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及其指标体系
生产计划的编制步骤
生产作业计划概述
生产计划概念
生产计划又称生产大纲,它是根据销售计划所确定的销售量,在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品种、数量、质量和生产进度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依据。
生产计划指标体系
1 产品品种指标 2 产品产量指标
3 产品质量指标 4 产值指标
1 产品品种指标
概念:指企业在计划期内规定生产的产品项(种)
数
考核指标:
2 产品产量指标
概念:指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合格(符合质量
标准)的产品(或劳务)的实物数量
3 产品质量指标
概念:指企业在计划期内产品质量方面应达到
的水平
考核指标:
产品质量指标
工作质量指标:质量损失率、废品率、返
修品率、一次交验合格率等
参考资料:?si=1
投资效益指标是投资经济活动成效的数量表现,是考核、比较和分析项目投入和产出对比关系的工具。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常由投资的宏观效益指标体系和微观效益指标体系两大类构成。这里主要介绍投资的宏观效益评价指标。
1、投资效益系数。投资效益系数(通称“投资效果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国内生
产总值GDP。其计算公式如下:投资效益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运用这一指标考察投资效益时,要注意价格的可比性,要注意影响GDP增加额的偶然因素,要注意投资规模对投资效益的影响。请参考下列有关数据测算表
2、建设周期。建设周期是从时间方面反映建设效果的指标,是固定资产在建总规模与年度投资完成额的比值。它表明已经铺开的在建工程全部建成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固定资产从投资到交付使用、发挥效益平均所需的时间。其公式如下:建设周期(年)=在建投资总规模/年度投资完成额。
投资效益系数辅以建设周期,可以大致了解投资效益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建设周期,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如果建设周期不合理拉长,表明在建投资规模增加或年度完成投资额减少,长时间占用和耗费大量资源而形不成产出,将对投资效益。投资效益指标是投资经济活动成效的数量表现,是考核、比较和分析项目投入和产出对比关系的工具。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常由投资的宏观效益指标体系和微观效益指标体系两大类构成。这里主要介绍投资的宏观效益评价指标。
1、投资效益系数。投资效益系数(通称“投资效果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国内生
产总值GDP。其计算公式如下:投资效益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运用这一指标考察投资效益时,要注意价格的可比性,要注意影响GDP增加额的偶然因素,要注意投资规模对投资效益的影响。请参考下列有关数据测算表
2、建设周期。建设周期是从时间方面反映建设效果的指标,是固定资产在建总规模与年度投资完成额的比值。它表明已经铺开的在建工程全部建成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固定资产从投资到交付使用、发挥效益平均所需的时间。其公式如下:建设周期(年)=在建投资总规模/年度投资完成额。
投资效益系数辅以建设周期,可以大致了解投资效益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建设周期,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如果建设周期不合理拉长,表明在建投资规模增加或年度完成投资额减少,长时间占用和耗费大量资源而形不成产出,将对投资效益带来不利的影响。
3、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是GDP增加额与同期生产性投资总额的比值,表示单位生产性投资所带来的GDP增加额。其公式如下: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GDP增加额/同期生产性投资总额。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不仅反映生产性投资的效果,而且可以辅助说明国民经济投资效益系数变化的原因。如果投资效益系数下降了,而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下降的幅度更大,表明投资效益系数下降主要是因为生产性投资效果差造成的。如果是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并未下降,则表明投资效益下降主要是因为非生产性投资比重上升或使用不当造成的。
4.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由投资而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与同期投资完成额之间的比较。用公式表示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同期投资完成额。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是反映投资活动在建设阶段所取得效益的重要综合指标,它以价值形式反映出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的多少。一般来说,在有一定数量的未完工程作为建设正常周转的条件下,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越大,未完工程所占比重越小,说明建设速度越快,效益越好。
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久高速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不断关注。
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货币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政策支持的力度,积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纷纷上马大型的建设项目,包括农林水利、电力、公路、铁路、住房、城市基础建设及其他工业。这些项目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大的特点。
虽然我国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评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还不足以改变当前投资项目评估的混乱现状。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发改委出台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后,各个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大型建设项目,这也暴露出了投资总量偏大、结构失衡、预算超支等严重问题,而项目整体投资分析研究的滞后是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项目投资决策评价多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各种财务支持指标,从而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过程存在众多难点和困境。因此,优化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现状分析 无论对于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投资而言,资本性项。 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久高速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不断关注。
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货币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政策支持的力度,积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纷纷上马大型的建设项目,包括农林水利、电力、公路、铁路、住房、城市基础建设及其他工业。这些项目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大的特点。
虽然我国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评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还不足以改变当前投资项目评估的混乱现状。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发改委出台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后,各个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大型建设项目,这也暴露出了投资总量偏大、结构失衡、预算超支等严重问题,而项目整体投资分析研究的滞后是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项目投资决策评价多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各种财务支持指标,从而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过程存在众多难点和困境。因此,优化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现状分析 无论对于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投资而言,资本性项目投资均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多、影响时间长、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如何取舍,要通过评价指标进行测算,保证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不失误。
(一)资本项目投资决策指标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化标准与尺度。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
前两个指标是非折现指标,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而后四个指标是折现指标,在指标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了资金时间价值。从非折现指标向折现指标的过渡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资金价值和风险成本的进一步认识和关注。
非折现评价指标具有计算简单、含义清晰等优点,但没有考虑时间价值,从而可能导致决策失败。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较清楚地反映了项目投资回收的时间,但不能说明投资回收后的收益情况。
投资利润率指标虽然考虑了项目所能创造的全部收益,但却无法弥补由于没有考虑时间价值所带来的问题,因而仍然可能造成决策失败。当非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和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发生矛盾时,应以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为准,这是因为货币时间价值常常是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净现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投资评价指标,是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之间的差额,它以现金流量的形式反映投资所得与投资的关系:当净现值大于零时,意味着投资所得大于投资,该项目具有可取性;当净现值小于零时,意味着投资所得小于投资,该项目则不具有可取性。净现值的计算过程实际就是现金流量的计算及时间价值的计算过程。
净现值的大小取决于折现率的大小,其含义也取决于折现率的规定:如果以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的全部收益(损失);如果以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比已放弃方案多获得的收益;如果以行业平均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比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多获得的收益。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折现率,对项目建设期间的现金流量按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而对经营期的现金流量则按社会平均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分段计算。
净现值率实际是将净现值与投资的现值进行比较,以现值形式反映投资所得与投资的对比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净现值在投资额不同时不能正确决策的缺。
常用的产品本身质量指标有:产品的使用寿命、效能;产品平均技术性能或有效成分的含量;产品的质量等级率。常用的工作指标有:工作目标实现程度;耗费的时间多少;速度;成本费用;工作者之间的协调度和满意度等。
质量指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产品本身质量的指标,即产品适合一定用途、满足一定需要的特性,反映其使用效能的大小。它取决于产品的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另一类是反映工作质量的指标。这类指标反映工作质量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
扩展资料
质量指标是总量指标派生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以反应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比关系。数量指标的对称。表明事物质的属性,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数值统计指标。其数值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它表示事物的深度。
质量指标是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在质量上要达到的目标。它是反映企业的生产效果或工作质量以及对社会资源利用状况的指标。质量指标通常用相对数(即比例、比值、百分率)来表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质量指标
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岗位排序法:(1)直接排序(2)交换排序
2、岗位分类法
3、海氏测评法
4、因素比较法
职位评价步骤:
1、按工作性质将企业的全部职位分类;
2、收集有关职位的各种信息;
3、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确定详细实施方案;
4、以资料为基础,找出与职位有直接联系、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因素;
5、规定统一衡量标准,设计各种问卷和表格;
6、先以几个重点单位作为试点,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纠正;
7、全面实施。包括:职位测定、资料整理汇总、数据处理分析等;
8、撰写各个职位的评价报告书,提供给各有关部门;
9、全面总结。
评估标准:职位评估标准是指由有关部门对职位评估的方法、指标及指标体系等方面所做的统一规定。它包括评价指标标准和评价技术方法标准。任何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都必须建立在统一的标准基础上,以保证评价工作的正确性和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因此,职位评估也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用国家已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行业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并应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价。对于暂时还没有国家标准的部分,则根据制定国家标准的基本思想和要求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我摘抄一篇部分文档供你学习和参考! 企业效绩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分为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两大类,其中工商企业又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
现以工商类竞争性企业效绩评价为例介绍该体系的主要内容。 工商类竞争性企业效绩评价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
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构成。基本指标反映绩效评价的基本情况,依据基本指标可形成初步的评价结论;修正指标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逐一修正,并据此形成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定量分析结论。
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并形成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 另外,由于每项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性程度不同,因而需要对不同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数。
该绩效评价体系按照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采用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和相关性权重法分层次确定每个指标的权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总权数设定为100(其中定量指标为80,定性指标为20),同时为便于各层次指标的评价计分,可先将三个层次的指标权重均先设定为100,再通过一定的方法还原为百分制。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权重如下表3—1所示: 表3—1: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权重表。
伯法认为,管理科学中用到的关于生产和业务管理中的各种分析方法,不外是在遵循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模型,并且以这些模型来表示所研究的系统整体或某些分支部分。
在分析各个领域中的问题时,首先需确定研究的系统边界,这样才能划定研究的范围。确定范围的指导原则是准确判断哪些因素或变量可能对所研究的系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问题的界限或范围越宽,出现次优化的可能性就越少。 其次是构造模型。
构造模型时,应该与实际的生产情况相适应,抽掉一些次要的因素,具体分析对生产过程有影响的因素,同时需要考虑到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的关系,进而确定使用哪一种模型。模型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因素间的关系和作用来决定。
分析方法中必须确定衡量效率的尺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来衡量生产行动中各种可供选择方案的效果。这些方面的衡量尺度可以包含利润、贡献、总成本、增量成本、机器停工时间、机器利用率、劳动成本、劳动力利用率、产品单位数量和流程时间等等。
所有运用数量方法研究生产问题的模型,都可以概况为一个公式: E=f(xi,yj)。其中E为效率,f代表函数关系,x代表可控变量,y代表非可控变量。
可控变量是指那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按照管理者的意愿操纵调节的因素。非可控变量是指那些管理者不能控制,至少是不在所限定的问题范围内的因素。
这个公式的含义为:E(效率)可以表示为那些限定该系统的变量的函数。模型建立起来后,就可以用E作为衡量生产行动中各种可供选择方案效率的尺度,并在分析的基础上产生出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并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做出评价。
伯法列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成本分析、线性规划、排队模型、模拟技术、统计分析、网络计划模型、启发式模型、计算机探索求解方法、图解和图像分析等。这些方法在生产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相应的用途。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以关于不同成本因素的特性知识为依据,具有多种形式。
它并不是一大堆会计数字的简单堆积,而是经营状况的数据表现。从相关的数字中,管理者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
管理者并不关心抽象的成本,他们感兴趣的是自己考虑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涉及到的具体成本变化。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损益平衡分析法,即利用经营规模变化时不同成本在变化上的差别来进行分析。
增量成本分析法是最有价值的简单分析方法之一。它仅仅用来研究那些受到可能会采用的方针或行动影响的成本。
伯法指出,对成本进行分析,并不是要计算出每一个可供选择方案的运行总成本,而是只研究不同方案相比较时有差别的具体成本。这些成本主要指的是存货成本、调整劳动力成本、加班加点费和外包成本。
增量成本分析在生产系统分析的各个领域内被广泛应用,通常在线性规划和排队分析模型中很常见。 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的实质是最优化,即在满足即定的约束条件情况下,按照某一衡量指标,来寻求最优方案的数学方法。
线性规划是非常重要的通用模型,主要用来解决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进而在限定条件内获得最大效益的问题。线性规划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管理和军事科学等各个领域,是现代管理与决策者最常用的一个有效工具。
在生产中决定多个品种的最优构成问题、库存控制问题、原料供应问题等等,都可以采用线性规划。线性规划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存在着求解困难,对此,一般采用“单纯形法”来解决。
排队模型 很多生产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排队。只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随机分布现象,就肯定会产生排队。
各种库存实际上就是对排队的缓冲。完全的均衡分布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在这一类问题中,会在随机不定的时间间隔内遇到需要某种服务的人、部件或机器。为满足这种服务所需要的活动,往往会花长短不一的时间。
在一定的到达率和服务率的条件下,可以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并安排排队问题。在当代,排队分析被广泛应用在诸如通讯系统、交通系统、生产系统以及计算机管理系统等服务系统上。
排队论提供了一种数学手段,能够预测某个特定排队的大概长度和大概延误时间,以及其他相关重要数据,包括排队场地安排、优先服务处理、排队成本控制、排队长短与发生事故的关系等等。掌握这些信息,会使人们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的随机分布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模拟技术 生产管理问题的模拟技术是一项迅速成长的技术。尽管模拟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很早就有,但模拟技术的迅速成长实际上是由高速的计算机发展带动前进的。
这种方法是运用数理模型来进行模拟试验,用计算机处理相关数据,以选定的效率标准E作为衡量尺度,观察和检测各项变量在模型中的运行结果。这种模型是试验性的,不一定能产生出最优答案。
模拟方法的长处是可以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之间进行比较,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地通过反复试验以求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为精确处理数据提供了一套方法结构。
它不仅能够根据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得出各种结论,而且能够估计到预测可能发生错误的风险有多大。统计分析经常应用于假设检验,能够使我们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