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内侍卫,专门负责守卫皇宫外城,内城由武装太监负责。
到了清朝,宫廷侍卫有 领侍卫府,由领侍卫内大臣统辖,八旗各一员,下有侍卫班领,一,二,三等侍卫,乾清门侍卫,蓝翎侍卫 (汉人),其最亲信者为御前侍卫,多以勋戚大臣子弟为之。其他如骁骑营,XX营只是在京的驻军。
侍卫 清制:选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为侍卫,分三等;又在其中特简若干为御前侍卫及乾清门侍卫,为最高级。御前大臣、御前行走及御前侍卫统归皇帝直接管理。
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一、二、三等侍卫统归御前大臣率领。大门侍卫、一、二、三等蓝翎侍卫则由领侍卫内大臣率领,不得入乾清门。
前锋营是皇帝宫廷的警卫机构。初设于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前锋营官兵都是从满洲、蒙古八旗中挑选出来,其职务是:一、守卫紫禁城。
紫禁城内,由镶黄、正黄、正白三旗轮流值班,由景运门值班之统领督率,紫禁城外围,由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五旗轮流值班;二、扈从。 凡皇帝外出,负责行在宿卫扈从。
派前锋参领侍卫4人,前锋校140人,距御营前后一、二里外,列帐十具以守卫;三、皇帝阅兵,充列前队。《光绪会典》卷87说:“大阅则为首队,介护军以列陈。
鹿角(官府衙门外布置的障碍物)开则前进,返则分前锋之半殿焉。” --------------------------- 御林军 南京皇城是朱元璋兴建的,皇城内多为政府机构和皇家御园。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立亲军都尉府,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专事对皇城的保卫。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造守卫金牌,或镀金铜牌,牌上有篆文"守卫"、"随驾"字样,存尚宝司,军士值班领取佩带,下值时交回。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锦衣卫,设南北镇抚十四司,其编制将军、力士、校尉,专门为皇帝护驾,并有巡查缉捕任务,是御林军 锦衣卫 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 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
合称厂卫。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
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
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
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东厂,官署名。
明成祖时期为清除建文帝余党和体察民情,一方面恢复和加强锦衣卫,一方面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提督但任。 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宦官干政之端。
西厂,官署名。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其权势超过东厂。
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一些朝官结党,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威势倾天下。 西厂特务侦缉各地,引起朝野反对,后被迫撤销。
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后刘瑾倒台被凌迟后又被撤销。 大内行厂,官署名。
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
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人们视宦官如虎狼。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