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为《诗》或《诗三百》,后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它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三百一十一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份,《风》是周各诸侯国与地方的歌谣;《雅》多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颂》是专门用于祭祀宗庙、祈祷赞颂神明 的乐歌。《诗经》全面展示出周人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貌,注重修身的君子之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观以及温柔敦厚的人文品格。
赋《诗》言志。志在于 表达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而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
《诗经》从多方位、多角度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它包括天文地理、政 治经济、祭祀典礼、祈祷祝愿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其基本句式是四言,兼有杂言,在语言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来状物、拟 声、穷貌,既有声韵上的美感,又描绘出生动的形象,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透过诗的自然朴实、言简意赅的言语,人们可以体悟到把《诗经》思想统摄起来的主 导与核心话题是道德。修德配命,追随大道。
《诗经》强调修德配命,怎样修德?即依靠主体自我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境界的升华,以达到“配命”的 价值目标,即与天的意志、命令相配合,此与《尚书》“以德配天”的思想相一致。《周颂》、《大雅》中描写了周朝先祖后稷、公刘、古公亶父、王季、文王等圣 君不断努力进德修业,敬事上帝,“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天命之所以降福于他们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德”。
周 文王修己爱民,其德正而不违,与天相配,四方的国家都来归附,“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周武王秉承父志,为政以 德,和洽天下四方之国,“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周公旦“效法天道”制礼作乐,用以规范和涵养人的道德和行为;周成王弘扬善德,受人 爱戴,“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周人认为,上帝威明地监察天下,掌控四方,“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 民之莫”,周人要求。
浓情厚意人文关怀———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2005-10-26 10:00:01 佳作赏析 庄海志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壁立,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是一首浓情厚意的诗文,作者从友人和自己所处的两地间距入手,通过回顾二人的交往,叙述当下的处境,展现友人的品质,表达作者对他的关切和怀念。
首联先叙述“我居北海君南海”,把两人相隔千里,相见难的情形写出来,为下句抒情作铺垫。“寄雁传书谢不能”则因路途遥远,欲知对方消息的重重困难,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与无奈,所以,这两句以遥远的距离,音信难通为感情的触动点,表达出深深的情意和关怀。
但作者对友人的情意与关怀,不只是停留在内心的思念,而是在追忆二人的过去,叙述当下的处境,用“景句”写“意句”的技法,把自己孤苦冷落的心境,友人闪亮的品质折射出来,既体现出关切与怀念,又加深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达到人文关怀的目的。如次联,看似写景,实则写意,即用“景句”写出了“意句”,把作者要表达的情意,折叠到两个写景的句子里去,从句中流露出的情意,看到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有着悲欢交织的情愫。
“桃李春风一杯酒”追忆他们当年春风得意,在京城相聚畅叙豪情,共饮一杯酒的情景。在作者看来,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的快事,何不高高兴兴痛饮一杯,相互祝贺呢?祝贺自己,祝贺友人,相信大家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这种欢乐的感情是真实的,故此句写出了人生追求的喜悦。
“江湖夜雨十年灯”摹写知己天各一方、秋夜苦雨相伴的凄凉境况,其基调是悲的。写江湖、夜雨、孤灯,在于感慨自己十年来的江湖飘泊,夜雨中只有孤灯一盏和自己作伴的凄苦不平之情,令人不禁联想起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的诗句:“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自己已身处悲凉的境地,远在异地的友人又怎样呢?先用典故“四壁立”、“三折肱”赞美友人的思想品质,他作风正派,清廉为官,不谋私利,不因家中贫困去的投机取巧,不从官场世故中求取升官发财的诀窍,为当地百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接着想像与友人离别后十年,此时的他已是“读书头已白”,写出他垂老之时,惟有读书排遣心中的孤寂。
能在苦涩的伤感的境况中,自然地想念友人,挂念友人,足以说明作者有着宽厚的人文情怀,且会感受人间冷暖,有一颗善对他人之心,关切他人之情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其情真意切实是难能可贵。最后一句“隔溪猿哭瘴溪藤”则想像友人的生活环境,用“猿猴的哀啼声”反衬环境的寂寥,用“瘴气的弥漫”反衬环境的恶劣,面对这样的环境,友人是深感无奈的,无奈自己离别故乡山川十年,到了老境,难以回到故乡,同时也包含了作者的无奈,难以再和友人相聚,与前文相呼应。
全诗写情切挚,在丰富的人生滤积出的人文精神显得那么的隽永而富有感染力,其感慨的人生既深远又有哲理,不失为一篇佳作。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顾城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式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如《门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我们需要
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
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用木鞋挖着
泥土,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
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
还有徐志摩,如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还有泰戈尔,席慕蓉,海子等。
可以推荐古代的吗?纳兰容若,他的词清丽婉约,人也温润如玉。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梦江南·昏鸦尽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还有晏几道,晏殊,李煜,秦观,冯延己,欧阳修,温庭筠,苏轼(他的婉约词)等的词都很有意境和情感,很美。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蝶舞春园
悲悯众生女娲孙,诚心祈雨求龙神;
感动诸神奏玉帝, 上苍垂怜降甘霖。
雨
春花哪堪几度霜,秋月谁与共孤光。
痴心若遇真情意, 翩翩彩蝶化红妆。
蝶 恋
挥泪别痴心,
只怨情长天未怜。
真爱永不悔,
盼君忆我千百世。
情 愿
繁星点点,跨越银河能否与你相见?
不怕遥远,只盼此刻飞奔到你身边。
往事如烟,魂萦梦牵,增添我心中思念。
纵然追寻万年,今生的情缘不变!
白河寒秋
垂柳落叶河上飘,
轻烟浮云随风摇。
落暮寒鸦添秋意,
小挢流水任寂寥。
==仙剑神曲==
少年不堪弄情愁,
泛小舟,付水流。
可怜彩蝶,
风雨花满楼。
仙人奇侠虽逍遥,
妖魔道,爱义柔,
红尘万丈有恩仇,
剑气收,笛音休。
憔悴宽衣,红颜为君忧。
霜雪依稀灵珠泪,
奴有梦,月如钩.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
仙剑奇侠传
仙灵岛上别洞天,
池中孤莲伴月眠。
一朝风雨落水面,
愿君拾得惜相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إ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⑴研读材料,弄清话题含义。
这个话题是由偏正短语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是限制词,明确限制了选材,必须是“中国”、“古典”的。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巨大的人文内涵和人格魅力,对中学生的感情培养、人格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文传统”是关键词,内涵极为丰富。借助所供材料,人文传统可明确为:①对生命的关爱,②对民族的忠贞,③对故土的眷恋,④对亲情的怀念,⑤对友情的珍爱等。
在此基础上化大为小,准确立意。 ⑵丰富联想,广泛选取素材。
以“对民族的忠贞”为例,先纵向联想,南宋诗人文天祥堪为代表。“而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抒发了对祖国的眷恋和对大宋王朝的追怀。
明末复社领袖吴梅村可为佐证, “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表达了对晚年仕清的沉痛自责。相关的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再横向联想,如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表现对南宋的一片忠爱。 他的“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颂扬了历代忠臣义士的高风亮节,千载而下,具有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⑶联系现实,嫁接时事热点。行文时,既可与素质教育联系,又可与当前蓬勃开展的“诗教”嫁接。
剖析中国古典诗歌对人生的认识,对人生的关爱。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关怀,把自己培养成感情丰富、人格健全的人。
【考场连线】 如雨的人生 江苏省洪泽中学 高三⒀班吕伟 一直都很喜欢雨,在雨点点滴滴的韵律中,不尽的情绪仿佛在滋长漫延,似乎在纷飞的雨丝背后有着太多的故事。 而雨竟也可以成为人生的一种标志与象征?我想我是被蒋捷的《虞美人》感动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场雨,一场梦。
人生竟真的可以简单到用一个雨字来概括? 谁都曾年少轻狂,谁都曾浪漫不羁,谁都有自己迷茫却短暂的青春年华,如果那时有雨,一定是骤雨,来势汹汹却又退得如此迅速,让人来不及抓住些什么,空留下喜忧参半的青涩回忆。当少年的锐气被消磨,人生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漫漫的雨季,长得叫人绝望,湿得叫人心痛,却又必须带着这一份悲凉在雨里苦痛挣扎,这时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当雨下到了僧庐上,该是细雨了吧,那时应该是看透了,顿悟了,早已没了那些锐气与苦痛。这细雨不是将死的力不从心,而是一种看破尘世的宁静,一种“坐看云起时”的笃定,一种沧海桑田之后的平稳。
原来人生真的可以简单得如同一场雨。 或许真的只有到了临终,才能真正懂得人生。
谁都不知道人生路上会遇到什么,于是都匆匆忙忙,跌跌撞撞地往前赶,直到把人间辛苦尝遍。然而人生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到了人生的最后,眼前呈现的竟会是从未想过的景象?也许人在最后都要回归原点的,这如同是生命开的一个玩笑,却叫人沧桑地流泪。
就像雨一样,匆匆地落回地面,却只有在溶入土壤的那一瞬,才感受到一刹那的平静如水,然后明白自己的根就是大地。 人生路上的雨让人觉得捉摸不透,然而雨都是一样的雨,人却不再是一样的人,物是人非果然是这世间的至哀。
唐时的雨轻扬起多少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盈盈红颜。“悲欢离合总无情”的不只是雨,还有这如雨的人生啊! 古典的情绪,至今读来仍让我有惊心动魄的感触。
窗外又飘起了雨,淅淅沥沥。这雨慢慢地飘落,直落入我的心田,化成一种亘古的情怀。
〖点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习作者以灵动的思绪,洋溢的才情,抒写对雨、对人生的感悟;雨丝飘飘洒洒,人生 亘古如初。
情真意切,可谓“有境界”。而这一切却受蒋捷《虞美人》的触发,文章准确理解话题,据此立意,结构全篇。
【佳作赏读】 悯农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 佚名 曾记得作家李国文说过:“在古代,中国的诗坛之所以人才辈出,佳作层出不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在面临个人伟大抱负与封建黑暗官场现实的矛盾时,良知往往使他们站在了大多数人一边。”的确,诗人的这种“回归大众”的举动,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注入了太多的活力与精神。
而这些在矛盾中做出正确抉择的伟大诗人们,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悯农”情怀提升到了“人文传统”的高度。他们带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
“悯农”,通俗地说,就是关爱、同情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下过着贫苦生活的劳动人民。而它的内涵,早已通过凝练优美的诗句烙在了我们的思维意识中了。
在中国,想必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稍长,我们又学会了白居易的《观刈麦》。
至今,诗的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为表达“悯农”主题,中国的诗人还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比如,《病牛》中所描写的独卧残阳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献一生、劳动一生的贫苦劳动人民。聪明的作者借这个典型形象,将自己的“悯农”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读这首诗,我们都不由得被诗中流露出的对百姓的赞美和同情打动。可以说,诗歌在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