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瞧你虎头虎脑,就知道你是一位多么聪明、机灵的孩子。可你有时就显得 那样的不“聪明”了。放假回来检查作业时,同学们纷纷交出一份份端正的作业,你却交出字迹潦草的作业,令老师多么失望啊,令老师多么着急啊。如果只贪玩不学习,难道知识会自己飞到你的脑子里吗?在此,老师赠你一句话: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请你好好想一想,今后该怎么做?
2.“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不要计较老师总批评你,其实那是老师喜欢你。学习,既是学知识,又是学做人的过程,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一路上会经历很多成功与失败,更会经历很多诱惑,你的父母非常关注你的学习与身心发展,在他们的配合下,你已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希望你能牢记“每天四问”,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追求成功,追求完美,是你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自信,快乐总挂在你的脸上,永不服输的品质令人敬佩, 平时能为集体、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和家人一样对你寄予很高的期望,因为我确信,你聪明和睿智,将来一定能造就一番事业。现在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4.“节气如竹,品性如莲。”你是一个非常文静、礼貌、懂事的女孩,对待班级工作总是默默无闻、一丝不苟,对待他人总是坦率与友好。从中我发现你是个做事细心且非常内秀的孩子。学习不是件容易事,你仍然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愿你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继续努力,我始终会做你的支持者、为你加油,为你鼓劲!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论于何时何地,遇到老师时,你总是亲昵地叫一声:“老师,您好!”。无论于何种劳动场合,你的身影总是忙忙碌碌。你的彬彬有礼,心灵手巧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学习专心些、勤奋些、细心些,不懂就问。你的成绩会赶上来的。老师、家长、同学都在关心你、支持你!等你的好消息噢!
6.“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你是一颗优质的种子,正发芽抽穗,茁壮成长,等待你的将是金秋的丰收。可千万不要以为丰收在望就可懈怠,学无止境,山外有山。我们永远不能学得最好,但可以学得更好,比别人好,比昨天的自己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共同珍惜一同走过的朝朝暮暮,留一份期待,滋润我们重逢的欣喜。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和工作都非常出色的你,南宋诗人陆游的
班主任老师都在忙碌着,给学生填写放假通知单。其中一项是教师评语。我看了几位教师给孩子写的评语,觉得心中有话。“你期末考试成绩优异,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希望你继续努力。”“你平时默默无闻,你的考试成绩也和你一样默默无闻。”“你把心思都用在了淘气上,所以考试成绩一落千丈。”教师给学生写评语的依据就是期末考试成绩表。考试成绩高的,可以一美遮三丑,而成绩差的,好像就是一无是处。在老师的评语中,总离不开成绩这两个字。
填写教师评语,这体现出教师的工作态度,也表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班主任应该认真的对待这件事。费一番心思,遣词造句,给每一位学生选择最合适的评语,充分考虑到教师评语对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因为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语,他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家长也很在乎老师的评议,他想通过老师评语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了解孩子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有些老师只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客观、公正、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其实,学习好的同学并不是所有方面表现都好,成绩差的学生也不是没有任何值得赞扬的地方。而我们的老师,往往是一叶遮目不见泰山,看不到学困生孩子的努力和付出,看不到他们的品行、劳动、艺术等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孩子的自信。试想,学生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评语,只是数落自己的不是,而对自己的努力付出熟视无睹,对自己的进步和提高视而不见,这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当家长看到孩子的评语,孩子被批判的体无完肤,家长会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当家长不慎恼怒,恨自己孩子不争气,开始拳脚相加对付孩子时,孩子是怎样的感受?他怎么能喜欢自己的老师,怎么会喜欢自己的学校,怎么能热爱自己的学习?孩子的价值得不到承认,孩子的存在得不到尊重,他的兴趣,他的习惯怎样培养呢?为了寻找自己的价值,他不上网才怪呢。难怪我们的孩子厌学,难怪我们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因为深陷其中,才能忘却生活的苦衷,过关闯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评价,应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让学生和家长在字里行间体会到教师的浓浓的爱意;评价,应考虑一下学生的感受,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看到努力的希望;评价已具有指导性,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让孩子心里亮堂。对于学生的一些缺点,要做含蓄的暗示,委婉的提醒,让孩子感受到这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切不可借此揭孩子的伤疤,激怒孩子。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 月 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赏析 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 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 「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 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说简单点就是依依不舍的心情 3.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 “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