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参考资料:.cn/schoolweb/gtzxxx/banji/3.2/gushi/gushi/youziyin.htm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 黄景仁《别老母》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 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霜陨芦花泪湿衣 —— 舆恭《思母》
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 —— 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 —— 王建《古从军》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 李白《豫章行》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 蒋士铨《岁暮到家》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 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 蒋士铨《岁暮到家》
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 —— 徐熙《劝孝歌》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 王建《短歌行》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 黄景仁《别老母》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杜甫《石壕吏》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 李商隐《瑶池》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 王安石《十五》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 王冕《墨萱图·其一》
1、母子情诗句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2、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3、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劝孝歌》4、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5、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6、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7、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8、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9、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10、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锦》1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1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13、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14、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15、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慈乌夜啼》 白居易关于“母子情”的千古名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自中唐孟郊的《游子吟》。1、《游子吟》的原文: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游子吟》的赏析: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19328.aspx。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⑷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⑴吟:吟诵。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本诗中指孟郊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⑸归:回来,回家。
⑹言:说 ⑺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⑻三春晖: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作品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诗作鉴赏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