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暖相衬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三、乐哀相衬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凯旋,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国军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末句顺带一笔,引入眼前凄凉之景.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大小相衬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五、声寂相衬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
深秋,黄昏,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阻隔了莺莺的视线.莺莺送别张生,张生已走,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在这里,“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都从属于“怡人风光”.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
一、冷暖相衬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三、乐哀相衬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凯旋,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国军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末句顺带一笔,引入眼前凄凉之景.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大小相衬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五、声寂相衬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 深秋,黄昏,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阻隔了莺莺的视线.莺莺送别张生,张生已走,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1. 冷暖相衬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2.动静相衬 唐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 乐哀相衬 唐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大小相衬 唐 杜甫《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5.收放相衬 元 王实甫《长亭送别》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衬托作为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新教材诗词选篇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鉴于此,了解和掌握衬托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把这作为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引导他们更好的进行诗歌鉴赏。
冷暖相衬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2.动静相衬 唐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 乐哀相衬 唐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大小相衬 唐 杜甫《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5.收放相衬 元 王实甫《长亭送别》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衬托作为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新教材诗词选篇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
鉴于此,了解和掌握衬托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把这作为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引导他们更好的进行诗歌鉴赏。
一、冷暖相衬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三、乐哀相衬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凯旋,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国军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末句顺带一笔,引入眼前凄凉之景.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大小相衬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五、声寂相衬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 深秋,黄昏,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阻隔了莺莺的视线.莺莺送别张生,张生已走,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衬托有分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声寂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翌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衬托有分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翌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这里还有很多,希望您用得上/zxyw/Html/jxwz/.Html。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