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四首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李白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尤具新意。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而连起来就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
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 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咏秋。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1、子夜吴歌 李白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2、翻译
春歌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夏歌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秋歌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冬歌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3、赏析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1、子夜吴歌 李白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2、翻译 春歌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
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夏歌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秋歌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
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冬歌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3、赏析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子夜吴歌(春歌)① 李白 秦地罗敷女②,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③,红妆白日鲜④. 蚕饥妾欲去⑤,五马莫留连⑥. 【注释】 ①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起于吴地,故又名《子夜吴歌》. ②“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罗敷女,古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③素:白色. ④“红妆”句: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⑤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⑥“五马”句:贵人莫要在此留连.五马,《汉官仪》:“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子夜四时歌四首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⒅。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1]
作品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2]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2]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璘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3
子夜吴歌四首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李白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尤具新意。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而连起来就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
子夜吴歌·秋歌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