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观刈麦》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晚晴》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游赤石进帆海》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喜晴》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忸村》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三月晦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夏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一) 诗歌中以静衬动、声色相间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其中“动”,“静”,“声”,“色”略作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
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三)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词原文: 题临安邸 南宋诗人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1、题:数 2、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3、邸(dǐ):官府,官邸,旅店、客栈。 4、休:暂停、停止、罢休。
5、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6、熏:吹。
7、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8、直:简直。
9、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诗词译文: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漫舞日夜不歇。
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题临安邸》表现了当时的社会。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句鉴赏: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慢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用“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又何时能开始?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既能理解为一般游客,也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这首诗针对南宋黑暗的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诗词原文: 游 园 不 值 (南宋)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注释译文: 【注释】 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2。
应:应该。 3 值:遇。
3。怜:怜惜,爱惜。
4。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
底的锯齿,可以防滑。)本文指木底鞋踩在地上,留下的印子。
5。苍苔:生长在阴暗潮湿地方的苔藓植物 6。
小扣 : 轻轻地敲。 7。
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柴门。 【解读】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
主人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故意不开门。
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只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今译】 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满园”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园春色)既为己所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
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 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
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表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
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 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
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
"从此春秋两不沾,风月不相关"的大致意思是从此以后归隐山林,不问世事。
“春秋两不沾”指阴阳师退隐的地方,幽静安闲。是个常年飘散着樱花、水面如镜的浪漫所在,是阴阳师弹琴、品茗、赏花,享受生活、私会情人的空间。
“风月”风月,意即清风明月,也指声色场所,风骚、风情。语出汉武 《李夫人赋》:徙倚云日,裴回风月。
唐《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扩展资料: 关于“归隐”的诗句有: 1、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宋代.陆游《思蜀》 译文:满头白发应该归隐山林,在青山出结庐而居。
2、扰扰平生成底事?镜湖归隐老黄冠。——宋代.陆游《题斋壁》 译文:人生中有纷纷扰扰的人和事,来来往往不停歇。
3、清溪深不测, 隐处唯孤云。——唐代.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译文:清溪的水深不可测,隐居的地方只见一片白云。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晋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豆,杂草茂盛豆苗稀少。
5、结屋水云村,车尘不及门。——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春秋两不沾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风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