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
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与2010年相比,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增加8637万人、718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5.44个百分点、4.63个百分点。
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乡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在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2010年提高了4.98个百分点。
低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过半。在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9周岁的低龄老年人口14740万人,占比为55.83%;70~79周岁老年人口8082万人,占比为30.61%;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580万人,占比为13.56%。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5.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5.2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已较为严重老年人数量超2亿 2015年11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等5家机构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我国人口的新特点,就是老龄化严重,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阶段。还有就是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
2029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老龄化规模很大,人口高龄化,家庭变迁加剧。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表面上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即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提高。但是,受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背景有一定区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既受到人口转变的一般因素影响,也受到计划生育的特殊因素影响。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般因素:人口转变规律
从理论上讲,人口转变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逐渐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的过程。一般来说,按照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不同,可以把人口转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从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来看,人口转变的起点一般是高位均衡阶段,而终点则是低位均衡阶段。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口转变进入低位均衡阶段时就表明人口转变基本完成,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根据国际惯例,可以认为2003年是我国人口死亡率变化的拐点。综合考虑“自然增长率标准”和“死亡率拐点标准”这两大标准,在2006年我国就已经完成了人口转变。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因素:计划生育政策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那么我国人口转变过程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更加漫长,由此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也会更加缓慢。纵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的“夹击效应”,一方面是政府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生育率的降低,另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家庭生育决策的改变。从70年代末期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开始,通过三十多年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并辅之以相应的经济手段和一定的行政手段,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估计受该政策影响我国少生了4亿人左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生育率下降非常显著的国家之一,并完成了从典型的高出生率国家到低出生率国家的转变,这充分说明了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我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老年人口的基数大
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个规模跟现在的欧洲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人口总量是相当的。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可以预计,到本世纪中叶的时候,我们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可能达到4.5-4.7亿,这取决于今后的出生率包括生育政策的调整。当然,我们的高龄老人还有失能、半失能老人也多,也是总量大的一个特点。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未富先老”,另一方面是老龄化的增速快。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比较高,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各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比较缓慢,所经历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从而为人口老龄化做好了准备,能够很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可以说是“未富先老”。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而发达国家是在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水平时进入老龄化的。并且,今后我国将经历一个老龄化率急剧拉升的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老龄人口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2010年之后的40年,每十年老年人口比重将分别提高4.7、8.0、5.2、5.3个百分点。到2030年时,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将和2010年的德国水平相当,到2040年时,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将和2010年的日本相当。
(三)老龄化进程不平衡
不平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乡的不平衡,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镇,农村老年人口比重15.6%,比城镇高4.7个百分点。二是区域不平衡,东部快于西部,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而整个西部地区直到2012年才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按照户籍口径,现在上海老龄化水平已经达到了27%,而西部地区如西藏和新疆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三是结构不平衡,我国出生人口存在大起大落的现象,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现象比较突出,老龄化进程也有明显阶段性的不均衡。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1950-1957年,第二次是1962-1972年,第三次是1981-1990年,在第一次出生高峰和第二次出生高峰叠加的时候,老年人口比例将一下子急剧拉升提高8个百分点。
(四)老龄化承载基础弱
首先,制度准备不足。我国的养老政策体系处在初创和完善阶段,近几年,我国修订老年权益保障法,部门和各地出的法规规章以上的规范性文件有二百多项,然而实际上在一些领域还是有空白。其次,资金准备不足。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兜底的保障措施,按照当前的征缴和支出水平,以及考虑到欠费、统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局部地区存在收不抵支的风险。再次,人才准备不足。我国的养老和护理员工作收入比较低,职业认同感较差,而且由于规范化培训尚未广泛推开,人才供需缺口比较大。同时,养老机构的管理人才也较为匮乏,经验不足。最后,设施准备不足。2014年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只有26张,而发达国家是50-70张,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社区照料中心的一些非护理床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