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李清照的>,这是最简单的了
写项羽的,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游吟诗人早在古希腊早期的英雄时代就有了,大概是在公元前10世纪。荷马史诗就是根据游吟诗人所传颂的故事改遍。游吟诗人往往不识字,口头传唱着神话英雄故事,在王宫贵族的宴会中演出.早在公元1世纪,拉丁作家卢卡努斯就把吟游诗人说成是高卢或不列颠的民族诗人或歌手。这种习俗在高卢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通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在威尔士,bard 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10 世纪的吟游诗人曾分为不同的等级。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的诗人衰落了,但威尔士的这个传统保存下来,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的赛会上都要庆祝一番。
所以他们的诗一般是口头流传的,所以你只要写一些华丽、韦美、易于流传的诗并且出名,就是吟游诗人了
吟游诗人(英文是:bard)原指在凯尔特人中写作颂词和讽刺作品的人。
推而广之,泛指部族中擅长创作和吟咏英雄及其业绩的诗歌的诗人和歌手。早在公元1世纪,拉丁作家卢卡努斯就把吟游诗人说成是高卢或不列颠的民族诗人或歌手。
这种习俗在高卢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通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
在威尔士,“bard”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10世纪的吟游诗人曾分为不同的等级。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的诗人衰落了,但威尔士的这个传统保存下来,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的赛会上都要庆祝一番 吟游诗人在古凯尔特人社会中享有特权。
他们吟诗赞美部族首领,并歌颂英雄事绩,庆祝法律的颁行。高卢的吟游诗人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在苏格兰的盖尔语地区吟游诗人一直存在到18世纪。
在威尔斯,虽然15世纪和16世纪艺术家年会上的竞赛十分激烈,但是中世纪以后的吟游诗人水准还是大为下降。直到今日,要在全国艺术家年会上争名次的诗人,仍必须按照经典的吟游诗体,以头韵和行内韵的严谨格律写诗。
雪地行吟的诗人
康桥
1
这么多纯洁的花朵
为谁失落
树叶远去了
白雪落满整个天空
白鸟栖息的枝头
美丽的谎言走过 落地生根
雪夜 布满开荒的火种
地上已无可燃的柴薪
雪地行吟 诗人手里的拐杖
不声不响穿过
古希腊不灭的传说
握住雪花伸出的手
诗人的血液不再寒冷
好像夏天有过承诺
诗人吟雪的诗
每一个细节
都随着雪花颤抖
北风走过
狂雪敲响最初的晶莹
罗兰之歌nbsp;亚瑟王故事诗nbsp;特里斯当和绮瑟列那狐的故事nbsp;nbsp;玫瑰传奇nbsp;中世纪法国文学基本上都是韵文,是便于行吟诗人传诵的口头文学。
按类型分有宗教文学、英雄史诗(武功歌)、宫廷文学、骑士文学、经院文学、市民文学等;按体裁分则有诗歌、戏剧、编年史和韵文故事。法兰西民族具有热情浪漫的天性,加上法国骑士制度最为发达等社会原因和位于南欧地中海滨的地理条件,使法国的中世纪文学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例如英雄史诗《罗兰之歌》、骑士故事诗中的《亚瑟王故事诗》与《特里斯当和绮瑟》、市民文学中《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传奇》等等。
市民抒情诗的代表有吕特博夫和弗朗索瓦·维庸Francoisnbsp;Villon,作为联系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纽带,则有法国最早的两个诗歌流派:修辞学派和里昂派。【演变进程】[编辑本段]nbsp;nbsp;最早的形态nbsp;nbsp;公元5世纪末,在今天法国的土地上,已经出现法兰克人的王朝。
但是以法兰西命名的独立王国,则从公元nbsp;9世纪中叶开始。“法兰西王国”是指法兰克人的王国。
法兰西王国的建立标志着法国民族统一体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民族语言,即罗曼语的形成。作为现代法语的前身的罗曼语,是拉丁语和当地方言融合而成的民间语言,称为“通俗拉丁语”。
最早的法国文学作品是用罗曼语创作的。nbsp;nbsp;nbsp;法国文学史上通常以公元nbsp;842年的《斯特拉斯堡盟约》作为法国文学起源的第一个标志。
这份文献只是当时法兰克王秃头查理和日耳曼王路易订立攻守同盟的条文,内容与文学无关。由于盟誓全文要由在场的法兰西将士齐声朗读,所以不用当时的官方语言拉丁语,只能用民间语言罗曼语写下来。
于是这一文献不但成为法兰西语言史上的第一件珍贵资料,而且也被认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nbsp;nbsp;nbsp;10世纪和11世纪,在法国文学史上除几篇《圣徒行述》外,没有留下重要的纪录。
这类圣徒小传都是用韵文写成。例如11世纪的《圣阿莱克西行述》包括nbsp;265行诗。
当时在民间口头流传的作品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宗教题材的口头文学被纪录下来。这是由于当时只有教会掌握文化,只有神职人员才有条件把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经过他们的选择和润饰而纪录下来。
nbsp;nbsp;nbsp;中世纪nbsp;中世纪文学是法国文学史的第一章。法国通史上所谓中世纪,指公元842到1515年,也就是从《斯特拉斯堡盟约》算起,到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登基为止。
文学史上的中世纪大致也是这样划分的。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最早的法国文献《斯特拉斯堡盟约》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世纪长达五、六百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法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从nbsp;9世纪到11世纪是封建制度从产生到成熟的阶段。12世纪是封建制度鼎盛时代。
从13世纪开始,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和发展。它是资产阶级的前身,它和封建势力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又互相利用,因为当时代表封建等级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势力,在市民阶级的合作下,才逐渐改变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nbsp;nbsp;nbsp;中世纪的法国社会存在着封建与反封建两大势力的矛盾和冲突。在封建势力一边,有两种因素:封建贵族与基督教教会。
在反封建的一边,也有两种因素:农民与市民阶级。在文学上,这种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反映为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作品的蓬勃发展。
在封建阶级上升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曾经歌颂封建主的武功,宣扬为祖国献身的爱国主义。流行于11世纪的《罗兰之歌》的主题思想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
nbsp;nbsp;nbsp;《罗兰之歌》歌颂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他麾下骑士们的忠勇,奋战而死的罗兰就是这类骑士的典型形像,《罗兰之歌》是一篇史诗,它具备了古代史诗的基本因素,那就是讴歌武士的勋业和真诚的爱情。罗兰的未婚妻一听说罗兰战死沙场,立即昏厥倒地,这就是爱情的表现。
nbsp;nbsp;nbsp;武功歌是流行于11世纪法国的一种口头文学。《罗兰之歌》是当时流行的武功歌中的代表作。
到了12世纪,宫廷小说继武功歌之后风行法国。这种小说是一种协韵的诗体作品,便于口传和记忆。
宫廷小说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小说。nbsp;nbsp;nbsp;宫廷小说主要内容是骑士以贵妇人为热恋与崇拜的对象,他们为了博得贵妇人的欢心,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宫廷小说反映13世纪法国封建贵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贵族阶级从崇尚武功、爱好征战与狩猎,转变到醉心于奢华的生活,并且开始欣赏文学艺术,重视礼貌风度,语言力求优雅。宫廷小说代表作《特里斯丹和绮瑟》的主题思想是爱情至上论,也就是所谓“爱情比生死更。
游吟诗人早在古希腊早期的英雄时代就有了,大概是在公元前10世纪。荷马史诗就是根据游吟诗人所传颂的故事改遍。游吟诗人往往不识字,口头传唱着神话英雄故事,在王宫贵族的宴会中演出.早在公元1世纪,拉丁作家卢卡努斯就把吟游诗人说成是高卢或不列颠的民族诗人或歌手。这种习俗在高卢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通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在威尔士,bard 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10 世纪的吟游诗人曾分为不同的等级。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的诗人衰落了,但威尔士的这个传统保存下来,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的赛会上都要庆祝一番。
所以他们的诗一般是口头流传的,所以你只要写一些华丽、韦美、易于流传的诗并且出名,就是吟游诗人了
吟游诗人 (bard) 原指在凯尔特人中写作颂词和讽刺作品的人;推而广之,泛指部族中擅长创作和吟咏英雄极其业绩的诗歌的诗人和歌手。
早在公元1世纪,拉丁作家卢卡努斯就把吟游诗人说成是高卢或不列颠的民族诗人或歌手。这种习俗在高卢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
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通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 在威尔士,bard 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10 世纪的吟游诗人曾分为不同的等级。
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的诗人衰落了,但威尔士的这个传统保存下来,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的赛会上都要庆祝一番。
呃那个不是游子吟么…… 唐代诗人孟郊早年漂泊无依,穷困不堪。
知天命时才获微职,并在溧阳写下了这一首《游子吟》。《游子吟》共6句,长30个字。
全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游子吟 (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2、吟:吟诵。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6、寸草心:子女的孝心。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7、三春晖:比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8、归:回来,回家。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及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孩子一走很久才会回来。
谁能明白母亲无私的爱? 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 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英文版 A TRAVE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另外的一个英文版 A thread is in my fond mother's hand moving. For her son to wear the clothes ere leaving. With her whole heart she's sewing and sewing. For fear I'll e'er be roving and roving. Who says the little soul of grass waving. Could for the warmth repay the sun of spring. 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四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计划反对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这首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