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对语序常常作适当的变换。
正常情况下,句子的成分是有一定前后顺序的,若有些成分正常语序在前而后置,或正常语序在后而前置,这种现象就是语序倒置。固然多数为了 适应诗句平仄格律之需,但这一技法如运用得当,还起到浓化诗词韵味的 作用。
例如杜甫《秋兴》(第八首):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渓陂。香稻咏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其中的“香稻琢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人认为应该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虽然意思对了,但是如果“香稻”、“碧 梧”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把“鹦鹉”、“凤凰”挪到前 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凰,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四言诗:
四言诗以《诗经》为代表,《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是四言的。如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硕鼠》,全诗分三章,每章八句,每句四言。
《诗经》之后,汉魏六朝仍有人写四言诗,不过,这些四言诗,主要是模仿《诗经》而作的,例如曹操的《观沧海》(初中语文第四册),此外还有《龟虽寿》、《短歌行》等。
杂言诗
杂言诗因诗句长短间杂不齐而言。杂言诗的长句达十言以上,短句仅一言,一般以三、四、五、六言较为普遍。由于杂言诗的遣字造句可以随内容的需要而任意运用,所以形式最为自由。杂言诗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例如《魏风·代檀》,此外,汉乐府中杂言诗较多,如《饶歌十八曲》,皆为杂言诗。魏晋六朝及唐代诗人受乐府诗歌影响,也都喜欢作杂言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就有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九言句等。
杂言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杂五言,五言杂七言,三、七杂言,三、五、七杂言,错综复杂等类。
唐代格律诗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仔细找找还是能找到很多类似问题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学业成功!
一,什么是平仄 简言之,平仄是就声调而论。
汉字是单音节字,声调具有区别字义的作用。所以声调是汉语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哪个人的发明创造。
最先从理论到实践发现并运用声调的是南朝的沈约,他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即所谓的“沈分法”)。平指的是平声,仄的本意是“不平”,包括上、去、入三声。
平仄是相对于古四声而定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四声已大不相同。但是,今四声和古四声是一脉相承的:古平声分化成今四声的阴平、阳平两个声调。
古上声和古去声也大大致相当于今四声的上声和去声。古入声字消失了,只是在一些方言中,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那么,古入声字到哪里去了呢?分别转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四声里,叫“入派三声” (阴平、阳平通称为平声,再加上声去声,合计为三声)。这就会给今人识别平仄造成一定的困难。
进一步探讨,由于汉字的读音是由三部分决定的,即声母、韵母、声调。因此,平仄不单指声调,还和声母、韵母有关系。
除去声调外,韵母对区分平仄的影响要大于声母。因为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元音也叫母音;声母则完全由辅音构成,辅音也叫子音,顾名思义,子音没有母音发音响亮清淅,辅音发音时声音受阻。
还因为韵母处在音节中声母的后面,发音时大致以韵母的发音口型结束,声母只起到辅助发音作用。 二,为何要讲平仄 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到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音乐美。
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束成的因素。 在客观听觉和发音时个人感觉上,我们不难接受以下事实:1,有的字发音时口型圆,发音部位放松,声音舒缓可延长。
而有的字发音时口型收拢,发音部位紧张,发音短促急涩。(即声母韵母的不同搭配所造成)2,发音时还有高低升降的不同,具体说有平的、升的、降的、曲折的(即声调的不同调值)。
平仄的区分正是建立在这种客观存在之上。经过对平仄合理安排的诗句,读起来缓急相间,高低起伏,长短结合,松紧交错,乐感自然而生。
否则嘴巴老是张着合不上或撇着张不开,而喉舌紧张不得放松歇息,真可谓“苦不堪言”。或者声调直来直去,绕去绕来,缺少变化,实在是“味同嚼蜡”。
有些诗读起来觉得拗口正是这个道理。 下面是一首“拗口诗”的精典之作,试体验平仄失调、换气不顺的感觉: 苦雨中寄鲁望 唐·皮日休 涔涔将经旬,昏昏空迷天。
鸬鹚成群嬉,芙蓉相偎眠。 鱼通蓑衣城,帆过菱花田。
秋收吾无望,悲之真徒然。 三、律诗中平仄的运用 我国诗歌发展到齐梁时代,开始有意识地讲求声律。
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以讲平仄、对仗为形式的格律诗。以前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没有要求的诗,叫“古体诗”,简称“古诗”或“古风”。
与之相对应的格律诗,叫作“近体诗”。 平仄是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平仄,是为了使诗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韵美。 律诗一般由八句构成,每两句为一联。
八句中第一、二句是“首联”,第三、四句是“颔联”,第五、六句是“颈联”。第七、八句是“尾联”。
首联、颈联又可称之为上联,颔联、尾联又可称之为下联。每一联中的上一句是“出句”,下一句是“对句”。
例如: 出 句 对 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 蜀帝春心托杜鹃。
(颔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颈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尾联) 律诗讲求“黏”、“对”。如果诗中的平仄格式不符合“黏”、“对”的规律,称之为“失黏”、“失对”,都是律诗的大忌。
所谓“黏”,是指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与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以上面所举李商隐《锦瑟》为例,首联对句第二个字是“弦”,为平声,颔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生”,也是平声。
颔联对句第二个字是“帝”,为仄声,颈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海”,也是仄声。颈联对句第二个字是“田”,为平声,尾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情”,也是平声。
这就是所谓的“黏”。 所谓“对”,是指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反。
以上举律诗为例:首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瑟”,为仄声;对句第二个字是“弦”,为平声。颔联出句第二个字是“生”,为平声;对句第二个是“帝”,为仄声。
颈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海”,为仄声;对句第二个字是“田”,为平声。尾联出句第二个字是“情”,为平声;出句第二个字是“是”,为仄声。
为何律诗制定“黏”、“对”规则时,落在每句的第二个字而不是其他字上?许多书里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根据我的看法,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朗读起来第二个字都比其他几个字容易引人注意。
这是听觉上的自然感受,几乎没有道理可言。 律诗的每一句,平仄句式都是固定的。
其中五言律诗有两类四种:仄起 甲1 仄仄仄平平 甲2 仄仄平平仄 平起 乙 1 平平仄仄平 乙2 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诗也有两类四种:平起 甲1。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是那一时代诗体的主要特色。紧接着,在南方的楚地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以伟大的诗人屈原为其光辉代表。自古以来,“风”“骚”并称。《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随着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体——乐府,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了汉魏六朝诗坛。乐府民歌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直接影响了尔后诗人创作的“乐府古题”,以及唐代的“新乐府运动”。在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产生了象《陌上桑》(《艳歌罗敷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给“诗歌大国”增添了异彩。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了汉末佚名诗人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了。到齐梁时期,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已经确认“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七言诗的产生稍后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
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确立了,诗歌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原被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宋代艺术家在词中“言诗之所不能言”(王国维《人间词话》),表达其“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情绪(陈子龙语,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宋代的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诗人,如苏轼等。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壮伟狠戾”(徐渭《南词叙录》)的粗犷的格调,引起了人们的新的兴趣。这种“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散曲和传统诗歌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大量地吸收民间的方言俚语。散曲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的色彩,大量的散曲作品还具有以往诗歌中所少见的诙谐和幽默,这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当宋词、元曲在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同时,传统的诗歌仍创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的诗,其数量十分巨大,并有自身的特色,但从总的成就上说,没有超过唐代。
古代步韵偶有句式与原句式是相同的。
这句话必须搞清两个名词,一是步韵,二是排偶。古人写诗歌唱和,主席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序言里写得很清楚,依韵奉和。意思就是依照你的韵律来写的。
一、什么是步韵
古人写诗歌填词都有严格的词牌和用韵的。
《文心雕龙·声律》有载:“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和诗或词时依照所和诗或词中的韵作诗或词,大致有三种方式:
1,依韵,即与被和的诗或词同在一韵中而不必用其原字。也就是说,同一韵部就可以了。
2,次韵,或称步韵,不但韵部相同,还必须用其原韵的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需相同。
3,用韵,即用原诗或词韵的原字,但不必按照原来的次序来和。
二、什么是排偶
排偶,“排列成偶”,字数相同,不避同字,不拘平仄,是修辞学界提出的一种介于排比与对偶之间的修辞手法.一般认为它是由两个语气一致、结构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对的语句平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排偶句式形式整齐,富有节奏,但结构、字数等均可变化,不像对偶那样要求字数相同,排斥同字相对,也不要求句间音步平仄相对,句中音步平仄交替.可以说,排偶给人的是整齐匀称又富有变化的美感,能收到反复强调,增强语势的表达效果.
如: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徇私情,则告诉不许”,这是一个含相对应内容的排偶句;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也是一个排偶句
三、什么是步韵偶有句式
就是按照别人原诗的格式的韵部、次序写出来的排偶句式。我们来看刘禹锡写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再看韩翃写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里面用了“花”“斜”“家”三个字,而且其位置都在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的结尾,三个字的次序都没有错。
类似这样的叫做次韵或者是叫步韵。
而带有排偶句式的那就是更难了,要求上下对仗工整,除了平仄外,词性都要一样句式字数必须相同,有句口诀叫做“你动我就动,你形我就形,你掏钱我付账”,这里指的是词性的统一,亦步亦趋,必须与原句相同。
因此,步韵偶有句式是要求与原句式相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