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叫象征手法。
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如月亮多代表着思乡和怀念,柳多代表着惜别。
但 象征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具体事物在古诗文中都有特定的指向或寓意。 但同时排除在一类事物中有一两个特殊的个体被约定俗成地赋予一定的涵义,就说鸟吧,鸳鸯寓意夫妻和睦亲密,青鸟象征着幸福佳音的使者,大鹏则是志向高远前途光明的代表,而凤凰和孔雀则常常象征着幸福和祥瑞。
除此之外在古诗词中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中鸟及其个类也会透露出特定的意象,如“鸟宿池边树”“月出惊山鸟”等描述夜深寂静情境时它透露的是静谧和安静;而当“鸟雀”和“燕雀”两词出现在古诗词中是多象征着志向卑小苟且偷安。 如此类情况会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但只要我们深刻体会整首作品的思想背景和整体意境,就一定会对其中个别字词背后所隐含或象征的意思有所觉察和理解。
简单说就是两个,一是对早期功业理想的憧憬与追求,二是对自由隐居的向往. 展开: 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是诗人主体意识人格精神的一种载体,一种潜意识和显意识交织的极具个性色彩的情意.鸟的意象,可以看作是陶渊明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陶渊明以飞鸟意象表达他早期对功业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在感到了政治之不可为时,陶渊明又以归鸟意象作为寄寓生命、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 鸟在陶渊明诗中主要是逍遥容与,自由自在的象征。
陶渊明笔下的鸟大致有三种:自由快乐的飞鸟、受困牢笼的羁鸟、日暮还巢的归鸟。因天性淡薄自然,不喜拘役,所以诗人无疑企羡喜欢无拘无束的飞鸟:“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饮酒二十首并序?十五》),“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咏贫士七首? 其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2](《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天空是如此广阔浩瀚,无际无涯,而鸟儿只要轻轻展翅,就可以轻松地抵达任何渴望的地方,没有任何欲渡无楫,欲过无翼的烦恼,此时此际,作者的心灵必然与鸟翅一起飞翔,突破现世的坎坷和羁縻,走向无限和超越。可堪在此联想到的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超然远逝,扶摇万里,陶诗的气象虽然没有如此恢宏壮阔,但对自由翱翔的渴求却有所不同。
其二是受困牢笼的羁鸟意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首》之一)鸟本来属于自然天空,即使它生活在金丝笼里,没有为食粮奔波流离的艰辛,但这又怎么可以比拟在天空中飞翔的快乐,在此我们从反面感受到了生命自由的珍贵。
陶渊明的仕宦之路不正是这种羁鸟的可怜状态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却为了生存,为了所谓虚妄的理想淹留在官场,给灵魂带上了枷锁,时时感到压抑和拘束,不由得对田园生活充满了梦想憧憬。 最后也最常见的就是归鸟的意象,隐喻了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留恋和皈依。
陶的《归鸟》有四首:“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相林徘徊。
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鸟儿众声相鸣,或飞或栖,或远或近,无不悠然自得,快意自在,最重要的是当日暮西山之际,都会找到自己的旧巢去安然栖止,再不用担忧险恶的矰缴。明笔写鸟,实际上不过是作者神与象会,自剖心迹,表明渴望离弃红尘,高蹈世外,游心与天地自然的思绪。
写归鸟的诗句还有下面这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饮酒二十首并序》)“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於王抚军座送客》)“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十三首?其一》)在对倦鸟知还的反复吟咏中,不难体会陶渊明对“吾庐”,也即精神田园的眷恋和热爱,煎熬漂泊的心灵就此有了依止之处,回到了柏拉图所谓灵魂的故乡,从此可以酣然入眠,无忧无虑。
一、陶渊明前期功业追求与鸟意象 六朝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世族与门第。任何个人都无法超越社会时代带给他的局限,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门第观念影响。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史家把陶侃与王导相提并论,比做周朝夹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说:“陶士行(侃)据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导)为分陕之计,江东可立。” 又说陶侃“望隆分陕,理则宜然。”
渊明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如按照三世为官便成世族的传统,确实也不能目陶渊明为寒门了。
考诸陶渊明诗文,可见其对家族历史的自豪感。《命子》诗中,诗人首先缅怀了祖先的光辉历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又对曾祖陶侃的功业与人格高度赞美:“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踌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再如《赠长沙公》诗中,称自己的家族为“令族”,并将长沙公引为自豪,称其为“实宗之光”。
[3]诗曰:“于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这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股时代潮流。寒门士人念念不忘的,是有朝一日能跻身于世族高门的行列,而世族之胄也千方百计地善保家门、发扬宗族之光。
因此,对于陶渊明的门第观念,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门第观念也与用世之心紧密相联。
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是士人的追求目标,在六朝时代,这两者更强烈地联系在一起。陶渊明带着一定的门第观念步入社会,沾溉着门第之泽,享受着由门第与家族带来的荣。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鹦鹉能言,不离于禽。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风吹绿琴去,曲度紫鸳鸯 代别情人 李白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 周南》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宋·徐俯《春游湖》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唐·杜甫《旅夜书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
1.传说中的大鸟名。
语本《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鲲,后讹为“鵾”。
常以“鵾鹏”比喻才能卓异、志向高远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鵾鹏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三:“仰笑鵾鹏辈,委身拂天波。” 明 张居正 《赠国子马生行》:“鵾鹏跛躄风尘中,骅骝伏枥盐车下。”
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九二:“海外鵾鹏忆鷽鸠,蟪蛄朝菌各春秋。” 2.指鲲和鹏。
唐 白居易 《禽虫十二章》诗之二:“蛙跳蛾舞仰头笑,焉用鵾鹏鳞羽多。”按,鳞指鵾言,羽指鹏言。
鵾,当作“鲲”。
寂寞春喧,处暑早枫微透。
满村庄,万枝仍秀。汽车懒散沿街走。
落雀门庭,屋后嬉童叟。 听教堂大钟,古音依旧。
雪落梅枝染余香,风牵碧水轻逐浪。细柳悄声玉叶出,清泉悦耳黄莺唱 冷眼原野又杀青,时光飞逝无意中。
望断浮云闻雁靥,畦田新绿又吐萌。 归燕栖檐窃窃语,游云漫卷丝丝情。
池溏一竿钓秋色,闲客两袖舞燕鸣。瘦柳依依云根浅,翠烟脉脉缠远峰 时逢少女已怀春,倾斜欲吻过路人。
徜若爹娘无力管,棒打鸳鸯莫忘根 野旷草庐孤落叶纷纷舞水岸残冰映柳斜枝老寒鸦宿 沉暮染归途风扰天边雾牧叟衔烟借火来指点乡间路 春光明媚,黄莺梳柳,眷意柔情似水。 虽被成家累,毕竟闻鸡起。
争奋发,逞意气 索句穷风月,抡才借鹤松。 大海扬波,高山飞雁,晴空万里烟云淡 几片白云归远处,一行新雁断空间。
一行白鹭,飞去仙同住。 遥想当年,蛙钓田间路。
燕蝶纷飞点葱露,鱼鹰嬉戏绕云间。 春江水暖鸭先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等等。
黄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载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
赏析
这首诗首句写出了黄鹂的色彩,写出了动感,第三句只写黄鹂翘着尾尖,以其瞬间之形显其瞬间之静,一动一静,生动地写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然立于树上的神态.四五两句渐渐由实入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欢欣、愉悦和期冀.
第二节前四句写欢乐随着黄鹂的飞逝而瞬间逝去的惆怅,由前面的充实感转为失落感,令人不禁嘘叹.因此全诗表现的感情正像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所说:“痛苦与欢乐是浑成的一片”.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那种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去度自由轻快生涯的渴求.全诗构思精巧,结构谨严,意象奇特,意境优美,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鹂》这首诗写作时间不详,初载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属名徐志摩.
《黄鹂》这首诗最初刊载于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诗很简单: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稍,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象是春天,火焰,象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诗人?自由的信徒?泛神论者?),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于是带走了春天,带走了火焰,也带走了热情.
这首诗意不尽于言终.如果我们鉴品的触角仅仅满足于诗的表象,那我们将一无所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这首诗的深层结构,或如黑格尔所言,寻找它的“暗寓意”(《美学》第二卷,13页).在这个意义上说,《黄鹂》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篇类寓言;或曰,一首象征的诗.
指出徐志摩诗中象征手法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他的诗艺不无裨益.因为诗人对于各种“主义”腹诽甚多.早在1922年的《艺术与人生》一文中,他就批评中国新诗表面上是现实主义,骨子里却是根本的非现实性;此外还有毫不自然的自然主义,以及成功地发明了没有意义的象征的象征主义.其结果是虽然达到了什么主义,却没有人再敢称它为诗了.在后来写就的《“新月”的态度》(1928)中,他又对当时文坛上的13个派别大举讨伐之师.然而腹诽归腹诽,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他还是兼收并蓄,广征博引,真正“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做”(《诗刊弁言》).所以他的诗并非千人一面,一律采取单调的直线抒情法,而是尽可能地运用各种风格和手法,以达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黄鹂》中象征的运用,便是一个明证.
指出《黄鹂》是一首象征的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漫漶不清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甚至在诗中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首先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这首诗的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不过“我们”作为群体性的存在,至少明确了一件事,即:“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其次,诗中两次出现的“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宋·徐俯《春游湖》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宋·徐元杰《湖上》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宋·王令《送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唐·杜甫《旅夜书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 ——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元·马致远《秋思》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宋·叶绍翁《西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