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冬日。弦月。霓虹。第一场雪开始飘散。
一个人坐在一帘雪雾的背后,听雪落的声音。飘坠的枯叶很快被积雪掩盖,如同一粒微尘瞬间消失,随同我的记忆,一起沉沦。
似乎每一年的冬天都是这样度过,蜷缩在自己温暖的小屋,点一盏袅袅的灯,听着音乐,啜着热气腾腾的茶,读着喜欢的书,看着窗外滑过的风霜雨雪,一年一年,周而复始。我愿就这样栖息在自己的城堡中,静静地看岁月年华,如水流逝。不知岁月的痕迹,是否已挂上了我的脸,是否已刻在了我的心头。我知道终有一天,我的眼睛不再如雪花般清澈。多年后的一场大雪,是否会记取当年那个雪幕后的女子,曾经的过往,如雪的心事。
抬眼望路上的行人,个个脚步匆匆。冬至还未到,此刻的寒冷尚不算刺骨,想必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路上,看那些将落未落的残叶飘摇欲坠,会感到稍许的凄凉,会顿觉家的温暖,会不由自主加快了脚步。又想起了那句古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想到这,便不由得想笑,不是笑别人,而是自己。终日坐在屋中胡思乱想,真实与虚幻已模糊得分辨不清,许多情景明明从未经历过,也永难实现,却又不可名状地熟悉与惊悸。仿若心中生出了翅膀,穿越时空,飘飘荡荡,替我飞过了一程又一程。原来想象也可以如此真实,也可以如此荒唐。
忽然想起多年前的一首老歌:把情感收藏起来,让回忆留下空白,忘了曾经拥有的过去,永远永远不再说爱……喜欢这些淳淳的老歌,只言片语便解尽所有的忧愁。当年飘渺的诺言,能实现的会有几句?不得而知,也无力证明。只是知道它再也带不来丝毫的兴奋或是晕眩,便如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美丽属于她只有一瞬,狂风吹散,繁华落幕,一切归于空无。
月色雪影摇窗而入,洒在窗畔桌前,洒上我的额头,沁润我的灵魂。指尖再度飞舞,倾诉她的寂寞。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只是这样的游戏规则无常,这样的梦,看得到彼岸,却无法泅渡。这场戏很精彩,该上演的时候上演,该落幕的时候落幕。这场游戏很无奈,从清晰到模糊,从春花到秋露。如风一缕,雪一幕,随意沉浮,不知方向如何,不知终点何处。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让我叹息不已,原来一切注定匆匆,穷我一生,也无法追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我爱竹子虚心向上、踏实前进的品质。虚心,是竹子的基本特征,“腹中空空”的竹子,总是不断地从外界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以供自己生长。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竹的成长过程是一条循序渐进式的轨迹,它每长高一截,都要留下一个印记,一节一节的生长,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暑尽寒来, 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 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我爱竹子朴素无华、不喜张扬的品德。竹不开花,它没有牡丹的富贵,也没有君子兰的艳丽,没有月季的引蝶浓香,也没有茉莉的诱人清香,尤其在姹紫嫣红的春天,更引不起人们的青睐,但是却没有人发现它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就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
我佩服竹子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和不受世俗凡尘侵蚀的气节。竹子那修颀的身躯,清高又不乏坚强战士挺拔威武的形象。特别是在冰封雪地的严冬,竹依旧挺拔向上,不低头、不弯腰、不变节,为此,人们把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
我是一个镇江路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古诗。古诗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短短的诗句中或描绘着优美的风景或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许多古诗都表达了中国人豪迈、高尚的情操。
我特别喜欢旅游,至今已经去过十七个省了。
站在庐山的三叠泉旁,我深深体会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气势。
站在长江三峡的船顶,我脑海中浮现那首早已学过的古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在塞罕坝大草原上骑过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广阔草原的美景让我至今难忘。
我去过江南水乡乌镇和西塘,细雨蒙蒙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江南独特的春景。
……
有许多古诗描绘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
例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春节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的是清明节感伤凄凉的心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指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的是重阳节思乡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中秋节的美好祝愿。
……
还有许多的古诗蕴含着人生哲理。
象“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就是让我们珍惜时间,如果小时候不努力,到老了再学就晚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的是慈母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只是描写一个清澈的池塘,但督促人们必须要有不断学习的态度。
。
还有许多许多,我无法一一列出。如今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学习外语是许多同龄人的必修课,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请不要忘记我们的母语,不要忘记我们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诗。琅琅上口、内涵丰富的古诗有一种不可阻挡的独特魅力,让我一直深深地喜爱它。
我相信这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春天,似乎一切变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
你看,那随风摆动的柳枝,“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美!那春雨下正在快乐成长的小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酷!那正在竞相开放的花儿,“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妙!你正在欣赏这一番美景时,或许会来一些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更像孩子一般淘气的毛毛细雨,“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奇!还有那轻轻的、凉丝丝的风,也和春雨登上了古运河畔这个舞台。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爽!春天,没有了孩子是不可以的,看,那些小朋友们在快活地奔跑着,想要捉住那只蝴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趣!再看那边,有几位还在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乐。
春天,似乎一切变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
你看,那随风摆动的柳枝,“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美!那春雨下正在快乐成长的小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酷!那正在竞相开放的花儿,“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妙!你正在欣赏这一番美景时,或许会来一些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更像孩子一般淘气的毛毛细雨,“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奇!还有那轻轻的、凉丝丝的风,也和春雨登上了古运河畔这个舞台。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爽!春天,没有了孩子是不可以的,看,那些小朋友们在快活地奔跑着,想要捉住那只蝴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趣!再看那边,有几位还在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乐。
摘抄一篇作文带有诗词的答:丁立梅的散文就喜欢引用诗词,如她的这篇《花向美人头上开》,下面是两段引用了诗词的段落摘抄:国人喜茉莉花,源远流长。
早在晋代,就有“倚枕斜簪茉莉花”的风尚。到了唐宋时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长安大街上,冷不丁的,就能撞到一个头簪茉莉花的女子,满身香气盈盈,漫天的暑热隐退到一旁。
“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元代诗人江奎对茉莉花也是青睐有加,他在《茉莉》一诗中夸赞道:“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
应是仙娥宴归去,醉来掉下玉簪头。”瞧瞧,小小的茉莉花,原是仙姑掉下的玉簪子啊,仙气浸染,岂是等闲。
清人王士禄也写过《茉莉》:“冰雪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琐窗隈。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
一觉梦回,花香环绕,恍惚得不知梦里梦外。四处找寻,最终在自个儿头上寻得,发间原是簪了几朵茉莉花的。
花衬美人美人衬花,还有比这更相宜的么!《花向美人头上开》原文:文/丁立梅炎夏里,买一盆茉莉花放家里,最是合宜。装它的盆子不必讲究,瓦盆子可以,泥盆子亦可以。
碧绿的枝叶,簇拥着莹白莹白的几粒花骨朵,小,小得如同米粒一般。却不容你忽略,它总是这朵开了,那朵又冒出来,源源不断,香气四溢。
仿佛那颗小小的心,是在香粉里打过滚的。当你从暑热里归家,打开家门,一股子的香,带着清凉甜蜜的气息,不由分说游向你,攀爬上你的唇、鼻子、眉头,直到,心。
满身的躁热,就那样渐渐退去。你安静下来,与一盆茉莉花相望,日子里,有了缠绵不绝的意思。
年迈的婆婆给茉莉花浇水,欢喜地问:“这什么花呀,这么小,却这么香。”你告诉她:“这是茉莉花啊。”
她跟着重复:“哦,是茉莉呀。”眼光疼爱地落在花上面。
第二天,她必又要问:“这什么花呀,这么小,却这么香。”年老的人,记性不好了,在一盆花上纠缠。
你愿意她如此纠缠着,愿意十次百次地回答她:“这是茉莉花啊。”缘分,把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聚拢到一个屋檐下,一日一日地,成了不舍。
这是亲情,是茉莉花一样芬芳的情分。国人喜茉莉花,源远流长。
早在晋代,就有“倚枕斜簪茉莉花”的风尚。到了唐宋时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长安大街上,冷不丁的,就能撞到一个头簪茉莉花的女子,满身香气盈盈,漫天的暑热隐退到一旁。
“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元代诗人江奎对茉莉花也是青睐有加,他在《茉莉》一诗中夸赞道:“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
应是仙娥宴归去,醉来掉下玉簪头。”瞧瞧,小小的茉莉花,原是仙姑掉下的玉簪子啊,仙气浸染,岂是等闲。
到了明代,人们不单单争相种植茉莉花,还把它编了小调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草香也香不过它。”从南京唱响的这曲《鲜花调》,六百多年后,成了闻名遐迩的江南民歌《茉莉花》。
清人王士禄也写过《茉莉》:“冰雪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琐窗隈。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
一觉梦回,花香环绕,恍惚得不知梦里梦外。四处找寻,最终在自个儿头上寻得,发间原是簪了几朵茉莉花的。
花衬美人美人衬花,还有比这更相宜的么!梅雨过后,小城的路边,卖茉莉花的渐渐多起来,夹杂在一些蓊郁的植物里,一点一点的白,像飘落的雪花。有小女孩牵了妈妈的手,蹲过去细看,问:“妈妈,这什么花呀?”妈妈答:“这是茉莉花呀。”
小女孩伸了鼻子去闻,忽然惊喜地叫起来:“妈妈,好香啊,它的味道,像茉莉花茶。”哑然失笑,心里荡过花香般的感动。
这应是最最恰当的比喻了,它香得很像它自己。唯其如此,才让世世代代的人,矢志不渝地喜欢着。
1、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于写有些远大的目标,并且一直为之奋斗)
2、春来草自青(写顽强的生命力,遇到困难不退缩)
3、也无风雨也无晴(淡泊的心境)
4、花满渚,酒满瓯(后句是万顷波中得自由)
5、独领残兵千骑归(我很喜欢这句,总想到一个场景:浴血沙场,终得残胜,在如血的夕阳中,将军领着残兵从远处缓缓走来,影子拉得长长的.虽然他们都很疲惫,但仍一个个挺直了身板,因为他们的生命是袍泽的付出换来的!因为他们是胜利者!)
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7、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8、赏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
诗歌在我心中
从小时候起,我便在“呀呀”声中朗读着古诗,虽然不怎么明白意思,但却丝毫不减少那是我对诗歌的热爱与向往,于是,一首首的古诗就装进了我的小脑瓜:“鹅鹅鹅·····”“一去二三里·····”“床前明月光······”。 可是我虽然学到了不少的古诗,会背也会默写。但我对大多数的诗还是不大明白。有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为什么鹅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又为什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什么“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又为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的小脑瓜里对古诗有着无数的问号???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后来,在老师的殷勤教导下,还有爸爸妈妈的解释下,我也对诗歌也算是“略懂略懂”,他们告诉我跟诗有关的知识和故事,我一步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比如那次,正在看电视的妈妈就大声叫我“宝贝,快来看鹅啊!”我跑来一看,哦,鹅原来就是这样的,长长地脖子,白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首诗的意思了。还有我在电视上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里辛苦劳动,妈妈说一年才能收获一次麦子,我才真正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这样我明白了很多诗的意思。我虽说不是儒家的大文豪,但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无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惆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还是稍有感触的。 每当在学习诗歌时,那诗人用那为数不多的字创造出的意境总让我遐想不已,在冥冥之中与诗人同喜、同忧、同悲。并且迸发着一种从心底发出的创作欲望。所以从那时起,我已经明白,诗歌在我心中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
·······························
我爱古诗
从我明白怎么理解古诗的意思开始,我就爱上古诗啦 看着“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着“两个黄鹂鸣翠柳”,想着“清明时节雨纷纷”,我手捧一本《古代优秀诗文选》,一边摇头晃脑地吟诵,一边喝着冒着热气的绿茶,觉得更有味道了了。 也许是遗传的缘故,我从小便受了妈妈的熏陶,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读《古代优秀诗文选》,喜欢那种跟着诗人的心情跌宕起伏的感觉,从里面,我总可以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从《七步诗》到《长歌行》,从《江雪》到《咏梅》,这些包含这许多哲理,许多典故的诗文,我都能体会到许多许多的乐趣…… 记得有一次,我们学习了 唐朝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个周末的星期天,我就独自去公园里观察下柳树,看看和诗里写的是不是一样。在公园里找来找去,树倒不少,可那棵是柳树呢?我像没头苍蝇一样乱走乱看,可还是不懂,这棵像那棵也像。最后,我鼓起勇气问也戴眼镜的老爷爷,他指着不远处的一排树树说:“小朋友,那就是柳树”我跑过去一看,哇,原来就是它,细细尖尖的叶子,颜色翠绿翠绿的,一条条从高处垂下,随风飘拂,真的和诗里的一模一样。 我终于明白了,我们不能死读书,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去接触社会和自然,不会获得真正知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从一个呀呀学语的小孩变成了一个5年级的学生,由于从小爱看古诗文,写作上也提高了不少。漫游在古诗问选的天空下,我就是最快乐的那片云!因为,我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