,富可敌国豪气扬; 为保威名垂千古,逼女比武赘东床。 ——林天南 歌曲赋诗 蝶舞春园 春花哪堪几度霜,秋月谁与共孤光; 痴心若遇真情意, 翩翩彩蝶化红妆。
情 愿 繁星点点,跨越银河能否与你相见? 不怕遥远,只盼此刻飞奔到你身边。 往事如烟,魂萦梦牵,增添我心中思念; 纵然追寻万年,今生的情缘不变! 雨 悲悯众生女娲孙,诚心祈雨求龙神; 感动诸神奏玉帝, 上苍垂怜降甘霖。
白河寒秋 垂柳落叶河上飘, 轻烟浮云随风摇。 落暮寒鸦添秋意, 小挢流水任寂寥。
云谷鹤峰 青山幽谷笛声扬, 白鹤振羽任翱翔。 往事前尘随风逝, 携手云峰隐仙乡。
蝶 恋 挥泪别痴心, 只怨情长天未怜。 真爱永不悔, 盼君忆我千百世。
再续未了缘 自古英雄出少年,似水红颜惹人怜; 今生情尽空悲切, 来世再续未了缘。 桃花幻梦 紫嫣红云霞光绕,青山绿水尘世遥; 粉铸脂凝柔似水, 桃林深处伴君娇。
君莫悲 红颜如月有圆缺,君名逍遥莫悲切。 今日种种深心总,他夜梦里见芳踪。
比武招亲 逍遥仗义管闲事,欢喜冤家相敌视。 为解前仇泯旧怨,招亲擂台来比试。
游戏中诗 梦中大侠 小李子、志气高, 想学剑仙登云霄。 日上三竿不觉醒, 天天梦里乐陶陶。
吕洞宾,乘风飘,肩背龙剑斩群妖; 悲心救苦传妙道,至今万古姓名标。 韩湘子,品玉箫,志学修行家室抛; 雪拥蓝关难行马,曾度文公上九霄。
曹国舅,爱逍遥,不恋荣华卸锦袍; 世上万般修行好,手执云阳仙板敲。 李铁拐,相咆哮,黑脸浓眉腿又跷; 虔心修炼长生法,挂拐登云蔼蔼飘。
汉钟离,性儿矫,识透人情事态枭; 终南山上修妙道,列位仙班道行高。 何仙姑,容貌娇,懒伴红尘愿寂寥; 苦志真修千百载,也归仙界乐逍遥。
蓝采和,年纪小,最爱修行却富饶; 名山修炼成真果,使执棕篮驾海潮。 张果老,年纪高,须发苍苍两鬓萧; 倒骑骡子呵呵笑,竟把繁华世界抛。
小李子、志气高,想学剑仙登云霄; 日上三竿不觉醒,天天梦里乐陶陶。 ——村子里小鬼嘲笑李逍遥的诗。
赵灵儿: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需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吟于仙灵岛,与李逍遥缠绵之夜 酒剑仙山神庙见面诗 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 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
酒剑仙: 御剑乘风来,除魔天地间, 有酒乐逍遥,无酒我亦颠, 一饮尽江河,再饮吞日月, 千杯醉不倒,唯我酒剑仙。 ——吟于山后破庙,传授逍遥“御剑决”之后 魔非魔、道非道,善恶在人心。
欲非欲、情非情,姻缘由天定。 ——算命仙的告别致词 酒剑仙尚书府施法 狂饮琼浆数百钟,醉舞长剑指空虚。
脚跟戏蹑群星斗,长啸一声天地红。 仙灵仙岛藏仙踪,翩翩少年把仙求。
仙宫仙女不相识,错把牛朗当情郎。 ——吟于镇妖塔 灵儿被绑于七星盘龙柱,与李逍遥感人的再会。
此瞬,逍遥忆起了对灵儿的誓言。 罗刹洞内月如诗 红颜如月,阴晴圆缺,既名逍遥,为何悲切。
昨日种种,我心深种,期盼梦里,再现芳踪。 春夏勤耕种, 秋冬收满仓。
儿女若不教, 老来没人要。 ——十年前丁大伯所作的诗 拜月欺天 身处朝堂权术露, 谗言君主陷巫后。
欺天叛逆施毒计, 肉身啖魔召水兽。 林月如隐结藏局 红颜如月有圆缺,君名逍遥莫悲切。
昨日总总心深种,他夜梦里现芳踪。 赵灵儿隐藏结局 (李逍遥与赵灵儿对诗) 昨是今非望无尽,生死相隔两茫茫。
解愁肠,度思量,人间如梦,倚笑乘风凉。 赵灵儿隐结藏局 自古英雄出少年,似水红颜惹人怜。
今生情尽空悲切,来世再续未了缘。 结局 不识情愁枉少年,檐下赐酒结仙缘。
情难消受美人恩,仗剑江湖为红颜。 仙剑神曲 ==痴情长剑== 独立云山,长风满袖。
南国春秋,记逢前缘。 江湖俪影,青山踏遍,不负风流。
截波百回,绝域万里,一剑光寒动神州。 算而今,是陈缘未了,情怀依旧。
重寻碧落茫茫,笑江湖浪迹十年游。 只浮萍随水,逝水随风。
哀弦英续,好梦难留。 惊鸿掠水,波荡无痕,却道爱恨总难休。
凝伫久,向回首,思渺难收。 ==仙剑神曲== 少年不堪弄情愁, 泛小舟,付水流。
可怜彩蝶, 风雨花满楼。 仙人奇侠虽逍遥, 妖魔道,爱义柔, 红尘万丈有恩仇, 剑气收,笛音休。
憔悴宽衣,红颜为君忧。 霜雪依稀灵珠泪, 奴有梦,月如钩。
==情话== 自古多情空馀恨? 几千年来, 汉民族深受儒道保守礼教的束缚, 完全是男性的社会。 从唐代以后, 女子在社会上可说是毫无地位可言, 尤其是爱情与婚姻, 。
下一句是五六七八九十片。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所作的《咏雪》,全诗原文如下: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白话文意思是雪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数也数不清,纷纷飞舞在天空中,雪花融入了梅花之中,融为一体而不见了。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以画竹而闻名的郑板桥,也喜欢用数字入诗,除了这首《咏雪》外, 他的数字诗《咏竹》也可谓别出心裁:“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诗中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却写尽了竹子的风姿神韵。
此诗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这样的诗叫做逆挽诗,又叫逆转诗、抑扬诗、陡转诗、雅俗诗。其最大特点是作者在它的开头,故意以极其普通的语句下笔,给人造成一种平淡无奇、甚至是大失所望的感觉,可到诗后,尤其是结尾,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逆转成奇蜂之势,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诗歌境界,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构思之巧妙。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咏雪 (郑板桥作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4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