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批评方法 (一)提醒式批评 这种方式主要以暗示为手段,其内容又多为提醒、启示之类。
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不直接指出其缺点错误,而是用暗示、提醒的方法对学生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觉察到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方式对于喜欢思考、思维敏捷、敏感多疑的学生比较适用。
既可以达到批评的目的,而且尊重和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有几位同学在其他任课老师的课上捣蛋,课后,班主任找来他们谈话。
班主任只是说:“班级打算开一次‘尊师演讲会’,就请你们几位准备好上台演讲,作精彩的表演。”可几位同学一听脸都红了,感到难为情,最后主动向老师认了错。
:初三年级刚开学,班主任就发现班上的女生普遍迷上了打扮,就专门召集女生开了个班会,并在班会上讲了个故事。她说:有两个女孩儿在一起争论,花儿为什么迷人?第一个说:“因为花美丽!”第二个说:“因为花芳香!”第一个女孩儿说:“蜜蜂是冲着花的美丽来的!”第二个说:“蜜蜂是冲着花的芳香来的!”第一个说:“美丽迷人,它是一道风景!”第二个反驳道:“可,美丽挺无奈,说败就败!”第一个挺生气:“芳香连看都看不到,难道不是更无奈?”第二个坦然:“为什么非要让人看到呢?你想啊!离得老远老远也能闻得到,难道不是更有魅力?”第一个无话可说,沉默了。
转眼过了好多年,爱打扮的第一个老了,当她拥有花的美丽时,她忘记学本事了。于是,一旦那美丽开败了,她也就只能挺无奈地看着脸上的皱纹,深深地叹着气。
爱学习的第二个也老了,尽管她当年没有花的美丽,但她却坚持自己可以拥有花的清香,为了这,她一直坚持在学习,并终于取得辉煌的成就——那意味着成功的花香,传得老远老远。又过了好多年,当第一个听到第二个的消息时,也就哭了,她挺后悔:当自己是花时,她忘记做一个有香味的女孩子了…… 女生们听了这个故事,象故事中第一个女孩一样,也恍然大悟,并悄悄改正了迷恋打扮的毛病。
(引自涂光辉、雷晓波编著《班主任工作技能》):新调来的吕老师把录音机往讲台上一放,便说:“今天的班会,我自作主张改成音乐欣赏会……”“好!”“同意!”同学都拥护。“先听听《森林交响曲》吧!”吕老师按动了音键。
优美的旋律回荡在教室里:在弥漫着新鲜空气的大森林里,小鸟在婉转吟唱,溪水在欢快地流淌。一曲终了,同学们鼓掌,要求再来一个。
吕老师答应了:“好吧!再来一段《课堂交响曲》”。什么?《课堂交响曲》?沉思之际,收录机中响声骤起:有尖声呼喊的,有唧唧喳喳议论的,有嘻嘻哈哈打闹的……“小兰,快来呀!”一声尖叫,压倒所有噪音。
至此,同学们恍然大悟:这是小丽在叫喊,这些噪音正是我们自己的“杰作” !怪不得昨天上自习时,吕老师手拿提包,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吧嗒”一声,录音机关上了。
吕老师和颜悦色地说:“我希望不再听到这种‘交响曲’,你们呢?”教室里一片宁静…… 淡淡的一语,其中有批评,有责备,更有期待。很明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已经深感不良行为的后果,继而惭愧,同时,也有了改正错误的决心。
(二)商讨式批评 这是一种较为和缓的批评方式,班主任以商讨问题的态度和商量的语气把批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脾气暴躁、反应灵敏,易于情绪化,否定性心理表现明显的学生。
:有两个男生为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大打出手,互不相让。班主任找他们谈话,他们互相责怪,都不承认自己有错。
班主任开玩笑地说:“你们都没错,是老师的错,行了吧?”他俩停止了互相埋怨,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班主任让他们先坐下来,并给他们倒了两杯水,然后又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同学好比亲兄弟,有什么事不好商量呢?真叫人心疼!以后毕业了,想见面都难啊!如果能有机会碰在一起,想起今天的事不感到惭愧吗?”这番话说得那两位同学面红耳赤,气先消了大半,各自认错,相互道歉,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三)直截了当式批评 对于性格外向、活泼爽快的学生,直截了当的批评可能更易于被他们接受。也就是班主任在批评时,开门见山,不绕弯子,直接传递批评信息。
对犯错误较严重又不肯承认,或怀有侥幸心理的学生,措辞可以严厉一些,使他们心灵受到触动,促使悔悟改过。(四)开导式批评 学生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班主任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做到循循善诱。
首先创设一种教育情境,让学生感到你是在真心帮助他。然后在亲切融洽的气氛中,帮助学生认识到所犯错误的性质及危害,耐心开导启发,有时可让学生自己谈谈认识,或让他们对照有关规定及好学生的标准,检讨自己的言行,这种和风细雨式的开导批评,学生心服口服。
(五)示范性批评 一位教育家说过:“老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有时,班主任对学生最好的批评与教育,就是身先士卒,做出个楷模给学生看,教师的言行暗含期待,这种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学生,胜过无数批评的语言。
:一天清晨,班主任走进教室,一眼就看见拐。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
如果说赞美是生命的阳光,那么,批评则是人生的雨露,批评在社交中也是极为常见的。“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说法,经常被用来告诫人们要虚心接受批评,不应计较批评的方式、方法。
然而,对于批评者来说,却要讲究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位领导不分场合地对其下属大声斥责,以为这样就可以树立威信,下属才会服从他;一位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唠唠叨叨不停地指责孩子的缺点,以为这就是对他们的爱;一位老师一脸严肃在学生的考卷上指指点点,厉声训斥,以为这样学生就会发奋学习;同事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不顾方式地指责对方的缺点、过失。
这些做法对吗?这种批评方式所带来的效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即使对方确实感到自己错了,也会强词夺理,甚至拂袖而去,弄得不欢而散。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私下与其交换意见,委婉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利弊,他就会心悦诚服地真正接受你的批评和帮助。
下面有五种批评方式可供借鉴。1.肯定对方式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做对了许多事情,也做错了一些事情。
因此,进行批评时,可以先肯定他的优点,先肯定他做对的事情,然后再批评他的缺点,批评他做错的事情。这样,被批词者心理会比较平衡,容易接受批评。
2.自我批评式 《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河南有位名叫乐羊子的名仕外出求学,留下妻子和母亲在家里,婆媳俩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有一天,乐羊子的母亲把邻居的鸡偷偷抓来宰了吃。
对于母亲的这种行为,乐羊子的妻子非常难过,她不但不动筷子与母亲一同吃这只偷来的鸡,而且直掉眼泪。乐羊子母亲对她面对美食伤心很不理解。
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都怪我没本事改变家庭的贫困,没有把母亲侍奉好,使得饭桌上有了别人家里的鸡。”乐羊子的母亲听了媳妇的话,羞愧得无地自容,端着煮熟的鸡到邻居家赔礼道歉。
母亲做了不光彩的事,媳妇首先责备自己,这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使母亲认识了错误,并且改正了错误。有经验的领导在批评下属办事不力的时候总会说:“由于我考虑不周,致使事情成了这个样子,不过你的办事方法也有些欠妥,咱们来讨论一下好吗?”这样一说,个性再强的下属也会安静地听下去。
对朋友或他人的批评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这样做首先能扫除他心理上的障碍,自己先谈自己的不足,心理上就不会失衡,别人就会觉得你不是要指责他,容易接受这样的批评。3.幽默式 幽默式批评是指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以此缓解批评时紧张的情绪,启发批评者思考,从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不但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同时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
伏尔泰曾有一位仆人,他有些懒惰。一天,伏尔泰请他把鞋子拿过来。
鞋子拿来了,但布满泥污。于是伏尔泰问道:“你早晨怎么不把它擦干净呢?”“用不着,先生。
路上尽是泥污,两个小时以后,您的鞋子又要和现在的一样脏了。” 伏尔泰没有讲话,微笑着走出门去。
仆人赶紧追上去说:“先生慢走!钥匙呢?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 “我的朋友,还吃什么午饭。
反正两小时以后你又将和现在一样饿嘛。” 伏尔泰巧用幽默的话语,批评了仆人的懒惰。
如果他厉声喝骂。命令他,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批评效果了。
4.警告式 如果对方犯的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就没有必要“真枪实弹”地对其进行批评。可以用温和的话语,只点明问题,或者是借用某些事物做对比、影射,做到点到为止,起到—个警告的作用。
春秋时期,秦国准备袭击郑国,军队走到魏国时,这个消息被郑国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原打算到周围做买卖。
但他不忍自己国家蒙受损失,便打算劝秦国主将改变攻打郑国的主意。弦高如果以硬对硬,肯定会适得其反。
于是他带了千张熟牛皮,赶了百头牛做礼物,犒赏秦军。他故作恭敬地说:“我国国君已经听说您将行军经过敝国,已准备好粮草招待。
还特地派我来犒劳您。” 秦将一听这话便了解到郑国已对他们有所防备,不易攻打。
便打消了进攻郑国的念头。弦高的话是“绵里藏针”,对秦国的警告最终收到了最佳的效果,既未动一兵一卒,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
警告式的批评在这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如果对方自我意识差,不点不破,不明说不行,则可以用严肃的态度、较尖锐的语言直接警告他。
5.委婉式 委婉式批评也称间接批评。一般采用间接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的余地。
其特点是,不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有一次宴会上,一位肥胖出奇的夫人坐在身材瘦小的萧伯纳旁边,带着娇媚的笑容问大作家:“亲爱的大作家,你知道防止肥胖有什么好办法吗?” 萧伯纳郑重地对她说:“有一个办法我是知道的,但是我怎么想也无法把这个词翻译给你听,因为‘干活’这个词对你来说是外国话呀!” 萧伯纳这种含蓄委婉、柔中带刚的批评方式,效果极强。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批评的历史不仅与文学同样悠久,而且,文学批评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一样,都是富有创造性的文学产品的主要形式之一。有着一定造诣的批评家在文学舞台上可以扮演与创作作家同样重要的角色。
1、审美体验 欣赏与体验,即批评家首先要成为接受者,要对作品产生审美体验。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与艺术形象来表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因此,进行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文学批评时,必须充分注意到对象的这一特征。
也就是说,批评家应该以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与体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合格的文学接受者都能够做到的,批评家首先应该做到。
当批评家象普通读者那样进入阅读、欣赏的角色,在作品的形象世界中产生由衷、真切的审美体验之后,他才拥有了批评作品的权利。 2、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即批评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过程而以冷静的审视目光对待作品。
文学欣赏与审美体验的主要特征是感受性。它以个人主观感受的结果为依据。
即使含蕴着理性认识,也带着个人体验与情感的印记。因此欣赏与体验允许个人偏爱的存在。
文学批评虽然也必须首先感知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把握,但它的主要特征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认知活动。批评的目的是要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作出较为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这就需要它从偏于感性的欣赏与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与评判,要考虑和关注作品在读者中唤起的普遍的接受效果与社会反应,要限制个人偏爱与情感倾向在批评中的干扰或支配作用。
3、价值判断 批评家对作品的整体价值判断是在理解与阐释作品的基础上作出的。理解与评价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已经渗透着评价,是整体评价指导下的理解;评价为对作品的理解与阐释所证明,并且是理解引导的最后结论。
批评家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包括审美判断与倾向性判断,从而对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作出主观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价值判断带有个人性和主观性;然而批评家的价值观又是社会的某种审美趣味和意识形态的反应,因而具有集体性与客观性。
总之,批评家对作品的评价与被评价的作品,共同担负着影响读者进而作用与社会的文学功能。
文学批评方法:读者反应批评、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所谓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并非批评家在象牙塔中闭门造出来的东西。
在当代,鉴赏与批评不仅是专业理论工作者的一种职业行为,也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群体行为。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商业文化的侵蚀,文学,已经走出了那种自诩为阳春白雪的神圣殿堂而深入到千家万户,很沾染了某些批评家所说的“一些下里巴人的泥土味儿”。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文学鉴赏与批评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具有一种广泛的社会群体性。 不过,同样是文学鉴赏与批评,不同的人,自也有高下、深浅、优劣、正误之分。
职业理论家的鉴赏与批评当然不能等同于孩子们阅读时的手舞足蹈和鹦鹉学舌。这种高下、深浅、优劣、正误,固然取决于文化底蕴、理论修养、生活阅历、审美经验、个性才气等诸多要素,但是深入地把握文学审美对象的结构与层次,研究鉴赏与批评的特质,运用正确的鉴赏和批评方法,却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文学鉴赏与批评的理论建设现状看,虽然前些年文学鉴赏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各种各样的批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学鉴赏与批评却有了逐渐沉寂下去的趋势。
即使在热闹的时候,也似乎是介绍别国的多,自主建设的少零金碎玉的文章丰富,深入系统的研究贫弱;运用新的鉴赏与批评方法实绩显著,对鉴赏与批评自身理论建设的探讨相对不足。 当然了,简单孤立地看,文学鉴赏是纯粹个人的活动,但如果把它放到一个社会化的文化系统上加以考察,则隶属于社会活动。
文学作品的社会效应,正是文学鉴赏和批评隶属于社会活动的一条明证。好比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一旦与批评主体分离,批评的本身不仅隶属于社会活动,简直就是一种社会舆论的工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就其结构与功能而言,在某种意义上,与社会舆论同质同构。舆论,体现一种公众的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在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公众的价值取向。然而,谬误的文学批评不仅可能扼杀萌生的文学幼苗,而且,可能导致已有的粗劣作品的传播,诱发新的粗制滥造之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媚俗文学、泡沫文学、色情文学(说好听点是情色文学)甚嚣尘上,其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与批评界未能及时地加以拨正引导,甚至一些所谓的批评家自愿充当文化掮客,也不无关系。因此,要在文化领域内扫清阴霾浮云,纯洁人的灵魂,研究和传播正确的文学作品,文学鉴赏与批评十分重要。
文学鉴赏和批评是与文艺理论、文学美学和文学史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是文学科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我们把从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对文学活动的不同研究方式加以区分,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文学理论、文学美学、文学史、文学鉴赏和批评。
这四种不同的研究方式,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包容交叉。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
它是阐明文学规律、结构、功能、特质和原则的一门科学。文学理论与文学鉴赏和批评有密切联系。
文学理论所分析的文学规律、结构、功能、特制和原则等等,对文学鉴赏和批评的活动区间、方向、内容等起潜在的规范制约作用,也是鉴赏和批评理论修养的主要构成元素,影响鉴赏和批评的质量。而文学鉴赏和批评则是文学理论的理论运用、价值实现和方法操作的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文学理论又是以文学鉴赏和批评所提供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为依据,鉴赏和批评的本身也是文学理论结构筑造其理论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发展,影响文学理论的修正、补充、发展和完善。简而言之,文学理论规范文学鉴赏和批评,文学鉴赏和批评又为文学理论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只有建立在牢固的文学理论基础之上的鉴赏和批评,才有可能是深层次的鉴赏和富有成效的批评。文学理论也只有在鉴赏和批评过程中才能永葆青春。
而说到文学美学,它是研究文学的一门特殊的学科。文学美学不仅研究文学本身,而且还涉及到文学活动的形式和种类。
一般地说,文学美学可以界定为关于文学审美活动一般规律的哲学科学。从整体意义上说,因为文学鉴赏和批评是文学审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必然与文学美学相互联系。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明言是“批评是运动着的美学”。而文学美学研究的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也揭开了笼罩在鉴赏和批评的审美过程中的神秘面纱。
从局部意义上说,文学美学对文学鉴赏和批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文学美学所研究的鉴赏和批评的一般美学方法、美学原则和美学标准,不仅是不断发展的鉴赏和批评方法的基础,也是构筑鉴赏和批评理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当然,文学美学也是以文学鉴赏和批评作为经验基础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心理特征、存在方式、分析材料等,又成为文学美学构筑理论体系的依据。文学美学不可能也不应该代表鉴赏和批评。
与文学美学不同,文学鉴赏和批评不直属于美学家族,但它又是与美学存在亲密姻亲关系的另一个分支。 文学鉴赏和批评与文学史科学相比,二者的。
批评孩子的四种不来良方式
唠叨式: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知道,可家长絮叨个不停,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源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
迁怒式: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想2113当然地左叮咛右嘱咐,这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他们会对你的说教充耳不闻,甚至反唇相讥。
提审式:刚发现一些苗头5261性的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别处“单独审问”。他们会因为你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大为恼火,以致拂袖而去。
“公开”训话式:有的父母当着许多人的面对4102孩子进行责骂和数落。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很容易产生破罐子1653破摔的思想,进而我行我素,无所顾忌。俗话说得好:“表扬要当众,批评要私下。”
(一)审美体验 欣赏与体验,即批评家首先要成为接受者,要对作品产生审美体验。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与艺术形象来表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
因此,进行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文学批评时,必须充分注意到对象的这一特征。也就是说,批评家应该以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与体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这是一个合格的文学接受者都能够做到的,批评家首先应该做到。当批评家象普通读者那样进入阅读、欣赏的角龟,在作品的形象世界中产生由衷、真切的审美体验之后,他才拥有了批评作品的权利。
脂砚斋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第一位批评家。他的批评富有真知灼见,却又处处与作者感同身受,与作品中人物息息相通,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批评家应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感受能力。一个艺术感受力迟钝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好的批评家的,因为他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是大可怀疑的。
普列汉诺夫说:“只有那种兼备极为发达的思想能力跟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的人,才有可能做艺术作品的好的批评家。”那些虽具有一定的审美欣赏能力却又跳过审美体验阶段、脱离作品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分析而对作品价值乱加评判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文学批评的。
(二)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即批评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过程而以冷静的审视目光对待作品。文学欣赏与审美体验的主要特征是感受性。
它以个人主观感受的结果为依据。即使含蕴着理性认识,也带着个人体验与情感的印记。
因此欣赏与体验允许个人偏爱的存在。文学批评虽然也必须首先感知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把握,但它的主要特征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认知活动。
批评的目的是要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作出较为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这就需要它从偏于感性的欣赏与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与评判,要考虑和关注作品在读者中唤起的普遍的接受效果与社会反应,要限制个人偏爱与情感倾向在批评中的干扰或支配作用。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说:“批评是科学。
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用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
人们通常把文学批评归人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范畴,其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学批评是一种客观的、理性的分析与认知活动。 如果说欣赏和体验是对作品“人乎其内”,那么理性分析就是“出乎其外”。
批评家既要像一般读者那样人乎其内,还要从专业的角度出乎其外,以冷静的理性眼光分析作品。《红楼梦》第48回有香菱谈诗的情节,她说:“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章再找不出两个宇来。”
香菱基本上还停留在欣赏与体验的层次,‘未进入理性分析,具体表现在讲不出“直”字的好处。对王维的这一首《使至塞上》,批评家叶维廉却能从理性高度加以阐释:“文字向内凝缩,意义向外延展。
举王维的另一种表现的例子:大漠孤烟直。虽然我们看见的只是一个景的描摹,但我们无法将之视为表面的景,它伸人烟以外的事物,和历史的联想里。
首先,漠大,但是空的,除了烟以外,别无其他形态的生命,而‘烟’因‘直’字而具躯体之实。‘孤’不只是‘独一’的意思,因为连风都停止了,亦是说,没有任何活动,所以又是‘孤寂’与‘死寂’。
但在‘孤寂’、‘死寂’中我们因为‘烟’的活动而引向我们虽然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感得到眼前的景物之外的活动:边地的战伐、戍卒的怨声、风沙的翻腾……”这段话包含着词与词、景与景外、文字与意义等多重关系的理性分析,体现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艺术批评是从艺术品的叙述性与形式的层面,讨论有关其内在与外在的特质。其批评 的方向,不外是探讨有关艺术品的本身、或创作的背景、或艺术品的效应等等的问题。
艺术批评有五种批评的方式:
1.道德批评模式。2:社会批评模式。 3.心理批评模式。4.形式批评模式。5.原型批评模式。
功能有:
第一:有助于不断提高特定社会结构中鉴赏群体的艺术素质和鉴赏能力。
第二:有助于充分发挥艺术批评在艺术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正向调节作用。
1、文学批评的五种形态 1) 伦理批评:伦理道德为标准;“美善相乐”或“寓教于乐” 2)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根源与社会意义;“知人论世”“种族、环境、时代” 3) 审美批评:情感体验与美感价值;印象主义 4) 心理批评:作家心理,人物心理,形式心理的论析 5) 语言批评:语言本体论,语言本文结构论,语言艺术技巧论 2、文学活动与批评途径(方法、范式) 1)文学与世界——社会文化批评——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 本质论 2)文学与作家——创造主体批评——心理批评、女性批评 创造论 3)文学作品 ——艺术本体论 ——语言批评、结构主义 作品论 4)文学与读者——接受反应批评——审美批评、结束美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 基本范式 具体方法 说明: 其一,批评形态或批评途径范式与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活动是相对应的。
其二,一部文学理论就是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它实质上阐明了四大批评途径及相应的批评方法的基本理论。 (三)社会文化批评 1、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
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 司各特:“据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真正使社会—历史批评获得广泛而有成效的运用的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1)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2)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如鲁迅:“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
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3)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 其一,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 其二,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 其三,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作家的关系 2、道德批评 道德批评主张将文学和人生结合起来,坚持用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现象,主要采用道德的尺度评价文学作品。
道德批评的基本特征如下: 1)强调文学的道德作用 《毛诗序》: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新人文主义”白璧德:“需要尽可能地澄清那种以为内心生活所最终赖以存在的克制原则只不过是教条和传统的想法,而肯定克制原则是一个心理上的事实,并且还是一个既不‘冷冰冰’,又不‘粘糊糊’的事实”,从而批评浪漫主义强调情感,否定克制,造成精神混乱。
他认为文学批评的意义就是“作出最终为世间良知所认可的判断”。 2)注重文学作品道德内容的阐释和评价 蒋大器评《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彰彰可考。
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 3)考察作家道德和创作的关系 孔子《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 徐干《中论》:“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枝干也。
盛德之士没,文艺必众。”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约翰逊:“一个作家的职责历来是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公正则是一种不依附于时间和地点的美德。”
劳伦斯:“一部长篇小说,如果揭示了真正的鲜明生动的关系,它就是一部有道德的作品,不管它里面包含一些什么。” (四)创作主体批评 主要有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如下: 1)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 司各特《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用D·H·劳伦斯的话来说,作家在作品中‘掩藏了他的病态’,批评家于是成了分析家,以作品为症状,通过分析这种症状,发现作家的无意识趋向和受到的压抑。” 2)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 拉甫涅列夫《第四十一个》中红军女战士马柳特卡看到白匪中尉那双碧蓝的眼睛时,莫可名状的冲动突破了她意识和理性的堤坝,而最后开枪打死了情人兼敌人。
在自我的调节下,本我终于被压抑,以责任、荣誉的名义出现的超我控制了意识。 3)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 精神分析批评认为,作品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显在的情节,而这些情节下面隐藏着的内容则是关于性欲的。
水池、山洞、门户等凹陷的形象被认为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山峰、塔、旗杆、剑等带尖端的东西被认为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舞蹈、骑马、飞翔、锯木头等被认为是性快感的象征;截肢、伤残、失明等象征着阉割,等等。 4)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分析小诗《逐日的飞蛾》: 在太阳和飞蛾的象征下,我们经过深深的挖掘,一直向下接触到人类精神的历史断层。
在这种挖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深深埋藏着的偶像——太阳英雄。“他年青英俊,头戴金光灿烂的王冠,长着明亮耀眼的头发”,对一个人短促。
古代文论中是否存在文学批评学?对这一问题,茅盾曾作过否定性的回答,他说:“中国自来只有文学作品而没有文学批评论;文学的定义,文学的技术,在中国都不曾有过系统的说明。
收在子部杂家里的一些论文的书,如《文心雕龙》之类,其实不是论文学,或文学技术的东西。”(1)茅盾的这种以“西”绳“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并未得到大多数古代文论研究者的认同。
这可以从20世纪早期古代文论研究者对《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 总述的分析中略窥一斑。 《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 总述云: 文章莫盛于西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
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昔,则断自刘勰、钟嵘。
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为例各殊。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
孟棨《本事诗》,旁采故实;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后所论著,不出此五例中矣。
(2) 严格地讲,《四库》“诗文评类”总述所作的是古典文学学术史的大致梳理,但如果以现代文学批评学的观念来衡定传统文学批评学的建设,“总述”中却有着关于“文类批评”描述的批评学萌芽。也正基于此,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概说》“评论学”一章中将《四库》“诗文评”五种著作“敷衍修正”为六种。
即:一、品评作品者(梁钟嵘之《诗品》)。二、记载关于作品之故实者(唐孟棨之《本事诗》)。
三、论文学之体者(挚虞之《文章流别论》)。四、讲说文学之理论者(唐释皎然之《诗式》)。
五、系统的论述者(梁刘勰之《文心雕龙》)。六、随笔的杂录者(宋欧阳修之《六一诗话》)。
(3) 朱东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也对《四库》所论作过阐发,他说: 今欲观古人文学批评之所成就,要而论之,盖有六端。自成一书,条理毕具,如刘勰钟嵘之书,一也。
发为篇章,散见本集。如韩愈论文论诗诸篇,二也。
甄采诸家,定为选本,后人从此去取,窥其意旨,如殷璠之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之中兴间气集,三也。亦有选家,间附评注,虽繁简异趣,语或不一,而望表知里,情态毕具,如方回之瀛奎津髓,张惠言之词选,四也。
他若宗旨有在,而语不尽传,照乘之光,自他有耀:其见于他人专书,如山谷之说,备见诗眼者力为五;见于他人诗文,如四灵之论,见于水心集者,六也。此六端外,或有可举。
盖不数数觏焉。(4) 姑不论朱东润与青木氏所作的分类是否完全正确,他们梳理出传统诗文评的体裁体征,对于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中的批评文体论研究还是有贡献的,而这种古代文学批评文体论的梳理与分析显然也包含着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作为独特存在样式的肯认。
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作为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学批评学的“另类”存在,可以说被大多数20世纪古代文论研究者所肯认。虽然这种肯认是以不同的话语形式来实现的,但肯认中却所包含着一种集体潜意识,即:中国文学批评有其民族独特性。
这一点在20世纪早期的古代文论研究中可窥一斑。 陈钟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对“文学批评”作了内涵上的界定:“诗文之有评论,自刘勰、钟嵘以来,为书多矣,顾或研究文体之源流,或第作者之甲乙,为例各殊,莫识准的。
则以对于‘批评’一词,未能确认其意义也。考远西学者言‘批评’之涵义有五:指正,一也;赞美,二也;判断,三也;比较分类,四也;鉴赏,五也。
若批评文学,则考验文学作品之性质及其形式之学术也。”(5)从倾向上看,陈氏的文学批评观念主要是以“西”绳“中”,却也道出中西批评观念之差异,潜意识还是认为中国文学有批评,且“为例各殊”,只是“莫识准的”,尚无清晰的观念体系和统一的标准。
郭绍虞虽未曾对“文学批评”作过“义界”,不过,他认为“文学批评的转变,恒随文学上的演变为转移,而有时文学上的演化,又每因文学批评之影响而改变”,且“文学批评又常与学术思想发生相互联带的关系”,(6)这却是关于文学批评本体论的探本之论。郭氏还将上述观念贯彻到他的批评史著作的写作之中,以文学观念的演变为准的书写了中国文学批评从演进、复古到完成的历史过程。
罗根泽对“文学批评”一词作过较为严密的考辨。他认为“文学批评”是英文Literary Criticism 的译语。
Criticism的原意为裁判,后来冠以Literary为文学裁判,又由文学裁判引申到文学裁判的理论及文学的理论。文学裁判的理论就是批评原理,或者说是批评理论。
所以狭义的文学批评就是文学裁判,广义的文学批评,则于文学裁判以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他认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必需采取广义,否则就不是真的‘中国文学批评’。”
(7)在罗根泽看来,中国文学批评本来就是广义的,侧重文学理论,不侧重文学裁判,其原因是,从批评著作看,刘勰的《文心雕龙》“其目的不在裁判他人的作品”,而是“论文叙笔”,讲明“文之枢纽”,其它的文学批评书,也大半“侧重指导未来文学,不侧重裁判过去文学”;从批评主体看,“中国的批评,大都是作家的反串,并没有多少批评专家。作家的反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