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早在宋朝年间,豫章郡(今南昌市)太守陈蕃,为官清明,重视贤才。 他平时不喜欢接待宾客,但是家里却预备了一张床,专门为一位贫穷的读书 人准备的,只要那位读书人来访他便热情接待并留宿。平时,陈蕃就把那张 床吊起来存放。 那位读书人就是很骨气的徐稚,徐稚不愿作官,自己种庄稼过日子。因 此,陈蕃非常尊重徐稚。只有徐稚到陈蕃家里来,陈蕃才把吊着的床放下来, 留徐稚在这张床上就寝。后来人们便把陈蕃这种举动叫做“下榻”,表示对 贤者、贵客的尊重。 从此“下榻”一词从尊称演变为“寄宿”的意思。如《桃花扇·闹榭》: “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现在“下榻”这个词已经用得很普遍了
可以用,但没有必要这么咬文嚼字。
下榻一般针对贵客或者贵宾这些人。下榻,是对贵宾住处的尊称。“下”就是放下的意思,“榻”是古代的一种无框的小床,后来泛指床。下榻就是放下床的意思。如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某国元首、政要出访,或是某国际闻人到某处访问,这样人们就会说下榻哪里休息。
“下榻”的由来 熊昌渊 报上经常报道某国家元首来我国访问,在某某处“下榻”。何为“下榻”呢?
下:放下,系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榻:狭长而较矮的床,实为一种坐具。如《孔雀东南飞》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下榻就是放下榻。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诗句是颂扬滕王阁所在地洪州(今江西南昌)地区的杰出人才。使用了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称道徐陈两位贤士。徐孺,即徐孺子,名穉,东汉豫章南昌人,品行高洁。“下陈蕃之榻”,使陈蕃放下榻来。
陈蕃,时为豫章太守,他不接宾客,只接待徐孺子,并且特置一榻供他卧宿,徐走了就把榻挂起来。《后汉书·徐璆传》是这样记载的:“蕃在郡不接宾客,惟@①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后汉书·陈王列传》也有类似记载:“郡人周@②,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莫肯至,唯陈蕃能致焉。
学而不名,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所以陈蕃下榻成了礼贤下士的代称。现在借用“下榻”一词来作为对客人住处的尊称。 但是,“下榻”也有作“寄宿”用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闹榭》:“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
现今也有人出外旅游访问,在什么地方留宿,写作在何处下榻。这就是“下榻”的后起之义了。
答:下榻适合用于贵客、
贵宾或者较高级别的人 它是对这些人住处的尊称。
“下”就是放下的意思,“榻”是古代的一种无框的小床,后来泛指床。下榻就是放下床的意思。如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某国元首、政要出访,或是某国际闻人到某处访问,这样人们就会说下榻哪里休息。
下榻根据辞典释义是对客人来自己家住宿的敬称,之所以叫下榻而不是上塌,是来源于一个典故。此典故出自《后汉书·陈蕃传》,相信背过王勃大才子的《滕王阁序》的人都对首段那一句“徐孺下陈蕃之塌”并不陌生,王勃当时就是运用了这个典故来含蓄地赞美豫章之地的人杰地灵。下榻之典故具体说的是东汉时期南昌太守陈蕃爱才,地方上有一名士叫徐稚,学识渊博且清高自持,对于官府给予的职位不屑一顾,被誉为“南州高士”。
陈蕃听闻徐稚的美名,对他的学问心向往之,于是每每请徐稚来家中交流探讨。由于二人过于投入,经常探讨至深夜,陈蕃就极力留徐稚住宿,并专门在家为他准备了一张床榻。在徐稚来访时就将收起的床榻打下来,以示热情周到,自此“下榻”被用来指客人居住,二人的美名也得以流传千古。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