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秀 鸟语花香 春光明媚
山光水色 柳暗花名 绿树成阴
湖光山色 江山如画 明月清风
【水木清华】
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语本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水秀山明】
形容山水清丽,风景优美。
【山川米聚】
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语本《后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於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姹紫嫣红】
姹:美丽;嫣:美好。指各种色彩艳丽的花。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清·禇人获《隋唐演义》六十九回:「见垂柳拖丝,拂境清幽;~,迎风弄鸟,别有一种赏心之境。」
【白草黄云】
形容秋季时边塞的荒凉景象。唐·权德舆《赠老将》诗:「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急觅是人,不知何往,惟独立沙碛中,~,四边无际。」
【白白朱朱】
形容各色花木。唐·韩愈《感春三首》诗:「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宋·杨万里《又和风雨二首》:「风风雨雨又春穷,~已眼空。」
【白虹贯日】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世间将有不平凡之事发生。依现在的气象学说,此非虹而是晕,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太子畏之。」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且休说~,青龙藏池。」
【白浪掀天】
形容风大浪高。唐·白居易《风雨晚泊》诗:「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百花齐放】
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风神各异之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界景象繁荣。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又参见「百家争鸣」
【百卉千葩】
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明·无名氏《紫微宫》第二折:「仲冬佳节景堪褒,百卉千葩逞艳妖。」又参见「百花齐放」。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亭依三塔占清幽,松竹环除翠欲流。——张孝祥描写古代三塔荡景观,大致在今强埠河口之间。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张孝祥描写古代三塔荡景观。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煞人。——李白作于古溧阳酒楼,在今旧县村上。
瓦屋如云春作花, 华日绛气属青蛇。——汤显祖描写瓦屋山青龙洞,在竹箦镇北部。
碧流环雉堞,小景对壶天。——马世俊描写沧屿园。在今荷花新村一带,非今沧屿园。
青山十里尽楼台,万竹山房双径开。——马一龙游茭山。茭山在城西狄家园东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为《诗》或《诗三百》,后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它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三百一十一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份,《风》是周各诸侯国与地方的歌谣;《雅》多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颂》是专门用于祭祀宗庙、祈祷赞颂神明 的乐歌。《诗经》全面展示出周人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貌,注重修身的君子之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观以及温柔敦厚的人文品格。
赋《诗》言志。志在于 表达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而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
《诗经》从多方位、多角度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它包括天文地理、政 治经济、祭祀典礼、祈祷祝愿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其基本句式是四言,兼有杂言,在语言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来状物、拟 声、穷貌,既有声韵上的美感,又描绘出生动的形象,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透过诗的自然朴实、言简意赅的言语,人们可以体悟到把《诗经》思想统摄起来的主 导与核心话题是道德。修德配命,追随大道。
《诗经》强调修德配命,怎样修德?即依靠主体自我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境界的升华,以达到“配命”的 价值目标,即与天的意志、命令相配合,此与《尚书》“以德配天”的思想相一致。《周颂》、《大雅》中描写了周朝先祖后稷、公刘、古公亶父、王季、文王等圣 君不断努力进德修业,敬事上帝,“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天命之所以降福于他们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德”。
周 文王修己爱民,其德正而不违,与天相配,四方的国家都来归附,“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周武王秉承父志,为政以 德,和洽天下四方之国,“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周公旦“效法天道”制礼作乐,用以规范和涵养人的道德和行为;周成王弘扬善德,受人 爱戴,“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周人认为,上帝威明地监察天下,掌控四方,“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 民之莫”,周人要求。
岭南大雪 年代:【宋】 作者:【区仕衡】 海冻珊瑚万里沙,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谁问袁安处士家 春日岭南 年代:【宋】 作者:【孙正平】 窗前修竹霭如云,巧语春禽只听闻。睡起蒲团趺坐稳,惟将茗椀对炉薰。
客居岭南 年代:【宋】 作者:【张子龙】 天风吹白波,归客欲如何。炎国逢花早,春船载雨过。
畏蛇焚瘿木,防蛊种衰荷。洞口商人妇,时时送夜歌。
庚午腊中苦寒不雪不雪岭南之常而苦寒为希有 年代:【宋】 作者:【郑刚中】 檐风动修竹,终夜玉相戛。晓望山头松,孤瘦冻欲折。
欣然发茅亭,准拟看飞雪。待之既逾时,脚硬冷如铁。
青山全不老,暮雨空凄绝。岂非地气偏,湿浊旧不泄。
剪水下云来,祗向虚空歇。今年腊中寒,万口称凛冽。
此是雪先声,荡洗岭南热。蜒叟且莫惊,造化无差别。
会须烟瘴林,都有琪花结。草色润如酥,看取焦枯活。
岭南鞭春 年代:【宋】 作者:【范端臣】 一辞湖上月,三见岭南春。怪鸟呼如鬼,痴猿立似人。
蛮商通海舶,渔户杂江滨。尚有鞭牛扑,纷拿起路尘。
岭南道中 年代:【唐】 作者:【曹松】 百花成实未成归,未必归心与志违。但有。
岭南大雪 年代:【宋】 作者:【区仕衡】 海冻珊瑚万里沙,炎方六出尽成花。洛阳纵有行春令,谁问袁安处士家 春日岭南 年代:【宋】 作者:【孙正平】 窗前修竹霭如云,巧语春禽只听闻。
睡起蒲团趺坐稳,惟将茗椀对炉薰。 客居岭南 年代:【宋】 作者:【张子龙】 天风吹白波,归客欲如何。
炎国逢花早,春船载雨过。畏蛇焚瘿木,防蛊种衰荷。
洞口商人妇,时时送夜歌。庚午腊中苦寒不雪不雪岭南之常而苦寒为希有 年代:【宋】 作者:【郑刚中】 檐风动修竹,终夜玉相戛。
晓望山头松,孤瘦冻欲折。欣然发茅亭,准拟看飞雪。
待之既逾时,脚硬冷如铁。青山全不老,暮雨空凄绝。
岂非地气偏,湿浊旧不泄。剪水下云来,祗向虚空歇。
今年腊中寒,万口称凛冽。此是雪先声,荡洗岭南热。
蜒叟且莫惊,造化无差别。会须烟瘴林,都有琪花结。
草色润如酥,看取焦枯活。岭南鞭春 年代:【宋】 作者:【范端臣】 一辞湖上月,三见岭南春。
怪鸟呼如鬼,痴猿立似人。蛮商通海舶,渔户杂江滨。
尚有鞭牛扑,纷拿起路尘。 岭南道中 年代:【唐】 作者:【曹松】 百花成实未成归,未必归心与志违。
但有壶觞资逸咏,尽交风景入清机。半川阴雾藏高木,一道晴霓杂落晖。
游子马前芳草合,鹧鸪啼歇又南飞。岭南荔枝不可寄远龙眼新熟辄以五日颗奉晦叔 年代:【宋】 作者:【张栻】 荔子如今尚典刑,秋林圆实著嘉名。
虽无赪玉南风面,却耐筠笼千里行。谪岭南道中作 年代:【唐】 作者:【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送人游岭南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岭南江行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送周愿判官归岭南 年代:【唐】 作者:【姚系】 早蝉望秋鸣,夜琴怨离声。
眇然多异感,值子江山行。由来重义人,感激事纵横。
往复念遐阻,淹留慕平生。晨奔九衢饯,暮始万里程。
山驿风月榭,海门烟霞城。易绡泉源近,拾翠沙溆明。
兰蕙一为赠,贫交空复情。 当然最出名的句子还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的原句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