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Dragon Dance),俗称玩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汉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祈求平安和丰收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
据传,湘西马颈坳镇是火神龙的发源地,烧龙在此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湘西苗族的传统祭祀活动之一。在苗族人的传统信仰之中,神龙是他们的保护神。每年正月十五,他们都会舞龙敬神,祈求神龙护佑他们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马颈坳的“烧龙头人”是杨昌贵。他的父亲是当地龙灯会的头人,大哥是舞龙者,二哥是扎龙师。随着钢火烧龙技艺代代相传,这个“头人”位置也从父辈那儿传到了他的手中。
逢年过节,“头人”负责组织烧龙活动,尤其是庆祝一年一度的“闹元宵”。
正月初八、初九,杨昌贵便开始组织村民扎龙。他们用纸张、竹子扎成龙形,辅以彩绘,做出一条集五兽之大成的威猛纸龙。这条纸龙必须用“金、木、水、火、土”五味真火烧毁,方能体现出三百年前对传说中恶龙的降伏。
钢花是“金”,竹子是“木”,白酒是“水”,木炭是“火”,大地是“土”,五种元素合为“真火”。
夜幕降临,良辰已到。龙来了,火也来了……
只见特制的钢火竹筒被接连点燃,橘红色的钢花对着龙身冲泻而出,伴着噼啪作响的钢火声和鞭炮声,一条威猛的神龙在火簇之间翻云腾雾。火花越加激烈,舞龙者的情绪越加高昂。正所谓“龙在火里面玩耍,人也在火里面玩耍”。
钢火烧龙是祈福,也是成人礼。只有在烈火的洗礼下,男孩才会炼成真正的男子汉。就这样,精壮彪悍的湘西汉子浑身涂油,冒着滋滋喷射的钢火,于半醉半醒之间勇猛地吼着、舞着,并在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声中,将这场庆祝与狂欢推向高潮……
各位,喜庆节日,金龙起舞,佛山人已经习以为常啦。
那么,舞龙是怎样兴起的呢? 古代,将龙、凤、龟、麟称为“四灵”,龙凤呈祥,是婚姻嫁娶的吉祥物。
龙可以兴云布雨,驱邪降福,所以佛山人常常将蟠龙雕刻在石柱上,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不过,这些龙都不是用来舞的。
那几时才出现了舞龙呢?是到了明代的秋色赛会。
有一年,秋色赛会由栅下铺(今日忠义路、季华东路一带地方)主办,按照出秋色的惯例,家家户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当时栅下铺住着一户农家,家庭主妇知道要出秋色啦,就想出一个不花钱,又别出心裁的制作秋色的办法:她随手抓一把茭笋壳,扎成一节一节的,每一节用篱竹支撑起来,节与节之间,用禾秆绑好,使各节活动而不松散。
在出秋色时,点上一把神香,一支一支插在茭笋壳上,交给一班小孩持竹舞弄。
佛山出秋色都在夜晚,这条浑身香火点点的茭笋龙,舞起来格外惹人注目,当时就得到一个“火龙“的美誉。
今天人们在祖庙门前看到一个铜雕塑是两个小孩舞茭笋龙,就是当年的写照了。
从此以后,舞龙居然成为佛山传统的民俗,不论出秋色抑或迎神,都离不了舞龙的队伍,制作原料也从茭笋壳变为禾秆、野水仙花、蕉叶梗等。
舞龙的花样也越来越多,清代已经创作出“玩鲤戏水”、“翻江逐浪”、“海里戏珠”、“冲霄飞舞”、“飞跃禹门”、“ 蟠龙缠绕”等多种舞龙的套路,越舞越精神。
舞龙的队伍,备有龙珠逗引、鲤鱼灯、日月灯、荷花灯及水生动物鱼、虾、蟹等提灯助庆,舞者穿着龙麟闪闪的舞龙裤,再配合锣鼓打击和箫管音乐。
以假乱真是秋色的特点,所以龙的制作也越来越生动逼真,清代已有金龙、银龙等。
佛山的更练馆曾制作木龙参赛。
民国时期,佛山扎作业还用竹篾纱绸制作纱龙和布龙船,称为“陆地行舟“。
1982年,更有人从狮子采青的动作创作出“舞龙采青“,十分精彩。
还有龙舟说唱者,以前在南海、顺德一带经常会看到唱龙舟歌的,手举除病消灾的木刻龙头,边摇边唱。
不过,现在会唱龙舟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54秒