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的研究报告 关于古诗词名句的调查报告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怎样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一种应用文体。
它要求我们对特定对象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精准的归纳整理,科学的分析研究,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并形成一份汇报性材料。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可用“关于****的调查报告”这一样式。
(二)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要求精练概括,切入主题。
2.主体:必须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得出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结论。 3.结尾:小结全篇。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课本上的要求,我们就会知道:这次的古诗词名句的调查报告是要求我们对自己熟悉的,或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名句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份汇总性质的文章。 调查课本上的古诗词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水调歌头》,作者是宋代的苏轼。诗句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题西林壁》,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诗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不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呢?正因为我身在庐山当中,眼界十分狭窄,所见到的只能是局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
出自《绝句》,作者是宋代的一个名叫释志南的和尚。诗句的意思是:这如杏花一般的细雨飘洒在身上,衣服像是要湿却并不会湿;那跟杨柳一样的和煦春风扑面而来,怎么可能会让人产生寒意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自《渭城曲》,作者是唐代的王维。诗句的意思是:请你再喝下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一路西行,你将不会再遇上像我一样的好朋友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自《蝉》,作者是唐代的虞世南。
诗句的意思是:因为蝉站在高处,所以能把叫声传播得很远很远,并不是人们常说的,蝉是借助秋风把叫声远远传出去的。 找出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名句 在我们学过的、听过的、见过的古诗词名句中,你印象最深的有哪些?把它们找出来,说说这些诗句各出自哪首诗?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些诗句分别是什么意思? 如,有个同学找出了一些有关描写冬景的古诗词名句: 冬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诗句的意思是:这雪好大好猛啊!好像忽然吹来一夜春风,把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都催得盛开,争奇斗妍。
冬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出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是唐代的韩愈。
诗句的意思是: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秦岭。我的家在哪里?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蓝田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冬行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出自《观猎》,作者是唐代的王维。
诗句的意思是:猎物藏身的蒿草都枯萎了,猎鹰的眼睛显得特别锐敏;平原上的积雪已经化尽,猎马脚下少了沾带,奔驰起来便会更加轻快。 冬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出自《剑南诗稿》,作者是宋代的陆游。诗句的意思是: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读了上面的例子,你是不是也想将自己找到的古诗词名句进行分类,然后再按要求写出诗句的出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并整理出一份调查报告呢? 学写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古诗词中带有花鸟名句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课本上出现的只是一小部分。为了进一步体悟古诗词中带有花鸟的名句,我们可以采用上网查找、到图书馆翻阅资料等方法学习、研究古诗词名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查找与到图书馆翻阅相结合。 2、请教有关专家、老师或大哥哥、大姐姐,帮助自己查阅、整理。
三、调查人员 安徽南陵县籍山一小育才文学社胡玲玉、陈昕 四、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带“花”字的诗句 出自唐杜甫《春夜喜雨》,诗句的意思是: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似锦的世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出自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句的意思是:纷乱的花朵渐渐的迷离了我的眼睛,浅浅的青草刚刚可以埋没马蹄。 2、带鸟的诗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出自清 高鼎《村居》,诗句的意思是:绿草茂盛,黄莺飞舞,这正是二月早春时节,轻拂堤岸的杨柳,也沉醉在烟雾之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出自唐王维《鸟鸣涧》,诗句的意思是:明月高升,照亮了大地,惊动了山里的鸟儿,不时地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 五、小结。
通过归纳、整理,我们学习了一些带有花鸟的古诗词名句。我们知道,在这些诗句中,有对花鸟的喜爱与赞美,也有借花鸟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习作: 关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研究报告 安徽南陵县籍山一小育才文学社 叶彩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是这样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您看看这个可以吗?
秋日恋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题记(刘禹锡《秋词》)
秋,是一个凄凉的季节,树上的黄叶经风一吹便簌簌的落了下来,像断魂的金蝴蝶,围绕着飞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它融入春泥,化作玉露琼浆,护着树,护着春天萌发的希望。
秋天给人以凋零、苍凉、萧瑟的伤感,也给人以成熟、绚丽、深思。
秋,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田里的麦子张大了口,睁大了眼,等待着前来收获的农民。冬的贮藏、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终于迎来了金色的秋天,金色的收获。多少的血汗,多少的忙碌,都在这金色的海洋中淡泊着,消散着,最终化为乌有,只剩下眼前的美景。秋是出于对其他三季付出的汗水而做出的回报。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春之梦,夏之情,冬之忆,俱往矣。秋摆脱了春的幼稚,夏的狂热,冬的沉默,变得更加成熟,绚丽,绰约多姿。
秋月晴朗皎洁,不似春月朦胧,夏月淡雅,冬月惨淡;
秋雨放达飘逸,不似春雨缠绵,夏雨放肆,冬雨沉闷;
秋花灵秀脱俗,不似春花娇美,夏花高雅,冬花冷艳。
秋天是一个极其浪漫的季节,南飞雁将勾起你思绪万千。
我爱秋,爱秋的凄美,爱秋的真实,爱秋的浪漫。
秋天是一个极其现实的季节,以它肃杀的秋色来容纳万物的飘零。凄凉,成熟,无半点遮掩。
我爱秋,爱秋的绚丽多姿和肃穆庄严。秋,似朦胧而是清明,充满了浪漫的味道。
您看看这个可以吗?
秋日恋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题记(刘禹锡《秋词》)
秋,是一个凄凉的季节,树上的黄叶经风一吹便簌簌的落了下来,像断魂的金蝴蝶,围绕着飞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它融入春泥,化作玉露琼浆,护着树,护着春天萌发的希望。
秋天给人以凋零、苍凉、萧瑟的伤感,也给人以成熟、绚丽、深思。
秋,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田里的麦子张大了口,睁大了眼,等待着前来收获的农民。冬的贮藏、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终于迎来了金色的秋天,金色的收获。多少的血汗,多少的忙碌,都在这金色的海洋中淡泊着,消散着,最终化为乌有,只剩下眼前的美景。秋是出于对其他三季付出的汗水而做出的回报。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春之梦,夏之情,冬之忆,俱往矣。秋摆脱了春的幼稚,夏的狂热,冬的沉默,变得更加成熟,绚丽,绰约多姿。
秋月晴朗皎洁,不似春月朦胧,夏月淡雅,冬月惨淡;
秋雨放达飘逸,不似春雨缠绵,夏雨放肆,冬雨沉闷;
秋花灵秀脱俗,不似春花娇美,夏花高雅,冬花冷艳。
秋天是一个极其浪漫的季节,南飞雁将勾起你思绪万千。
我爱秋,爱秋的凄美,爱秋的真实,爱秋的浪漫。
秋天是一个极其现实的季节,以它肃杀的秋色来容纳万物的飘零。凄凉,成熟,无半点遮掩。
我爱秋,爱秋的绚丽多姿和肃穆庄严。秋,似朦胧而是清明,充满了浪漫的味道。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相信同学们一定很耳熟吧!没错,这就是唐朝诗人王安石的<<;梅花>>。
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句诗。它的全文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让我来向大家解释一下它的意思:在墙角有几枝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只有它独自开放。从远处看非常像雪,但却不是雪。因为它散发着清香。相信当时梅花给王安石的映象一定是美丽而坚强的。在寒风中让他深有感触。这首诗体现出梅花坚定的品质。同样,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梅花一样,体现出坚定的毅力。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去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全诗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是说:“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其他的意思是: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做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被广为流传。现在人们常常用来表达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范文, 供参考: 【我的调查报告】 原来我们家小区门口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每天成群结队的鱼儿在那里嬉戏跳舞,清清的河水,欢快的鱼儿,我们陶醉其中. 但是,最近我却发现小河没有那么清澈了,还有很多小鱼都死了,河里有好多垃圾,我有些怀疑,因此,对小河的污染进行了调查. 调查 我观察了周围的环境,植物生长得很茂密,我排除了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可水中的死鱼非常多,垃圾也不少.这样,就只能是人为造成的. 分析 1小河附近有一道公路,那里每天都有很多车辆通过. 2附近还有很多商贩在卖小吃. 3还有许多饭馆,小吃店和果汁店. 4我们看到了两个污水排放管道. 结论 1有很多人往小河里扔垃圾,吐痰,小鱼吃后,导致食物中毒而死亡. 2由于有污水排放到河里,有的鱼是直接喝了污水被毒死. 这些信息告诉我,小河污染都是人为造成的,看着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了臭水沟,难道我们没有责任吗? 建议 河道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拉起手来,不要为了个人方便而污染小河,我们应该自觉做到保护我们的小河,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每好与和谐.。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
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
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为当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唐、宋两朝,文人学士登鹳雀楼欣赏美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
千百年来,鹳雀楼一直是供游人登高远望山河,放歌抒发情怀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激励着炎黄子孙的振兴之志。鹳雀楼经历了唐、宋两朝,可惜被元初(公元1272年)的一场战火烧毁了,后来又由于黄河泛滥,淹没了遗址,使数百年来无数观光的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鹳雀楼已于1999年开始重建,2001年落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