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赤壁赋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渑池怀旧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苍舒醉墨堂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7.题金山寺 18.题西林壁 19.望海楼晚景 20.雪后北台书壁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24.赠刘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4.洞仙歌(冰肌玉骨) 35.洞仙歌(江南腊尽) 36.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37.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38.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39.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40.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41.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42.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43.浣溪沙(寓意) 44.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45.减字木兰花(春月) 46.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47.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8.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49.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50.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5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52.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53.满江红(江汉西来) 54.满江红(清颍东流) 55.满庭芳(三十三年) 56.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57.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8.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59.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60.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61.南乡子(送述古) 62.念奴娇(赤壁怀古) 63.沁园春(孤馆灯青) 64.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65.阮郎归(初夏) 66.少年游(去年相送) 67.哨遍(为米折腰) 68.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6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0.记承天寺夜游
如图:
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赏析: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
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
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并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有关唐代绘画的题诗,范围既广,数量又多,涉及人物、山水、花鸟等各个画种、诸多唐代名家.唐代名画《虢国夫人夜游图》便是其中之一.因该画原作现已失传,所以他写的同名题画诗就成为至今关于此画的最全面最可信的记载了.诗中写道:“佳人自鞚玉花騘,翩如惊燕踏飞龙.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光明宫?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苏东坡全集》第十六卷)。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