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东风的诗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描写南风的诗句: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3、描写西风的诗句: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4、描写北风的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描写东风的诗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
2、描写南风的诗句: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3、描写西风的诗句: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4、描写北风的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欧阳詹《玩月》
西方真人谁所见,衣被七宝従双狻。——苏轼《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
以此一香应发心,东方出日西方雨。——黄庭坚《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客从何处来,云我之西方。——文天祥《送刘其发入蜀》
中年妻子累,往世西方愿。——陈师道《秋怀十首》
西郎何事面西方?欲会东郎隔大江。——曹邺《西郎山》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昔为东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内人。——白居易《临水坐》
异哉西方神,现此水精域。——程本立《雪佛碑》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归山诗》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日出入行》(李白)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
《九歌 东君》(屈原)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长安遇冯著》(韦应物)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贺新郎·读史》(毛泽东)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乌栖曲》(李白)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陌上桑》(汉无名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毛泽东)欲知山高低,不见东方白。
《东楼晓》(白居易)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早送举人入试》(白居易)微微西风生,稍稍东方明。
《寄崔少监》(白居易)南山青沉沉,东方白漫漫。街心若流水,城角如断岸。
《和望晓》(白居易)曾在东方千骑上,至今躞蹀马头高。《初到洛下闲游》(白居易)野花数把黄金英。
昼游四看西日暮,夜话三及东方明。《秋日与张宾客》(白居易)惟昔仗孤剑,十年朝八荒。
人言生处乐,万乘巡东方。《沛中怀古》(鲍溶)东方暮空海面平,骊龙弄珠烧月明。
海人惊窥水底火,百宝错落随龙行。浮心一夜生奸见,月质龙躯看几遍。
《采珠行》(鲍溶)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
《东方》 年代: 宋 作者: 张耒 东方未明更五鼓,星河寥寥寒雁度。
铛铛鸣铎谁家车,陌上驱牛辗霜去。 北风吹面足踏冰,村南早饭天未明。
年年输税洛阳城,慎莫后期官有刑。 西乌夜飞 无名氏 日从东方出, 团团鸡子黄。
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陌上桑 汉无名氏 日出入行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
草不谢荣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 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东楼晓 白居易 脉脉复脉脉,东楼无宿客。 城暗云雾多,峡深田地窄。
宵灯尚留焰,晨禽初展翮。 欲知山高低,不见东方白。
《花心动·渐渐东方》 年代: 元 作者: 王哲 渐渐东方,渐冲和鲜明,秀灵相接。渐次转迁南陆,阳晶炽赫。
暑炎光晔。渐令西境金华聚,渐轮在北相凝浃。
渐成悟,渐见四时,怎生拈捻。渐渐须臾岁业。
渐别作仙家,景堪招摄。渐把气神炼,变真丹就上,愈加调燮。
渐知行入前程路,渐分朗、足开云蹑。渐无做,渐高道成德猎。
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
——欧阳詹《玩月》西方真人谁所见,衣被七宝従双狻。——苏轼《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以此一香应发心,东方出日西方雨。
——黄庭坚《南山罗汉赞十六首》客从何处来,云我之西方。——文天祥《送刘其发入蜀》中年妻子累,往世西方愿。
——陈师道《秋怀十首》西郎何事面西方?欲会东郎隔大江。——曹邺《西郎山》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昔为东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内人。——白居易《临水坐》异哉西方神,现此水精域。
——程本立《雪佛碑》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归山诗》。
西乌夜飞 无名氏
日从东方出,
团团鸡子黄。
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陌上桑 汉无名氏
日出入行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草不谢荣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
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东楼晓 白居易
脉脉复脉脉,东楼无宿客。
城暗云雾多,峡深田地窄。
宵灯尚留焰,晨禽初展翮。
欲知山高低,不见东方白。
一、中西抒情诗的产生及传统。
中西抒情诗的产生都是个人意识增强的结果。但其中的个人意识有所不同。
西方古代抒情诗要求抒发个人主观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抒情诗总是把个人价值蕴含于社会价值之中,即“小我”之中有“大我”。 二、中西诗歌情趣。
中西方诗个的不同品格,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
儒家重人事、伦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成为儒家的最高理想。这使中国诗歌亦强调诗的教化作用、使用价值。
而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回归自然的道家,归根结底仍是偏重人事——老子老于世故,庄子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齐生死、泯物我、一是非,而不是西方式的宗教世界。因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他们不满现实之余,在寻求解脱之时,自然往往成为他们唯一的皈依,因而,中国诗人很少离开人事去穷尽宇宙的本源、精神的本质。
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西方文化一方面重感情、重现世享乐,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彼岸超越意识。这使得西方诗歌一方面在大力弘扬英雄主义、个人主义精神,渲染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在现实关注中又常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寻求人的终极拯救,因而代表终极价值的寻求的宗教精神时时贯穿于诗歌之中,使不少诗歌往往有一个主宰宇宙的神明高居其上或蕴含其中。
从《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华兹华斯、拜伦、雪莱、雨果到艾略、叶芝、瓦雷拉……莫不如此。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中国诗人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现实伦理的沟通,人与自然的默契;西方诗人则更偏重于揭示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
鉴于此,下面仅就爱情与自然两大主题,探讨中西抒情诗的差异。 (一)、爱情抒情诗 中西爱情诗都历史悠久,但情趣各异。
中国爱情诗多写婚媾之后或之外,构建了一个“怨”之境界(如从先秦到汉唐甚至元宋均如此);而且羞于表达爱情。闺怨多出自男性,却偏偏要借女性之口诉说绵绵思念之情。
不少诗歌本来是典型的爱情诗,也被后人解作忠君爱国之诗。如《诗经•卷耳》、《《诗经•蒹葭》等。
西方爱情诗则大多数写于婚媾之前,爱情本身就成为诗人着力歌颂的对象,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十九世纪的彭斯、拜伦、雪莱、普希金、雨果、裴多菲等都如此)。古希腊抒情诗人萨福的诗歌亦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而且非常热烈。
如《相思》: 妈呀,亲爱的妈呀! 我哪有心织布 , 我心里已经充满了 对那个人的爱慕。 有时,这种对爱情的追慕甚至上升为人生永恒追求。
20世纪法国诗人普列维尔的《公园里》就道尽了瞬间与人生之永恒的内在关联: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 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在爱情被永恒化的同时,有时也被神性化了,构成从此岸走向永恒的彼岸之中介。
如但丁的《新生》是献给他一生孜孜以求的贝娅特丽采,他把贝娅特丽采当作了从天国来又回归天国的天使。对她的追慕构成了对人生之永恒之美的追寻: 看来你是一个神祇从天国来到大地 显示神奇 ………… 彼特拉克的《歌集》第七十二首也是如此: 高雅可爱的夫人啊, 从你闪动的眸子里, 我窥见了指引我通向天国的温柔之光; 你眼睛里映照的只有爱情和我, 谁都知道,你这隐约闪现的光芒 出自你那搏动的心房。
这光芒引导我从善向上, 使我走向光明荣耀的人生终极; ………… (二)自然抒情诗 自然情趣的兴起乃是诗歌发展中的大事,但自然真正入诗,中国是在魏晋(公元220—420)的山水田园诗,而西方则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此前诗歌中出现的自然,并非独立的主体,不过是背景、陪衬而已。
中西诗人的自然抒情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把自然作为回避现实的精神皈依,但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又有区别。 泯灭物我的界限,追求与自然的默契与欣合。
这是中国诗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如中国魏晋时期的隐逸诗人陶渊明。
西方诗人对待自然则更多的是主体对客体的移情,试图从自然山水中去追寻一个形而上的超越本体。如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湖畔派的代表华兹华斯,就是如此。
他甚至将自然神化,把大自然看作“神圣的设计“,其中有不可思议之妙谛,构成了一种泛神主义的态度。 这种不同就形成了中西方诗人与自然遇合的不同境界。
禅宗中有一禅师谈到自己参禅的境界: 老禅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 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是见山只是山,见谁只是水。
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遇合的三种境界:第一种以无智之心感应山水,乃初民之诗。第二种,通过认识记忆的思维活动去感应山水。
第三种回归物象,对山水自然的存在作无条件无条件的认可,从而进入禅的无语界。华兹华斯突出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观照、意志投注,在感悟山水的同时作形而上意义的追寻,因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中国诗人则强调山水本身即是宇宙万物不息之道。山水是道,目击存道,回归自然物象本身,物各自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