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测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发病3天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但发病7天后检出率高。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2)中和抗体: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可以确诊。
(二)媒介标本检测。
1.标本处理
将分类后的伊蚊成蚊或幼虫,按照采集地点,每10~20只为一份进行研磨处理。
2.病毒核酸检测
用RT-PCR的方法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
3.病毒分离
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
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
(一)临床标本检测。1.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
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2.血清学检测(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发病3天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但发病7天后检出率高。
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2)中和抗体: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可以确诊。
(二)媒介标本检测。1.标本处理将分类后的伊蚊成蚊或幼虫,按照采集地点,每10~20只为一份进行研磨处理。
2.病毒核酸检测用RT-PCR的方法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3.病毒分离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病毒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
1、动物接种:病毒经注射、口服等途径进入易感动物的体内后可大量增殖,并使动物产生特定的反应。优点:操作方面易行。缺点:受机体免疫力的影响,常需要用无菌动物。疫苗和抗血清的生产。
2、鸡胚培养:一般用9-12日龄的鸡胚,分别接种于卵黄囊内,羊膜腔,尿囊腔等部位。用于病毒分离与疫苗生产。
3、组织培养:在离体活细胞上培养病毒的方法,组织块培养:取组织片进行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细胞后,大多数引起细胞病变,称为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表现为细胞变形,胞浆内出现颗粒化,核浓缩、核裂解等。
4、采用该病毒所寄生的细胞的全素培养基来培养该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放进特定的病毒就可以培养了,注意,若细胞是动物细胞时培养基要加入血清。
1.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征 (1)细胞致病作用(Cytopathogeniceffect,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退形性变,表现为细胞皱缩、变圆、出现空泡、死亡和脱落。
某些病毒产生特征性CPE,普通光学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上述细胞病变,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预测性诊断(表23-4)。 免疫荧光(IF)法用于鉴定病毒具有快速、特异的优点,细胞内的病毒或抗原可被荧光素标记的特异性抗体着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斑点状黄绿色荧光,根据所用抗体的特异性判断为何种病毒感染。
表23-4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征病毒增殖指征CPE病毒小RNA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副粘病毒HIV非CPE病毒正粘病毒副粘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细胞园缩、单层破坏细胞肿大变园细胞变园堆积成葡萄状多核巨细胞(合胞体)红细胞吸附现象干扰并阻止其他病毒(如ECHO病毒)的细胞致病作用 (2)红细胞吸附现象() 流感病毒和某些副粘病毒感染细胞后24-48小时,以细胞膜上出现病毒的血凝素,能吸附豚鼠、鸡等动物及人的红细胞,发生红细胞吸附现象。 若加入相应的抗血清,可中和病毒血凝素、抑制红细胞吸附现象的发生,称为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
这一现象不仅可作为这类病毒增殖的指征,还可作为初步鉴定。 (3)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phenomenon)一种病毒感染细胞后可以干扰另一种病毒在该细胞中的增殖,这种现象叫干扰现象。
前者为不产生CPE的病毒(如风疹病毒)但能干扰以后进入的病毒(如ECHO病毒)增殖,使后者进入宿主细胞不再生产CPE。 2.病毒感染性的定量测定 空斑形成单位 (Plaque-forming unit ,PFU)测定这是一种测定病毒感染性比较准确的方法。
将适当浓度的病毒悬液接种到生长单层细胞的玻璃平皿或扁瓶中,当病毒吸附于细胞上后,再在其上复盖一层溶化的半固体营养琼脂层,待凝固后,孵育培养。当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殖后,每一个感染性病毒颗粒在单层细胞中产生一个局限性的感染细胞病灶,病灶逐渐扩大,若用中性红等活性染料着色,在红色的的背景中显出没有着色的“空斑”,清楚可见。
由于每个空斑由单个病毒颗粒复制形成,所以病毒悬液的滴度可以用每毫升空斑形成单位(PFU)来表示。 (2)50%致死量(LD50)或50%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的测定本法可估计所含病毒的感染量。
方法是测定病毒感染鸡胚,易感动物或组织培养后,引起50%发生死亡或病变的最小病毒量,即将病毒悬液作10倍连续稀释,接种于上述鸡胚,易感动物或组织培养中,经一定时间后,观察细胞或鸡胚病变,如绒毛尿囊膜上产生痘斑或尿囊液有血凝特性,或易感动物发病而死亡等,经统计学方法计算出50%感染量或50%组织细胞感染量,可获得比较准确的病毒感染性滴度。 3.病毒形态与结构的观察病毒悬液经高度浓缩和纯化后,借助磷钨酸负染及电子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病毒颗粒,根据大小、形态可初步判断病毒属那一科。
还可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病毒核酸组成、基因组织构、序列同源性比较加以鉴定。 4.血清学鉴定用已知的诊断血清来鉴定。
补体结合试验可鉴定病毒科属;中和试验或血凝捣蛋制试验可鉴定病毒种、型及亚型。从病人检材中分离出病毒株,应结合临床症状,检材来源及流行季节等加以综合分析,并应注意混杂病毒、隐性感染或潜伏病毒的混淆,须用病人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作血清学试验,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增高,才有意义。
以上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分离病毒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①解剖病鳖,取肝、脾、肾等内脏器官,用灭菌生理盐水洗2-3次后,剪碎,匀桨机匀浆,含800-1000国际单位/毫升青霉素、链霉素的Hank's液,制成10%-20%的组织悬液,再以2000转/分钟离心10-20分钟;取上清液,使其通过0.2微米的细菌滤器除菌。 ②取滤液接种健康鳖,观察动物是否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
若出现相似症状,可证明该鳖病为病毒性疾病。但要鉴定为何种病毒,需要继续进行电镜观察和特定的生理生化实验,确定其核酸类型和生物学特征。
③对常见病毒可进行血清学实验、PCR鉴定或免疫学鉴定等。
1.动物接种
这是最原始的病毒培养方法。常用的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百、兔和猴等,接种的途径有鼻内、皮下、皮内、脑内、腹腔内、静脉等。根据病毒种类不同,选择敏感动物及适宜接种部位。
2.鸡胚接种鸡胚对多种病度毒敏感。根据病毒种类不同,可将标本接种于鸡胚的羊膜腔、尿囊腔、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上。
3.组织培养
将离体活组织块或分散的活细胞加回以培养,统称为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法有三种基本类型:器官培养、移植培养和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最常答用于培养病毒,根据细胞的来源,染色体特性及传代次数又可分为下列类型: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
流感患者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1. 发病三日内的急性期患者,用15ml肉汤或Hanks液反复嗽口或咽嗽2~3分钟,然后吐入试管中,亦可经装有二层纱布的无菌小漏斗过滤入试管中。
2. 将咽嗽液置于4℃冰箱中约20分钟,待颗粒物质充分沉淀后,吸上清液约2-5ml置另一无菌试管,加入抗菌素,使每毫升标本中含青霉素1000单位、链霉素1000微克。
3. 混匀后置4℃冰箱内保存备用,24小时内使用。
生物帮上面有相关问题的详细资料,蛋白定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5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