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
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
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
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
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
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
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与
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
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
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
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
多恐青山逊一筹。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竹石
郑 燮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注词释义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描写雪的美词锦句 雪花、飞雪、白雪、瑞雪、雪团、雪片、雪粒、雪景、风雪、积雪、万里雪飘、耀眼的雪花、洁白的雪花、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白茫茫、白皑皑、白雪飞舞、覆盖四野、白雪纷飞、粉妆玉砌、洁白素装、玉琢银装、鹅毛大雪、狂风暴雪、大雪纷飞、大雪封门、大雪盈尺、瑞雪丰年、漫天雪花、纷纷扬扬、铺天盖地、白雪皑皑、玉树琼枝、银装世界、凌霜傲雪、风消雪停 瑞雪兆丰年,阳春白雪,风花雪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江天暮雪,断桥残雪 西山晴雪,太白积雪 瑞雪兆丰年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孤洲蓑莅翁,独钓寒江雪. 天意宁许巧,剪水做花飞 冬有三天雪,人道十年丰。
雪姐久留住,明年好谷收。 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江南三足雪,米道十丰年。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 。
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 雪落有晴天。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春天的雪花是用花香熏过的吧!不然,为什么会那么清香呢? 春天的雪花是用香草染过的吧!不然,为什么会那么芬芳呢? 春天的雪花是用蜂蜜做成的吧!不然,为什么会那么甜美呢? 春天的雪花是用桃花熏过的,是用碧草染过的,是用金黄色的蜂蜜做成的。
春天的雪花落到哪里,哪里就滋长着甜美、芬芳,哪里就生长着绿色的希望。 雪呀,多么可爱的雪呀!那么轻那么静的落下来,落下来,落在山峰上,落在田野上,落在屋檐上;白了山岭,白了大地,白了屋顶,万千枝丫,万千水晶条,成为银色的海洋里的银珊瑚。
西方冰川学的鼻祖丁铎耳在他的古典冰川学著作里,这样描述他在罗扎峰上看到的雪花:“这些雪花……全是由小冰花组成的,每一朵小冰花都有六片花瓣,有些花瓣象山苏花一样放出美丽的小侧舌,有些是圆形的,有些又是箭形的,或是锯齿形的,有些是完整的,有些又呈格状,但都没有超出六瓣型的范围。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
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
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
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不知何时,下雪了,坐在窗前,久久凝望窗外。
雨落在地上,会发出声响,而雪是悄悄地来临的,它仿佛是不希望在自己来临时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走后给人世间留下一片美景,给人们留下惊喜和欢乐。雪,就是如此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雪,冰冷洁白,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
雪,飘飘悠悠地从天空中落下,我伸出手去,一片雪花落在我的手掌里,瞬间便融化了,变成了一两滴小水珠,安静地躺在我的手里。凝视窗外,无数的雪花在纷飞,在飘舞,在歌唱。
是谁?是谁在挥舞翅膀时掉落下来的羽毛?是谁?是谁在着装时掉落下来的绒毛? 这场雪是来得如此匆匆,去也匆匆。直到傍晚,雪停了,雪走了。
只看见屋顶上还留着雪,仿佛是一层飘逸的轻纱……是的,雪走了,它来的悄悄,去的无声,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片惊喜:一个小孩从屋里走了出来说:“呀,刚才下雪了……” 每一片飞雪都是一面镜子,它们相互映照着。于是,一个原初的世界敞开了。
落雪的日子,为什么总有人要远行。 绿松上的雪,使孤独的旅人听到了圣音。
冬泳的人,可曾想到用雪的光焰沐浴!晶莹闪烁的土地哟,我是走向我的来世,还是回到我的前生?我时常冥想着这场雪的边缘,那黑白相间,为一切征程划定的界限。 她对我说:别弄脏雪。
我一整天处于一种感动之中。 窗外的雪,不停地落在我的纸上,我突然感到了生命的虚度。
春花秋月,没有使我止步,这场雪却使我迷路了。我相信,天使的羽翼就隐在雪中,用科学的显微镜只能探到一片虚无。
肉质的眼雪地跋涉过久,会导致雪盲,只有暂回红泥火炉的小屋,温上一壶酒。 我认出,那些雪地上凌乱闪烁的脚印,是诗;而被踩得黯淡板结的路,是散文。
落在树上的雪,不是嫁接,而是塑造。披上雪纱的世界,终于出现了轮廓。
没有谁能改变雪花飘落的速度。只有此时,我们才能使因贪欲而不断加速的脚步,寻回重心。
雪仍在落着,如盐撒在我的伤口。但我知道,这种疼痛是必须的。
无边的飘落的音符里,巴赫的教堂隐隐浮现。而谁将在雪地,留下第一行脚印。
拉开窗帘,那扑面而来的光亮,使我想到了人类的早晨。 漫步于宁静的雪地,似乎屏息海洋深处,人感到自己在下潜。
当你走向空旷的雪野,突然寻到了世界的尺度:自己的脚步。 雪下了千万年了,我们除了从中获得了一些词语,仍是一无所有。
雪地的回声,没有比这更纯净的诗句了。那些趾高气扬的汽车、飞机,此时却犯愁了。
雪始终与。
有关绘画的诗句子《古今词话》:“蜀人《将进酒》,尝以为少陵诗,作《瑞鹧鸪》唱之:昔时曾从汉梁王,濯锦江边醉几场。
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当初酒贱宁辞醉,今日愁来不易当。
暗想旧游浑似梦,芙蓉城下水茫茫。”此诗或谓杜甫,或谓鬼仙,或谓曲词,未知孰是。
然详味其言,唐人语也。 首先有曾从汉梁王之句,决非子美作也。
况集中不载,灼可见矣。 这句诗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是真正的出处有待考证画会成功主要来源这香字,虽然没有花瓣,但是有了蝴蝶,这就是画家的精密之处,也是这幅画妙的地方。
其它诗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 踏花归去马蹄香,典出于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
其相似诗句有“蛙声十里出山泉”、“深山藏古寺”等。
1、艺术就像一个全身针刺向外发射的仙人球,给人以万千感受,让灵魂受激。
2、画画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兴趣爱好,每个人的兴趣并不相同但是我对画画的热爱却始终无法改变。3、艺术在常总是十分高雅而不可及的,其实它可以是一首歌、一次展览、一段经历,有艺术的生活就有欢乐,就有美。
4、艺术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路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只要是顺其天然的天性而动,都可以是美的拥有者,都可以称之为“艺术”。人们生活中缺少不了艺术,既不会欣赏艺术的人亦不会生活。
5、有了艺术,生活才有美,有了生活,也才有艺术。生活处处都是艺术,不需要刻意发现。
自然产生美,自然才有艺术。6、整件工艺品的颜色都是棕色的,虽然这种颜色十分单调,但却是一种让人觉得有种神秘感,一只母马和一只骏马的脚下畜立着高山流水,山上繁花似锦,“哗哗”流淌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构成了一道美轮美奂的风景线。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国”之称,而唐代又是诗歌空前繁荣的时代。唐诗数量之多,名家之众,质量之高,流传之广,影响之深,都超过了它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并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它作为一代文学的标志,与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
唐诗一出现,就以其巨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社会上的各阶层人士,读诗、赏诗、写诗,在当时知识分子中蔚然成风。不少诗人的诗传诵于“牛童、马走之口”,“炫卖于市井之中”,书写在观、亭、寺、驿的墙壁上,有的还流传至西域与海外,受到少数民族与国际友人的青睐。“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概括。
一千多年来,唐诗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并输注给后代诗人最丰富的精神养料,对今天新诗的创作与繁荣仍然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对唐诗的艺术魅力及其产生原因等问题,仍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