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青岛崂山》
王心鉴
崂山寻仙人,幽境隐全真。
岭翠逾白鹤,峰奇生紫云。
明霞澄天地,潮音悦昆仑。
海上有青岛,心中无红尘。
2、《和尹懋登南楼》
年代: 唐 作者: 张均
客来已两春,更瞻韶光早。花鸟既环合,江山复骈抱。
楼形写北潭,堞势凌青岛。白云谢归雁,驰怀洛阳道。
3、《送令狐绹相公》
年代: 唐 作者: 贾岛
梁园趋戟节,海草几枯春。风水难遭便,差池未振鳞。
姓名犹语及,门馆阻何因。苦拟修文卷,重擎献匠人。
吟看青岛处,朝退赤墀晨。根爱杉栽活,枝怜雪霰新。
缀篇嗟调逸,不和揣才贫。早晚还霖雨,滂沱洗月轮。
揠苗方灭裂,成器待陶钧。困坂思回顾,迷邦辄问津。
数行望外札,绝句握中珍。是日荣游汴,当时怯往陈。
鸿舂乖汉爵,桢病卧漳滨。岳整五千仞,云惟一片身。
故山离未死,秋水宿经旬。下第能无恧,高科恐有神。
罢耕田料废,省钓岸应榛。慷慨知音在,谁能泪堕巾。
4、堞势凌青岛(唐·张均·《和尹懋登南楼》)
5、城西青岛寺(唐·喻凫·《寄刘录事》)
6、吟看青岛处(唐·贾岛·《送令狐绹相公》)
7、纵目怀青岛(唐·郑谷·《驻跸华下同年司封员外从翁许共游西溪久违前》)
8、密树悬青岛(元·王冕·《山中杂兴 十八》)
9、(谓刘潜楼居青岛为作状志及哀辞) (近代·陈三立·《哭胡瘦唐侍御》)
10、纵目怀青岛(宋·释绍嵩·《野眺有感》)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咏崂山的诗歌多如繁星,这些诗歌中影响力最大的可能是李白的这首《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了。在朝堂受挫的李白,寄情于山水之间,一生游遍名山大川,但是将游山、观海与寻仙三者结合为一体者,想必唯有崂山。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百度[引用时间2018-1-16]
游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
浮山湾畔有船帆,
南北三轴见奇观,
燕岛东南秋潮涌,
奥运文海纳百川。
青岛 帆的故乡
赞美青岛,优美的音乐
古老的渔火把激情的港湾点亮
昨夜的波涛托起新一轮太阳
借风的翅膀,架白云出航
这就是我的青岛,
这就是帆的故乡
青岛,帆的故乡
红瓦唱音符,绿树奏乐章
青岛,帆的故乡
山海间飞扬起辉煌与向往
金色的沙滩涌动银色的畅想
五彩的风帆鼓满智慧的力量
看乘风破浪,听兰色交响
这就是我的青岛,
这就是帆的故乡
青岛,帆的故乡
大海已敞开宽阔的胸膛
青岛,帆的故乡
未来正升起灿烂的希望
青岛,帆的故乡
大海已敞开宽阔的胸膛
青岛,帆的故乡
未来正升起灿烂的希望
1、《浣溪纱·青岛野望》清代:叶恭绰
散虑寻幽意不违。眼中岩壑各依依。灵风梦雨几时归。
海色浮襟增莽宕,晨光袭幕尽熹微。凭高谁念昔游非。
白话释义:
散虑不久幽意不违背。眼看岩壑各依依。灵风梦雨什么时候回来。海色浮衣襟增加王莽宕,晨光袭击幕全部微光。凭高谁考虑过去游览不是。
2、《风入松·年来好漫游,赋此答问者,时在青岛》清代:叶恭绰
人间歧路足千盘。心远地常宽。玄都绛阙凭弹指,无人处、驾鹤骖鸾。
清梦朝飞九水,吟怀暮落千山。
频年。新制远游冠。楚怨不须弹。烟云供养随行脚,空回首、急浪奔湍。
解语花应含笑,无言石已成顽。
白话释义:
人之间分歧不足一千盘。心远地常常宽恕。玄都绛阙凭手指弹,没有人的地方、驾鹤骖鸾。清梦朝飞九水,吟怀暮落千山。几年。新制速游冠。楚国怨恨不需要弹。烟云供养随行脚,空回头、急浪奔腾的急流。解语花应含笑,不要说石已成愚蠢。
3、《概览大连兼怀青岛》清代:吴妍因
偕游迄未忘蓬岛,独往今还访大连。碧海青山如旧识,朱颜绿鬓想当年。
不妨布局棋差逊,且喜兼城璧亦全。一样明珠光焕发,丰饶后倘胜于前。
白话释义:
一起游一直没有忘记蓬岛,一个人去现在还访问大连。碧海青山依旧认识,红颜绿鬓回想当年。不妨布局棋差谦逊,而且喜欢兼城壁也全。一个样式明珠光焕发,丰富后如果比前。
4、《满江红·青岛》清代:俞陛云
一角青峰,敌三面、洪波环绕。尽年年、鼍鸣蛟舞,潮吞浪扫。
碣石南来湾势转,扶桑东指帆痕小。问登封、七十二君多,谁临眺。
兵气靖,夷歌闹。灯火夕,亭台晓。访元明残石,华楼遗庙。
山色迥凝松翠秀,春风浓展樱花笑。向鱼鳞、峡畔认题名,吾曾到。
白话释义:
一角青翠的山峰,敌人三面、洪水波环绕。尽年年、鼍呜蛟舞,潮水吞浪扫。碣石南方来湾形势转,扶桑东指帆痕小。问登封、七十二君多,谁旅游。兵气靖,夷歌闹。灯火黄昏,亭台晓。访问元明残石,华楼给庙。山色迥凝松翠秀,春季风浓展樱花笑。去鱼鳞、峡畔认题名,我曾到。
5、《舟过青岛访潜楼四首 其二》清代:陈曾寿
清晨闻咿唔,花木静书斋。二子出揖我,循墙谨趋陪。
温温子弟色,真疑麟凤来。先生伟衣冠,恐是石徂徕。
神州化相柳,童丱为枭豺。种子傥不绝,会挽狂澜回。
白话释义:
清晨听到咿见到,花木静书房。两个儿子出来面对我,沿墙谨慎去陪。温和子弟颜色,真怀疑麟凤来。先生伟大文明,恐怕这石徂徕。神州化相柳,幼年为被豺狼。种子如果不断,会挽狂波回。
常常在电视上看到青岛是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这次暑假,我和青岛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接触。
青岛的美丽,美在其海。我光着脚丫走在细细的沙滩上,欣赏着那无边无际、蔚蓝色的大海。
隐隐约约听到远处几声海鸥的鸣叫,平静的海水懒洋洋的把水草和一些美丽的贝壳冲上岸来。海滩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有的在阳光下玩沙滩浴,有的在海水里游泳,打水仗,还有的在海边挖沙堡,冲洗脚。
我也忍不住地在海滩上采了许多五光十色的贝壳,海水不断的拍打着我的小脚丫,舒服极了。一个浪花打了过来,在海滩上留下的那一串串脚印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青岛的美丽不仅在其海,而且在其山。
这里有道教发祥地之一的崂山。它被海水环绕着,群山起伏,青山绿水,远看山峰像被一层薄纱披盖着,犹如仙境一般。
青岛的美丽,还在其环境。这里的环境幽雅、街道干净,空气十分清鲜,花草树木极多。
青岛真是个让我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美丽的海滨城市。
1、堞势凌青岛
唐
张均
《和尹懋登南楼》
2、城西青岛寺
唐
喻凫
《寄刘录事》
3、吟看青岛处
唐
贾岛
《送令狐绹相公》
4、纵目怀青岛
唐
郑谷
《驻跸华下同年司封员外从翁许共游西溪久违前》
5、密树悬青岛
元
王冕
《山中杂兴 十八》
6、(谓刘潜楼居青岛为作状志及哀辞)
近代
陈三立
《哭胡瘦唐侍御》
7、(康更生翁自青岛还湖居与同游)表忠观更访碑留
近代
陈三立
《次和答蒿叟三首》
8、纵目怀青岛
宋
释绍嵩
《野眺有感》
《和尹懋登南楼》
年代: 唐 作者: 张均
客来已两春,更瞻韶光早。花鸟既环合,江山复骈抱。
楼形写北潭,堞势凌青岛。白云谢归雁,驰怀洛阳道。
《送令狐绹相公》
年代: 唐 作者: 贾岛
梁园趋戟节,海草几枯春。风水难遭便,差池未振鳞。
姓名犹语及,门馆阻何因。苦拟修文卷,重擎献匠人。
吟看青岛处,朝退赤墀晨。根爱杉栽活,枝怜雪霰新。
缀篇嗟调逸,不和揣才贫。早晚还霖雨,滂沱洗月轮。
揠苗方灭裂,成器待陶钧。困坂思回顾,迷邦辄问津。
数行望外札,绝句握中珍。是日荣游汴,当时怯往陈。
鸿舂乖汉爵,桢病卧漳滨。岳整五千仞,云惟一片身。
故山离未死,秋水宿经旬。下第能无恧,高科恐有神。
罢耕田料废,省钓岸应榛。慷慨知音在,谁能泪堕巾。
历史资料:青岛的栈桥历史悠久,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可以说青岛的百年兴衰荣辱、历史变迁尽收她的眼底。
她目睹了青岛建筑的发展,早在一百年前的清政府统治时期,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曜的陪同下来当时的胶澳视察,回京后果断向清廷提议应在青岛口一带设防。同年6月14日,内阁明发上谕:“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著照所请。”
同时要求登州镇总兵衙门由登州(今蓬莱)移居青岛口。随后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在青岛口建总兵衙门,是为青岛建置的由来。
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有一个便是栈桥了。以前有叫它大码头的还有叫南海栈桥的,当时对它有很多的称谓。
不过这个栈桥在当时作用特别重要,起到了一个枢纽和中枢的作用,如果谁能控制到栈桥,谁就等同于控制了整个胶州湾了。当时德国就是以军士演练为由,先是控制栈桥,后占领了青岛。
栈桥便是德国入侵的最好见证。德国控制青岛后,将栈桥进一步改造,还是用于军用。
后来又一更大的码头建成后,栈桥主要作用便不只是码头了,并开始对游人开放。后来日本占领青岛后也是在这个桥上阅兵来证明存在。
后来青岛被北洋政府收回时,中国的水兵也在这里阅兵。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出资历时两年多又将栈桥重建,重建后的栈桥便成为青岛第一景延续至今。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政府也多次出资来维修栈桥。八十年代政府再一次出资维护,将桥上设了铁索护栏还加装了桥灯。
九十年代又进行了大的修护,保持原有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又加了护岸措施,建筑更显美观。经过数次重修和改建,现桥身长401.45米,其中引桥长236.1米,孔桥149.7米。
回澜阁处三角形桥头长15.65米。栈桥南端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阁顶复以黄色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形亭柱,阁占地151平方米,总建筑面340平方米,阁内为两层圆环形亭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前海景色尽收眼底,即为青岛十景之一“飞阁回澜”。
青岛栈桥的故事:话说,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兵驻扎青岛期间,每天早上有一个爱好,带着侍从在海边观海景听涛声,兴致高时还会驾起小船到水深的地方钓鱼。一天,章高元在深水处钓鱼,突然一阵大浪袭来,小船顿时翻了个底朝天,章高元和侍从都翻进了水中,幸好岸上士兵营救及时。
当天晚上,章高元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在海中钓鱼时,船头有红光在闪,36对身穿红衣绿裙的俊俏仙女面对面排成两行,从深水中一直排到了海边礁石旁。接着,三十六对仙女的手臂一齐平伸出来握在一起,托着一匹又宽又长的绿绸子,搭起一道绸桥。
一个身穿绿衣的仙童一手扶着他的一只胳膊,一手擎着一把金光闪闪的阳伞,把他接到绸桥上,一步三颠地扶他上岸。章高元醒来后,立刻叫部下把画师请来,并把所梦的景象添油加醋说出来,让画师画一张海桥图。
画师听罢,用了不到半天的工夫将海桥图画好,他把36对一字排开的两行仙女改成36对排列成两行的圆木桥桩,把绿色的宽长绸子改为涂上绿漆的桥板,把36对仙女的脖颈和头改为36对圆圆顶、齐腰高、涂红漆的栏杆。章高元看了海桥图之后,十分满意,立刻命人在海边日夜加班修起桥来。
扩展资料:主要特点为:飞阁回澜“回澜阁”匾额上的3个字最初是由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题写的,这个匾额在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被掠往日本,放在日本东京陆军博物馆内展出,以显示其侵华战争的“功绩”。当前“回澜阁”三字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写。
此阁为二层八角凉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盖。24根红漆柱子支撑,阁心有螺旋形楼梯,楼上四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
我们可以凭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丽的青岛湾和周围的各个景点以及著名建筑。栈桥桥长由350M增长至约440M,桥面全部以水泥铺面,桥身增加排水系统。
延伸部分增加两排间隔约2M直径约20CM的铸铁气孔,每逢大潮,海水拍击桥墩的浪花可由气孔直上桥面。桥的南侧尽头增建半圆形挡浪堤,堤内建中国传统样式的两层飞檐八角亭一座,名"回澜阁"阁顶覆兰色琉璃瓦,周围设24根圆形立柱。
阁内为圆形厅堂,中间有34级台阶盘旋而上。登二层,向北可观青岛街市的红瓦绿树,向南可望胶州海湾的碧海蓝天,1936年,由市会同专家市民共同评选的“青岛十景”中,以栈桥为主景的“飞阁回澜”成为其中的第一景。
自回澜阁建成至今,青岛栈桥虽也经厉过多次维修,但其风貌基本未改。“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倚栏杆水拍堤”,这首刊载于1933年“青岛指南”中的诗句正是青岛栈桥的真实写照。
青岛栈桥由一个初衷为清军出于军事用途而建造的军事设施,转变成为了具有标志性的青岛胜景。 这座连接着陆与海的“桥”,伴随着岛城百余载岁月沧桑,更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青岛栈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