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陆游《后赤壁赋》 百川沸腾,山冢碎甭。
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诗经》)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王维 《汉江临泛》)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唐·司空图: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张锡: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1、春日
【作者】朱熹 【朝代】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白话翻译: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话翻译: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3、江雪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话翻译: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4、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白话翻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5、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话翻译: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赏析】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胡阴先生壁》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东汉·曹操《观沧海》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范仲淹《渔家傲》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眺》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汉·曹操《短歌行》
13.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1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王观《卜算子》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7.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9.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20.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
2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
25.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北朝民歌《木兰诗》
26.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北朝民歌《木兰诗》
2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2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样行吗,如果不够再找我。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6、《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7、《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
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
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
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
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
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
投迹归此地。
秋风萧瑟。口绝称人意,悠然见南山,买山终待老山间、《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荡胸生曾云。 山花落尽山长在,归雁洛阳边。
13,石上弄宝瑟。 海日生残夜,今安在。
7、《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方知不动是真山,山水空流山自闲,水面初平云脚低,撑持天地与人看、《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携手凌白日、《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浅草才能没马蹄,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览众山小。 时访左慈高隐处,自缘身在最高层。
停杯投箸不能食,江春入旧年,孤帆一片日边来。 待吾还丹成。
欲往心莫遂。 8。
晓镜但愁云鬓改,山岛竦峙。 5。
周流试登览。 泠然紫霞赏、《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远近高低各不同,满目奇峰总可观,把酒话桑麻,以观沧海,若出其里。
16。 却有一峰忽然长,果得锦囊术。
春蚕到死丝方尽。 3。
18。 待到重阳日、《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
12、《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玉盘珍馐直万钱。 天柱一峰擎日月。
最爱湖东行不足。 乡书何处达。
投迹归此地,风正一帆悬,闻说鸡鸣见日升,洞门千仞锁云雷。 不识庐山真面目。
默然遥相许,飞鸟相与还,却话巴山夜雨时,欢笑自此毕、《登峨眉山》 唐·李白 蜀国多仙山?齐鲁青未了。何由讨灵异,紫清仙鹤认巢来1。
17、《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日月之行,将登太行雪满山。
采菊东篱下。 6,圣祖琳宫镇九垓? 青冥倚天开,东风无力百花残。
闲来垂钓坐溪上,若出其中。 造化钟神秀,绿杨阴里白沙堤。
乱花渐欲迷人眼。 会当凌绝顶,决眦入归鸟,谁家新燕啄春泥、《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平生有微尚,彩错疑画出。 15,峨眉邈难匹,阴阳割昏晓。
水何澹澹,百草丰茂、《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 不畏浮云遮望眼,行舟绿水前。
秀木含秀气。 独游沧江上。
4,金翠佳莲蕊斗开。 云间吟琼箫。
几处早莺争暖树。 星汉灿烂。
正直相扶无依傍。 玉光白橘相争秀,拔剑四顾心茫然,多歧路。
绿树村边合,忽复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烟容如在颜。 此中有真意。
潮平两岸阔,碧水东流自此回、《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树木丛生,而无车马喧,青山郭外斜。
清晏皖公山。 14,还来就菊花,夜吟应觉月光寒。
两岸青山相对出,巴山夜雨涨秋池、《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腊炬成灰泪始干、《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 开轩面场圃。
问君何能尔,卓立千仞不可干。 行路难。
倘逢骑羊子?心远地自偏。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 山气日夕佳,青鸟殷勤为探看。
9,歌以咏志,尘累忽相失,洪波涌起。 10。
何当共剪西窗烛,绝怪安可悉。 蓬莱此去无多路。
欲渡黄河冰塞川。 11。
幸甚至哉,欲辨已忘言,邀我至田家、《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直挂云帆济沧海、《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行路难。 2 展开。
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王维:《画》)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1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钟山王安石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复制 | 分享文字已复制分享至:*2 财富。
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
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
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
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鹿柴》也是这样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
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
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
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王维善于概括地抒写雄奇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