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灞柳飞雪”吧。人们在 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
柳永《少年行》:“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
朱集义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韦应物《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1. 《东风第一枝·春雪》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漫疑碧瓦难留,信知暮寒犹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后盟遂妨上苑。熏炉重熨,便放漫春衫针线。怕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2. 《玉蝴蝶》晁冲之
目断江南千里,灞桥一望,烟水微茫。尽锁重门,人去暗度流光。雨轻轻,梨花院落,风淡淡、杨柳池塘。恨偏长。佩沈湘浦,云散高唐。清狂。重来一梦,手搓梅子,煮酒初尝。寂寞经春,小桥依旧燕飞忙。玉钩栏、凭多渐暖,金缕枕、别久犹香。最难忘。看花南陌,待月西厢。
3. 《灞桥待李将军》长孙无忌
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4. 《解连环》高观国
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初歇。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5. 《柳梢青》高观国
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斜带鸦啼,乱萦莺梦,愁丝如织。为怜张绪风流,正瘦损、宫腰褪碧。绽绾同心,留连不住,天涯行客
6. 《连理枝》贺铸
绣幌闲眠晓。处处闻啼鸟。枕上无情,斜风横雨,落花多少。想灞桥、春色老於人,恁江南梦杳。往事今何道。聊咏池塘草。怀县年来,萧萧壮发,可堪频照。赖醉乡、佳境许徜徉,惜归欤不早。
刚收集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三国 曹操《观沧海 》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南朝 谢灵运《过始宁墅》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 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镇 《离思》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唐 李商隐《锦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唐 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沧海有情珠为泪,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唐 钱起《送僧归日本》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唐 皮日休《咏蟹诗》,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宋 苏轼《前赤壁赋》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宋 潘阆《酒泉子》
魂来沧海鬼为雄,寂寞余花落旧红。---元 张翥
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明 张宁
风尘暗沧海,浮云满中州。---明 张居正
叠石遥连沧海色,华楼高接太清居。----明 颖哀
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明 张仲举
重关称第一,扼险倚雄边。地势长城接,天空沧海连。---康熙皇帝东巡山海关所写
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围沧海绿无边。 ---清代珐琅彩瓷
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瞿秋白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郭沫若《满江红》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周恩来
沧海桑田焦土变,名山秀野战云封.--朱德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④,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⑤,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⑥。
乘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
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
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东晋谢道蕴“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联而使得“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景。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就以折柳赠别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可见诗与灞桥雪的缘分很深。
古人有诗云:“春色东来渡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
还有一首歌曲,“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灞桥柳,灞桥柳,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1.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 《题情尽桥》
唐代:雍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4. 《折柳篇》
唐代:许景先
春色东来度渭桥,青门垂柳百千条。长杨西连建章路,
汉家林苑纷无数。萦花始遍合欢枝,游丝半罥相思树。
春楼初日照南隅,柔条垂绿扫金铺。宝钗新梳倭堕髻,
锦带交垂连理襦。自怜柳塞淹戎幕,银烛长啼愁梦著。
芳树朝催玉管新,春风夜染罗衣薄。城头杨柳已如丝,
今年花落去年时。折芳远寄相思曲,为惜容华难再持。
5. 《浪淘沙》
宋代:赵鼎
玉宇洗秋晴。凉月亭亭。梦回孤枕琐窗明。何处飞来三弄笛,风露凄清。
曾看玉纤横。苦爱新声。由来百虑为愁生。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
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
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
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
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
东晋谢道蕴“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联而使得“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景。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就以折柳赠别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可见诗与灞桥雪的缘分很深。
古人有诗云:“春色东来渡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 还有一首歌曲,“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
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
灞桥柳,灞桥柳,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有关蜉蝣的诗句如下:
1、西汉 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
2、北宋 苏轼《赤壁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
3、和尹景秀《过黄州步东坡韵感怀》
沧海蜉蝣非是梦,月宫仙府岂无郎。 东风十里黄州路,愿向先生借智囊。
4、《诗经 国风》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5、曼景《我似蜉蝣》
际遇无缘亦有缘,蜉蝣憾树限幽囹。 长江赴海魂飞雨,峰岫留云魄入冰。
蜉蝣是什么?
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但它在这短短的生命中,绽放了最绚烂的光彩。
折柳赠别始于汉朝,亦是我国流传甚久的送别习俗。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在都城长安东门外有座灞桥,灞河两岸柳树成行,被世人称之为灞桥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送别离长安东行的亲友故旧,多在灞桥停步告别。 这里的岸柳排排,柔丝荡荡,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谐音,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到了隋、唐时期,折柳赠别更为盛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记述这种习俗。隋朝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对折柳赠别之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灞桥不知送别了多少离别情,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