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有效提问,实现有效教学
1、把握重点,找准着眼点,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提 问过多,教师势必面面俱到,学生忙于应付提问,必然减少读书、思考和书写的机会,所以,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问到要害处、重点处,把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阅读内容。
2、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
3、新颖别致,方法灵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
4、尊重个体,面向全体,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面临几十个人,且一个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往往有多个。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有差异,因此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实际,面向全体。
二、实施有效讲解,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多数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顾虑重重,不敢做任何讲解,甚至不敢提问、不敢点拨,生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自由活动,探究学习找不到方向,出现很多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诚然,原来灌输式的知识讲授方式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讲解,学生缺少自主建构的材料和方法,他们也不能很好掌握新知识。所以,我认为最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讲解是很有必要的。
三、适时教学示范,实现有效教学
由于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喜欢通过模仿学习,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应把模仿作为一种方法。其重要意义是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技能;还可使学生明显地看出学习的成功或失败,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需要克服。所以,模仿是不可少的一种基本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与模仿相关联的是教学示范。教学示范就是有目的地以教师的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
四、适时小结归纳,实现有效教学
小结归纳穿插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既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最主要的是提升思维、总结方法。如:可以通过一道习题的解决,让学生反思,师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方法;通过一个层次的学习,再让学生反思,概括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思想;最后通过全课反思,不仅达到对所教内容、所用方法的回顾,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通过操作、想象、分析等找到共同特征,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目录 1提出 2教学过程 3教学设计 4缺点 5相关内容 1提出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 探究式教学含义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
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 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
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
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
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讨论中,教师要做到: (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 (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 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
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如学习了课文后,我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
(1)自由读你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 (2)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幅山水画; (3)写读后感或请你当一回导游写一段导游词。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
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积累词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写日记的作业。日记是学生畅谈自己喜、怒、哀、乐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诉说心里话、观察社会、评头论足的阵地,学生在写日记时觉得有话可写、乐写、想写。
留写日记的作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直观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1、目的要明确 2、现象要明显且容易观察 3、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 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
练习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语言的练习。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二,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任务驱动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参观教学法 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
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识。参观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各种植物品种改良技术的工作程序、后代选择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
参观教学法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现场教学法 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自主学习法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
自主学习法主要应用于课程拓展内容的教学,如项目教学未涉及的小作物具体的育种方法和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按照论文的形式并撰写学习小论文,交由老师评价。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5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6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7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8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9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是学生 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 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探究形式
(一)发现式探究
发现式探究是以学生本身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现教学法。
开放性的问题, 封闭性的问题,
(二)推理性探究
推理性探究是“没有动手做”而应用探究方法的探究,它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它的主要特点是: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现象,如亲手做、教师示范、看视频和阅读等;学生通过提出疑问和讨论来得出或归纳出概念。
推理性探究教学过程往往包括教师讲述、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运用推理方法形成概念等步骤。
(三)实验式探究
实验式探究是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到最终的解释报告全过程。这种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
一、合作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心理学原理 为合作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供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活动内化说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心理发展实质就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它使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发展,它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同理,学生的心理活动首先是属于外部的、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以后才内化为学生的内部活动,并且随着外部与内部活动相互联系的发展,形成学生自己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任何学习都受学习者原有经验、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系统、课堂环境等的影响;教学应该是合作商谈式活动过程,由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增强了各种联系,如不同学生对任务的表征的联系、过去和现有知识的联系、知识与活动的联系等,以此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心理的发展;在“最近发展区”,虽然学生自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与更优秀的同伴合作时,就能胜任学习任务。
简言之,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外部社会性活动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变量。(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该书明确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间接经验学习的重要形式就是观察和模仿,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生活中重要他人(如父母、长辈、教师、同伴等)而学得社会行为。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保持、运动再生和动机。
其中,注意是观察学习的起点,在影响注意的诸因素中,观察者与示范者的关系至关重要;动机过程就是指再现示范行为后所受到的反应,如果受到强化,那么观察者以后更容易表现出示范行为。一种重要的强化方式就是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指观察学习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强调的是社会性学习,但他所强调的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对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强调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学习具有启发意义。(三)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以两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其中包括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等社会心理需要。他认为人的社会需要,即与他人相互作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行为主义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认知主义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为此,教师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开展同伴教学,发挥同伴之间的个别指导作用”,“采取分组学习,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建立交朋友小组,为个体提供一种坦诚交往的环境”等。总之,人本主义关注人的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同伴交往对学习的重要性,这与合作学习显然是一致的。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心理学家的思想中已经有建构思想,但他们的建构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当今的建构主义则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知识是以社会和文化为中介、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学习就是知识的社会协商,是人的适应性社会调节的过程,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意义协商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关注合作学习,认为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更丰富的理解,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合作式课堂组织形式 合作式课堂组织形式从横向看,体现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从纵向看,体现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本章将从这两个侧面阐释合作式课堂组织形式。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 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多样,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等客观条件要求不同的分组形式,甚至同一课堂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多元化分组形式。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合作技能,一般可分成4人小组,到了中高年级则以5~7人为一组;体育一般按性别分为男女两大组,再分小组,自然课按学生操作能力分组,而语文、数学课更多的以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分组。
在分组时要尽可能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适应性合作学习。这类合作学习不打乱原有班级,是相对稳定的异质小组,是自然进入合作的,学生对学习环境、合作伙伴容易适应。
这类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有以下三种。(1)同桌合作,由自然班级中异质搭配的同桌两人组成。
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所占时间不长,易操作,特别适用于低年级,如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检查作业等,也可用于难度不大的问题的讨论。(2)前后合作,由自然班级中异质搭。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性学习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
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
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